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8301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9: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包括配电柜、直流配电组件、交流配电组件;所述配电柜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配电柜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所述直流配电组件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内;所述配电柜的壁上设置有与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均连通的穿线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能实现高压配电装置交、直流动力电源的就近同时供电,使得从变电站动力系统到高压配电装置之间的动力电缆减少到四根,不仅减少了长电缆的使用量,而且减小了电缆沟的截面尺寸。

AC/DC Integrated Distribution Pa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
本技术涉及电力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
技术介绍
在智能变电站中,高压配电装置动力负荷需要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同时供电。传统的接线方式为:交流动力通过动力系统交流馈线屏或户外交流配电盘供电,直流动力通过动力系统直流馈线屏辐射供电。交流动力系统和直流动力系统布置于建筑物内,馈线屏或配电盘安装在继电保护室或交直流动力室。上述供电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高压配电装置交直流动力负荷数量多,每路负荷均直接由动力系统一级馈线屏辐射供电,不仅需要在交流系统或直流馈线屏上配置大量的负荷开关,同时需要敷设大量的动力电缆。2、高压配电装置场地大,继电保护室或交直流动力室到高压配电装置的距离较远,因此每根动力电缆都很长,动力电缆使用量很大,不仅造成投资的增加和电缆敷设工程量和难度的增加,同时大量的电缆占用更多的电缆沟空间,使得电缆沟截面变大,电缆沟的工程量和投资也相应提高。3、电缆通道长且走向复杂,大量的动力电缆敷设于电缆沟内,重叠多,交叉多,施工和后期运维检修的难度大。同时,电缆越长损耗越大,更容易发热,且电缆沟内热量不易散发,容易引起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能减少高压配电装置中动力电缆的使用量。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包括配电柜、直流配电组件、交流配电组件;所述配电柜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配电柜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所述直流配电组件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内;所述配电柜的壁上设置有与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均连通的穿线孔。进一步的,所述配电柜包括柜体和柜门;所述柜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设置在两个侧壁之间的顶壁和底壁;所述柜门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柜门和后柜门;所述前柜门转动安装在侧壁的一侧,后柜门转动安装在侧壁的另一侧。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竖向设置在柜体内,且隔板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柜体的两个侧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侧边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柜体的侧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在隔板的前表面上;所述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在隔板的后表面上。进一步的,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柜体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隔板的顶部与柜体的顶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0cm;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0cm。进一步的,所述穿线孔设置在柜体的底壁上。进一步的,所述柜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支撑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能实现高压配电装置交、直流动力电源的就近同时供电,使得从变电站动力系统到高压配电装置之间的动力电缆减少到四根,不仅减少了长电缆的使用量,而且减小了电缆沟的截面尺寸;同时减少了变电站动力系统负荷馈线开关的数量,减少了用于安装负荷馈线开关的直流馈线屏的数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与高压配电装置的接线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配电柜,2-直流配电组件,3-交流配电组件,4-隔板,5-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7-穿线孔,8-支撑结构,9-交直流馈线柜,10-控制柜,11-侧壁,12-顶壁,13-底壁,14-前柜门,15-后柜门,16-第一间隙,17-第二间隙,18-安装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包括配电柜1、直流配电组件2、交流配电组件3;所述配电柜1内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配电柜1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所述直流配电组件2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3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内;所述配电柜1的壁上设置有与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均连通的穿线孔7。所述直流配电组件2主要由若干进线直流空气开关、直流馈线开关、馈出端子组成;直流电源进线经直流空气开关隔离后形成直流母线,每组直流母线配置若干直流馈线开关,直流电源经直流馈线开关后由馈出端子馈出供电。所述交流配电组件3主要由交流进线切换单元、交流馈线开关组成;交流电源进线经交流进线切换单元后由交流馈线开关馈出供电。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与附图本身的左、右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技术的结构起限定作用。图3所示为采用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对高压配电装置进行接线的示意图,左侧的虚线框表示高压配电场地,右侧的虚线框表示继电保护室,为简洁起见,高压配电场地中仅示出了三个控制柜10,省略了高压配电装置;继电保护室内仅示出了交直流馈线柜9,省略了动力系统。图3中,交直流馈线柜9通过两根动力电缆与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中的直流配电组件2连接、同时通过两根动力电缆与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中的交流配电组件3连接。每个控制柜10通过两根动力电缆与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中的直流配电组件2连接、同时通过两根动力电缆与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中的交流配电组件3连接。由于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中设置了直流配电组件2和交流配电组件3,因此,本技术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可以设置在高压配电场地中,实现了交、直流动力电源的就近同时供电;使得从变电站动力系统到高压配电装置之间的动力电缆减少到四根,不仅减少了长电缆的使用量,而且减小了电缆沟的截面尺寸;同时还减少了变电站动力系统负荷馈线开关的数量,减少了用于安装负荷馈线开关的直流馈线屏的数量。所述配电柜1为长方体结构,可以包括柜体和设置在柜体上的一个柜门,柜体的壁上设置有穿线孔7,柜体内还设置有隔板4,隔板4可以水平设置在柜体内,也可以竖直设置在柜体内;隔板4将柜体的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所述直流配电组件2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3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内;动力电缆可以穿过柜体的壁上的穿线孔7并与直流配电组件2和交流配电组件3连接。上述配电柜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产品,直接从市场上购买,但是,由于配电柜的柜体中设置有隔板4,隔板4将柜体的内腔分为两部分,将会造成每部分的空间较小,造成接线等操作的不便。为了保证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均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方便后期接线、运维和检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配电柜1为长方体结构,包括柜体和柜门;所述柜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1,设置在两个侧壁11之间的顶壁12和底壁13;所述柜门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柜门14和后柜门15;所述前柜门14转动安装在侧壁11的一侧,后柜门15转动安装在侧壁11的另一侧。所述隔板4竖向设置在柜体内,且隔板4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柜体的两个侧壁11连接。所述穿线孔7设置在柜体的底壁13上。所述柜体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支撑结构8,所述支撑结构8可以是支脚形式,例如,柜体的底部四个角上设置支脚,也可以是设置在柜体底部两侧的支撑板。如图1所示,隔板4竖向设置在柜体内,隔板4左侧为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隔板4右侧为交流配电组件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包括配电柜(1)、直流配电组件(2)、交流配电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柜(1)内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配电柜(1)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所述直流配电组件(2)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3)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内;所述配电柜(1)的壁上设置有与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均连通的穿线孔(7)。

【技术特征摘要】
1.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包括配电柜(1)、直流配电组件(2)、交流配电组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柜(1)内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配电柜(1)内腔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所述直流配电组件(2)设置在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内;所述交流配电组件(3)设置在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内;所述配电柜(1)的壁上设置有与直流配电组件安装室(5)和交流配电组件安装室(6)均连通的穿线孔(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柜(1)包括柜体和柜门;所述柜体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1),设置在两个侧壁(11)之间的顶壁(12)和底壁(13);所述柜门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相对设置的前柜门(14)和后柜门(15);所述前柜门(14)转动安装在侧壁(11)的一侧,后柜门(15)转动安装在侧壁(11)的另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直流一体化配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4)竖向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代明明潘峰胡德峰肖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