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解决了单套煤粉制备系统仅能向单台气化炉供料,灵活性差、投资较高的问题。技术方案包括布置在一个独立框架中的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以及与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一一对应的多套煤粉输配系统,所述多套煤粉输配系统两两一组共用一条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与两至四个煤粉贮仓连接;所述煤粉制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煤仓、称重给煤机、中速磨煤机和煤粉收集器,所述煤粉收集器的煤粉出口依次与旋转给料机、螺旋输送机和煤粉纤维分离器连接,所述煤粉输配系统包括与煤粉纤维分离器连接的煤粉缓冲仓和发送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设备利用率高,便于集中操作和管理,煤粉输送及分配灵活性高、投资和运行成本低。
A centralized pulverizing and conveying system for raw co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煤粉集中制备和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粉煤气化对煤粉的含水量和粒度分布均有严格要求。块状原料煤需经过碾磨和干燥处理。煤粉制备是将块状原料煤进行碾磨和干燥处理制得含水量、粒度分布满足气化工艺要求的煤粉。合格的煤粉被输送至炉前的煤粉贮仓储存备用。目前,煤粉制备系统多是通过联合框架与气化炉系统对应设置,合格煤粉通过输送机械(如螺旋输送机或埋刮板输送机等)输送至对应气化炉的炉前煤粉贮仓。为了保证气化炉连续、稳定、长周期运行,制粉系统需考虑设备系列或能力的备用,单台气化炉对应的煤粉制备系统设备裕量较大,存在资源浪费。随着煤化工大型化趋势的发展,气化炉设置数量越来越多,煤粉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常规的煤粉制备和输送系统配置会导致气化装置联合框架数量过多,占地面积大;煤粉制备和输送系统备用设备数量过多,利用率低,投资较高;单个煤粉制备系列仅能向单台气化炉供料,系统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安全高效,设备利用率高,可同步向多台气化炉供料,便于集中操作和管理,煤粉输送及分配灵活性高、投资和运行成本低的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技术方案包括布置在一个独立框架中的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以及与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一一对应的多套煤粉输配系统,所述多套煤粉输配系统两两一组共用一条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与两至四个煤粉贮仓连接;所述煤粉制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煤仓、称重给煤机、中速磨煤机和煤粉收集器,所述煤粉收集器的煤粉出口依次与旋转给料机、螺旋输送机和煤粉纤维分离器连接。所述煤粉收集器的气体出口依次与循环风机、燃气热风炉及中速磨煤机连接。所述煤粉输配系统包括与煤粉纤维分离器依次连接的煤粉缓冲仓和发送罐。每条煤粉管线通过管路切换阀门或库顶切换阀连接两至四个煤粉贮仓。有益效果:本技术将多套煤粉制备系统和煤粉制备系统集中设置在一套框架中,满足向多台气化炉供料的要求同时,还可大幅减少备用设备数量,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投资;煤粉制备系统与气化炉分开布置,可降低气化框架高度,节省土建投资,实现多台气化炉合并布置,便于集中操作和管理。采用本技术框架的煤粉贮仓可接收来自两个及以上的煤粉制备系列的煤粉,能够使磨煤机和气化炉在运行数量和负荷的匹配上更为灵活,同时,对气化炉的煤粉供应更加稳定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系统图。其中,1-煤粉制备系统一、1.1-原煤仓、1.2-称重给煤机、1.3-中速磨煤机、1.4-煤粉收集器、1.5-循环风机、1.6-燃气热风炉、1.7-旋转给料机、1.8-螺旋输送机、1.9-煤粉纤维分离器、2-煤粉制备统二、3-煤粉制备系统三、4-煤粉制备系统四、5-煤粉制备系统五、6-煤粉制备系统六、11-煤粉缓冲仓一、12-煤粉缓冲仓二、13-煤粉缓冲仓三、14-煤粉缓冲仓四、15-煤粉缓冲仓五、16-煤粉缓冲仓六、21-发送罐一、22-发送罐二、23-发送罐三、24-发送罐四、25-发送罐五、26-发送罐六、31-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一、32-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二、33-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三、41-煤粉贮仓一、42-煤粉贮仓二、43-煤粉贮仓三、44-煤粉贮仓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共有六套煤粉制备系统和一一对应的六套煤粉输配系统和四个煤粉贮仓。