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0000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3 16: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若是,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由此可见,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剩余油特征,采取相应的协同增效的方式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以提高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效果,支撑改善氮气驱效果递减的趋势。

Method and Device for Synergistic Efficiency of Nitrogen Flooding Gas and Water in Fractured-Cavity Reservoi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藏开发
,具体涉及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氮气具有比原油密度低、压缩性好的特点,能在重力分异作用下形成次生气顶,开采顶部剩余油,能有效提高缝洞型油藏顶部剩余油的动用程度。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自2013年实施井组氮气驱油技术以来,累计增油56万吨,有效降低了油藏的自然递减,已成为塔河油田一项重要开发技术。针对注水失效井组,注气方案设计初期均采用“多注气、少注水”的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思路,导致井间存在高部位的井组,氮气迅速在井间富集,且驱油效果差。注气能作用于高部位洞“阁楼油”,但难波及低部位洞“阁楼油”和井间中部剩余油,另外,注气后高部位洞会出现“夹心油”。同时,研究发现氮气驱主要提高采收率机理为气顶重力驱,为更好的发挥气顶驱作用,井组注采关系多采用低注高采,对于储集体规模较大的注气井组,井间形成的气顶较薄,注入氮气未能集中发力,驱油效果差。因此,随着氮气驱规模的增大和潜力井组减少,注气效果逐渐变差,亟需配套增效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包括: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若是,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可选的,在所述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地震剖面、平面特征和/或开发特征,建立采油井的剩余油模型;根据所述剩余油模型提取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可选的,所述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具体为:当剩余油特征为剩余油在井间,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交替方式;或者,当剩余油特征为剩余油在采油井井周,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异井方式。可选的,若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交替方式,所述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进一步包括:向注入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兼注水处理,所述注入井为注氮气采油的阶段中的注气井。可选的,若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异井方式,所述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进一步包括:新增注入井,向所述注入井中进行注水处理;以及,向采油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可选的,所述注氮气处理的注气量大于150万方;所述注水处理的注水排量大于注氮气采油的阶段之前的注水排量。可选的,所述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进一步包括: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低于预设增油量阈值,若是,则判定满足预设增油条件;和/或,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呈递减趋势变化,若是,则判定满足预设增油条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装置,包括:监测模块,适于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模块,适于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确定模块,适于若满足预设增油条件,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注入模块,适于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终端/服务器,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对应的操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可执行指令,所述可执行指令使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对应的操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及装置,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依据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注气效果的变化情况;当满足预设增油条件时,表明注气效果变差,此时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来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使得利用该协同增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驱动采油井中的剩余油,以提高驱油效果。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方案,可以在注气效果变差的情况下,针对剩余油特征,使用相应的协同增效方式改善注气效果变差的问题,提升注气效果。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示出了气水交替方式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气水异井方式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装置的功能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本专利技术是针对注氮气采油过程中出现的注气效果逐渐变差的情况,而提出的一种改善气驱效果变差的方案。基于此,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通过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以确定真实的注气效果。步骤S102:判断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若是,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其中,预设增油条件是指反映注气效果不明显或者注气效果变差的条件。具体的,当满足预设增油量条件时,则表明需要提升注气效果。与此同时,在注气采油阶段,不同的注气方式会导致采油井中剩余油所在的位置不同;以及,气水协同驱动时,从不同的方位进行驱动,可利于对采油井中不同位置的剩余油的开采,基于此,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以何种驱动方式提升注气效果,即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气水交替方式是指向同一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和注水处理,以实现对连通的采油井的增效;气水异井是指向不同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和注水处理,以实现对其中的采油井的增效。步骤S103:按照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依据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注气效果的变化情况;当满足预设增油条件时,表明注气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包括: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若是,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洞型油藏氮气驱气水协同增效的方法,包括:在注氮气采油的阶段,监测采油井的增油数据;判断所述增油数据对应的增油量是否满足预设增油条件;若是,则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其中,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包括气水交替方式,或者,气水异井方式;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地震剖面、平面特征和/或开发特征,建立采油井的剩余油模型;根据所述剩余油模型提取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采油井的剩余油特征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具体为:当剩余油特征为剩余油在井间,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交替方式;或者,当剩余油特征为剩余油在采油井井周,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异井方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交替方式,所述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进一步包括:向注入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兼注水处理,所述注入井为注氮气采油的阶段中的注气井。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确定协同增效的方式为气水异井方式,所述按照所述协同增效的方式向采油井和/或注入井进行注氮气和注水的处理进一步包括:新增注入井,向所述注入井中进行注水处理;以及,向采油井中进行注氮气处理。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宝增赵海洋王世洁胡文革周福建刘中云杨利萍任波王建海何龙冯一波焦保雷魏芳甄恩龙李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