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7597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6: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双电池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容性负载,包括:与容性负载第一端连接的电芯正极端,与容性负载第二端连接的电芯负极端,设置于电芯正极端与电芯负极端之间用于电池包串联连接的串联节点,连接串联节点和容性负载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串联节点在第一开关导通时与容性负载的第二端导通,串联节点在第二开关导通时与容性负载的第一端导通。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防止在电池包接入过程中出现打火,以满足安规要求。

A Double Battery Pack Charging Circuit,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供电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越来越多的以电池包作为供电电源的工具产品出现,客户在设计产品时,为了提高产品的续航时间或者提高产品的功率性能,经常会设计双电池包串联供电的产品方案。在以双电池包串联为供电电源的控制方案中,由于电压比单电池包增加一倍,在上电瞬间发生打火的概率和打火的严重度都会增加,在一些发达的市场,是对防打火有强制的安规要求的。在某些产品上已经有一些防打火的方案在应用,但多数是使用大功率的机械开关或者大功率的电子开关电路实现,成本比较高,增加了客户的整机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容性负载,包括: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一端连接的电芯正极端,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二端连接的电芯负极端,设置于所述电芯正极端与所述电芯负极端之间用于电池包串联连接的串联节点,连接所述串联节点和所述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二端导通,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二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端导通。优选地,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还包括限流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分别经所述限流单元连接所述串联节点。优选的,所述限流电源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分别经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串联节点。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二极管D21,所述第一二极管D2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2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或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二极管D22,所述第二二极管D2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二极管D2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芯正极端。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三极管Q31、第三二极管D31、第四电阻R32和第五电阻R33,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基极经所述第四电阻R32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基极经所述第五电阻R33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正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负极;和/或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三极管Q32、第四二极管D32、第六电阻R34和第七电阻R35,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基极经所述第六电阻R34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芯正极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基极经所述第七电阻R35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32的正极,所述第四二极管D3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32的负极。优选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3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32均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MOS管Q41、第五二极管D41、第八电阻R42和第九电阻R43,所述第一MOS管Q41的栅极经所述第八电阻R42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41的源极,所述第一MOS管Q4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一MOS管Q41的基极经所述第九电阻R43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41的正极,所述第五二极管D4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所述第一MOS管Q4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41的负极;和/或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MOS管Q42、第六二极管D42、第十电阻R44和第十一电阻R45,所述第二MOS管Q42的栅极经所述第十电阻R44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42的源极,所述第二MOS管Q42的源极连接所述电芯正极端,所述第二MOS管Q42的栅极经所述第十一电阻R45连接所述所述第六二极管D42的正极,所述第六二极管D4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MOS管Q4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42的负极。优选地,所述第一MOS管Q41和所述第二MOS管Q42均为N型MOS管。优选地,所述容性负载包括电解电容,所述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正极端,所述电解电容的负端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本专利技术还构造一种供电装置,包括第一电池包和第二电池包,以及如上面任意一项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包的正极连接电芯正极端,所述第二电池包的负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所示第一电池包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池包的正极经所述串联节点串联连接。本专利技术还构造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面所述的供电装置。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防止在电池包接入过程中出现打火,以满足安规要求。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第四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第一实施例中,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容性负载140,包括:与容性负载140第一端连接的电芯正极端(图示未标示),与容性负载140第二端连接的电芯负极端(图示未标示),设置于电芯正极端与电芯负极端之间用于电池包串联连接的串联节点120,连接串联节点120和容性负载140的第一开关131和第二开关132;其中,串联节点120在第一开关131导通时与容性负载140的第二端导通,串联节点120在第二开关132导通时与容性负载140的第一端导通。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两个电池包串联连接后与电芯正极端和电芯负极端连接,与可以理解,电芯正极端用来连接电池包的正极,电芯负极端用来连接电池包的负极,在使用过程中,串联连接的电池包通过电芯正极端和电芯负极端与容性负载140形成回路,在电池包串联处设置串联节点120,串联节点120分别连接电池包实现电池包的串联连接。在串联节点120与容性负载140之间分别设置第一开关131和第二开关132,可以设置第一开关131连接串联节点120与容性负载140的第二端,第一开关131连接串联节点120的第一端。因此,在第一开关131导通时,串联节点120与容性负载140的第二端导通,这样在串联节点120与电芯正极端接有电池包即第一电池包111时,可以实现第一电池包111通过第一开关131和容性负载140形成回路,通过第一电池包111对容性负载140进行充电。在第二开关132导通时,串联节点120与容性负载140的第一端导通,这样在串联节点120与电芯负极端接有电池包即第二电池包112时,第二电池包112通过第二开关132与容性负载140形成回路,通过第二电池包112对容性负载140进行充电。此处还可以理解,第一开关131可在第一电池包111接入时导通,第一电池包111对容性负载140进行充电,至容性负载140两端电压差接近单个电池包的电压,这样可以减小容性负载140与双电池包总压之间的电压差,当再接入第二电池包112时,由于容性负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容性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一端连接的电芯正极端,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二端连接的电芯负极端,设置于所述电芯正极端与所述电芯负极端之间用于电池包串联连接的串联节点,连接所述串联节点和所述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二端导通,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二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端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池包充电电路,用于连接容性负载,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一端连接的电芯正极端,与所述容性负载第二端连接的电芯负极端,设置于所述电芯正极端与所述电芯负极端之间用于电池包串联连接的串联节点,连接所述串联节点和所述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二端导通,所述串联节点在所述第二开关导通时与所述容性负载的第一端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流单元,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分别经所述限流单元连接所述串联节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单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分别经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串联节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二极管D21,所述第一二极管D2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所述第一二极管D2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或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二极管D22,所述第二二极管D2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二极管D2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芯正极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池包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包括第一三极管Q31、第三二极管D31、第四电阻R32和第五电阻R33,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基极经所述第四电阻R32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集电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基极经所述第五电阻R33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正极,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正极连接所述电芯负极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3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1的负极;和/或所述第二开关包括第二三极管Q32、第四二极管D32、第六电阻R34和第七电阻R35,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基极经所述第六电阻R34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32的集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拓邦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