其中,所述多套煤粉输配系统两两一组共用一条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与两至四个煤粉贮仓连接。其中,煤粉制备系统一1依次与煤粉缓冲仓一11和发送罐一21连接;煤粉制备系统二2依次与煤粉缓冲仓二12和发送罐二22连接;煤粉制备系统三3依次与煤粉缓冲仓三13和发送罐三23连接;煤粉制备系统四4依次与煤粉缓冲仓四14和发送罐四24连接;煤粉制备系统五5依次与煤粉缓冲仓五15和发送罐五25连接;煤粉制备系统六6依次与煤粉缓冲仓六16和发送罐六26连接;并且发送罐一21和发送罐二22经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一31、管路切换阀门或库顶切换阀分别与煤粉贮仓一41和煤粉贮仓二42连接;发送罐三23和发送罐四24经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二32、管路切换阀门或库顶切换阀分别与煤粉贮仓一41、煤粉贮仓二42连接、煤粉贮仓三43和煤粉贮仓四44连接;发送罐五25和发送罐六26经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三33、管路切换阀门或库顶切换阀分别与煤粉贮仓三43和煤粉贮仓四44连接。煤粉制备系统一1为例对煤粉制备系统进行说明:煤粉制备系统一1包括依次连接的原煤仓1.1、称重给煤机1.2、中速磨煤机1.3及煤粉收集器1.4,其中,所述煤粉收集器1.4的煤粉出口依次与旋转给料机1.7、螺旋输送机1.8以及煤粉纤维分离器1.9连接,所述煤粉收集器1.4的气体出口依次与循环风机1.5、燃气热风炉1.6及中速磨煤机1.3连接。采用上述系统的工艺流程是:合格粒度(≤30mm)的原料煤贮存在原煤仓1.1中,仓内的原料煤经称重给煤机1.2给料至中速磨煤机1.3中进行碾磨和干燥,干燥介质为燃气热风炉1.6内燃烧烟气与系统循环气混合产生的热惰性气体(温度控制在150~450℃,氧气湿基含量<8vol%),合格的煤粉由热惰性气体带至煤粉收集器1.4进行分离收集,然后经过旋转给料机1.7、螺旋输送机1.8和煤粉纤维分离器1.9输送至煤粉缓冲仓一11贮存。煤粉收集器1.4分离后的循环气经循环风机1.5加压,大部分循环至燃气热风炉1.6中并与炉内烟气混合作为干燥介质,送入中速磨煤机1.3中对原料煤(粉)进行干燥,小部分经排放管放空。发送罐一21的排气阀门和入口阀门打开后,煤粉缓冲仓一11的煤粉在重力作用下的落入发送罐一21,当发送罐一21达到高料位设定值时,关闭入口阀和排气阀并打开充气阀对发送罐一21进行充压,压力升到设定值后系统自动开始发送操作,煤粉通过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一31分别送至煤粉贮仓一41或煤粉贮仓二42。当发送罐一21内的压力下降至设定值后,关闭充气阀,延时关闭出料阀,同时打开排气阀,使发送罐一21与煤粉缓冲仓一11的压力达到平衡。发送罐一21与发送罐二22共用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一31,双罐交替发送。煤粉输送采用低压密相气力输送的方式,输送介质为热低压氮气(温度控制在80~110℃,压力0.7MPag)。采用本技术中每个煤粉贮仓均可接收来自四个煤粉制备系统的煤粉,其中,煤粉贮仓一41和煤粉贮仓二42可接收来自煤粉制备系统一1、煤粉制备系统二2、煤粉制备系统三3和煤粉制备系统四4的煤粉,煤粉贮仓三43和煤粉贮仓四44可接收煤粉制备系统三3、煤粉制备系统四4、煤粉制备系统五5和煤粉制备系统六6的煤粉,煤粉输配系统的切换通过管路切换阀的动作来实现,有效保证了气化炉煤粉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一个独立框架中的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以及与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一一对应的多套煤粉输配系统,所述多套煤粉输配系统两两一组共用一条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与两至四个煤粉贮仓连接;所述煤粉制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煤仓、称重给煤机、中速磨煤机和煤粉收集器,所述煤粉收集器的煤粉出口依次与旋转给料机、螺旋输送机和煤粉纤维分离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料煤集中制粉和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一个独立框架中的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以及与多套煤粉制备系统一一对应的多套煤粉输配系统,所述多套煤粉输配系统两两一组共用一条煤粉气力输送管线与两至四个煤粉贮仓连接;所述煤粉制备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原煤仓、称重给煤机、中速磨煤机和煤粉收集器,所述煤粉收集器的煤粉出口依次与旋转给料机、螺旋输送机和煤粉纤维分离器连接。2.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朋,殷煜武,陈钢,李泽海,任敬,杨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