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6627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扣接结构,其包括作动扣件以及身部;所述作动扣件具有扣部及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具有移动面,所述移动面与所述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所述身部具有可设置作动扣件的设置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可设置身部的设置部。由此,可将作动扣件以扣部扣接于物体,并将身部扣接于另一物体,而完成两个物体的扣接,当卸除时按压所述作动部,使作动部的移动面与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产生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进而分离两个物体,而达到反复快速扣接与分离至少两个物体的功效。

Buckl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扣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扣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反复快速扣接与分离至少两个物体的扣接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在组合两个物体时,通常以螺丝锁入的方式,将两个物体以不易分离的方式加以固定,借以确保所述两个物体间的稳固结合,而不易发生彼此分离的情形。以上述的固定方式而言,虽然可将两个物体以不易分离的方式固定结合,但除造成有不易组装的情况外,还会因螺丝的固定结合方式,而使两个物体造成有不易拆卸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扣接结构,可将作动扣件以扣部扣接于物体,并将身部扣接于另一物体,而完成两个物体的扣接,当卸除时按压所述作动部,使作动部的移动面与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产生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进而分离两个物体,而达到反复快速扣接与分离至少两个物体的功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扣接结构,包括:作动扣件以及身部;所述作动扣件具有扣部及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具有移动面,所述移动面与所述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所述身部具有可设置所述作动扣件的设置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可设置所述身部的设置部。通过上述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扣接结构。可将作动扣件以扣部扣接于物体,并将身部扣接于另一物体,而完成两个物体的扣接,当卸除时按压所述作动部,使作动部的移动面与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产生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进而分离两个物体,而达到反复快速扣接与分离至少两个物体的功效。可选地,所述作动部与所述身部之间具有第一移动空间。可选地,所述作动扣件与所述作动部之间具有第二移动空间。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身部,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扣件或所述作动部。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部,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扣件或所述身部。可选地,所述作动部具有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挡止于所述作动扣件、所述身部或所述作动部。可选地,所述作动扣件与所述身部以至少一个组接体加以组接。可选地,所述身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至少一个活动空间,用以使所述组接体、身部或作动扣件于所述活动空间移动。可选地,所述移动面为斜面、弧面、曲面、旋面或阶面。可选地,所述对应移动面为斜面、弧面、曲面、旋面或阶面。可选地,所述扣部用以扣接至第一物体。可选地,所述身部具有组接部,所述组接部用以组接至第二物体。可选地,所述组接部活动设置有枢接体,所述枢接体与所述第二物体组接。可选地,所述枢接体具有轴部,所述轴部与所述枢接体活动组合。可选地,所述枢接体或所述组接部设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两端分别抵顶于所述枢接体与所述身部,或所述弹性组件两端分别抵顶于所述身部与所述第二物体,使所述身部因所述弹性组件的弹力而自动回弹或被限位。可选地,所述身部具有限位部,所述枢接体具有对应限位部,于所述身部活动或转动于预定位置时,使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对应限位部相互限位或挡止。可选地,所述身部具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用以于作动时与第三物体进行抵推位移。可选地,所述推动部具有第一推动件或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一推动件或所述第二推动件用以于作动时与第三物体进行抵推位移、限位或开关。可选地,所述第三物体具有被抵推部,所述被抵推部于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第二推动件之间,用以进行抵推位移、限位或开关。可选地,所述作动部于按压时可使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而停止按压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以其弹力抵顶所述作动扣件使所述作动部回复至原本的位置。可选地,所述作动部在按压时可使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而停止按压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以其弹力使所述作动部回复至原本的位置。可选地,所述第二物体可为提拉体、架体、盒体或壳体。可选地,所述提拉体具有提拉部,所述提拉部用以提拉对应物体。可选地,所述第二物体具有与所述对应物体固接的固接部。可选地,所述组接部设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抵顶于所述身部与所述第二物体。可选地,所述扣部可为凹体、凸体、勾体、平面体、阶层体、弧面体或曲面体。可选地,所述身部与所述第二物体活动组合、固定组合或一体成型。可选地,当所述移动面与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时,所述作动扣件被作动部带动向身部移动,使所述设置部的容置空间逐渐依据作动扣件的移动而缩小或放大。可选地,当所述移动面与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时,所述作动部向所述作动扣件移动,使所述第一移动空间逐渐依据作动部的移动而缩小或放大。可选地,当所述移动面与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时,所述作动部向所述作动扣件移动,使所述第二移动空间逐渐依据作动部的移动而缩小或放大。可选地,所述设置部可为槽部、孔部、平面部、凹部、凸部、阶层部、斜面部、曲面部或容置空间部。可选地,所述作动部、作动扣件或身部具有可供所述挡止部移动的活动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四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作动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五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六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七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八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第九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第十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二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作动状态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图18是本专利技术第十三较佳具体实施例的作动状态示意图。【符号说明】1作动扣件11扣部12作动部121挡止部122活动部13移动面14对应移动面15第二弹性组件16设置部17组接体18活动空间2身部21设置部211第一移动空间212第二移动空间22第一弹性组件23组接部24推动部241第一推动件242第二推动件25枢接体251轴部252栓接部253对应限位部26弹性组件27限位部3第一物体31凹部4第二物体41提拉部42固接部5第三物体51被抵推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更进一步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扣接结构。请参考图1及图2,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扣接结构,其包括作动扣件1以及身部2。作动扣件1具有扣部11及作动部12,作动部12具有移动面13,移动面13与作动扣件1的对应移动面14抵顶作动,用以带动作动扣件1产生位移。身部2其具有可用以设置作动扣件1的设置部21,设置部21可为槽部、孔部、平面部、凹部、凸部、阶层部、斜面部、曲面部或容置空间部。本专利技术使用时,可将身部2组接至第二物体4,且以作动扣件1的扣部11扣接于第一物体3,并将身部2扣接于第三物体5,而完成第一物体3与第三物体5的扣接,当卸除时按压作动部12,使作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结构包括:作动扣件,其具有扣部及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具有移动面,所述移动面与所述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以及身部,其具有可设置所述作动扣件的设置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可设置所述身部的设置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9 TW 1061466561.一种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结构包括:作动扣件,其具有扣部及作动部,所述作动部具有移动面,所述移动面与所述作动扣件的对应移动面抵顶作动,用以带动所述作动扣件产生位移;以及身部,其具有可设置所述作动扣件的设置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可设置所述身部的设置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部与所述身部之间具有第一移动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扣件与所述作动部之间具有第二移动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身部,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扣件或所述作动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部,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作动扣件或所述身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部具有挡止部,所述挡止部挡止于所述作动扣件、所述身部或所述作动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作动扣件与所述身部以至少一个组接体加以组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部或所述作动扣件具有至少一个活动空间,用以使所述组接体、身部或作动扣件于所述活动空间移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面为斜面、弧面、曲面、旋面或阶面。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移动面为斜面、弧面、曲面、旋面或阶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部用以扣接至第一物体。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部具有组接部,所述组接部用以组接至第二物体。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接部活动设置有枢接体,所述枢接体与所述第二物体组接。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体具有轴部,所述轴部与所述枢接体活动组合。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体或所述组接部设有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两端分别抵顶于所述枢接体与所述身部,或所述弹性组件两端分别抵顶于所述身部与所述第二物体,使所述身部因所述弹性组件的弹力而自动回弹或被限位。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扣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部具有限位部,所述枢接体具有对应限位部,于所述身部活动或转动于预定位置时,使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对应限位部相互限位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鼎瑞陈宪章
申请(专利权)人:伍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