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55511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包含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酯(OPL)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酯(OPO)的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油脂组合物包含其量为所述油脂组合物的25wt%以上的OPL,其中,OPL和OPO的总量占所述油脂组合物的40wt%以上。该油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使棕榈油分子内重排,获得油脂A,将油脂A与含有油酸或其非甘油酯与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脂肪混合物B进行Sn‑1,3定向酯交换,然后分离纯化,从而获得所述油脂组合物。这种油脂组合物更符合中国人母乳脂的主要组成,可以作为添加剂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

An oil composition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品添加剂加工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成分含量更接近中国人乳酯的油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油脂组合物包含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以下简称OPL)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以下简称OPO)。
技术介绍
母乳是人类提供给婴儿的最佳食品,其中含约3-5%的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母乳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可以提供给婴儿45%左右的能量以及必需脂肪酸。可见,甘油三酯对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母乳是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食品,但由于个人、文化、社会经济和健康等原因,我国50%以上家庭使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婴幼儿奶粉专用油酯的发展经历了植物油调配油脂、牛乳脂肪、添加主要组分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油脂组合物等几个阶段。母乳一直是是婴幼儿奶粉的黄金标准,其中,母乳中甘油三酯主要类型为sn-USU(其中,U指不饱和脂肪酸,S指饱和脂肪酸),更利于婴幼儿吸收。最初的婴幼儿奶粉专用油脂只关注其中的总脂肪酸的组成,通过不同种类油酯的配比,将其中的各种脂肪酸的比例调配成类似母乳中的各脂肪酸的比例。然而,植物油中甘油三酯的主要类型为sn-SUS,与母乳中甘油三酯主要类型sn-USU不同。具体而言,甘油三酯中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在甘油三酯上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仅依靠植物油调配而成的婴幼儿奶粉专用油酯,不利于婴幼儿对脂肪的吸收。此外,由于脂肪的消化吸收高度依赖胰腺分泌的脂肪酶的水解作用,其作用位点在于甘油三酯的sn-1(3)位。也就是说,胰腺分泌的脂肪酶通常将水解甘油三酯sn-1位和/或sn-3位上的脂肪酸,生成游离的脂肪酸和sn-2位甘油单酯,sn-2位上的脂肪酸很难被脂肪酶水解。因此,植物油调配油脂的体内水解过程中,将在小肠内产生较高含量的游离饱和脂肪酸,例如棕榈酸(其熔点为63℃,高于人类体温),其在小肠酸性环境下与钙离子发生皂化反应,形成不溶的钙皂并排出体外,从而直接影响婴幼儿对于钙的吸收。如果棕榈酸以sn-2位单甘酯形式的酶解产物存在,就会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提高人体脂肪酸的吸收率,也不会造成钙和能量的流失。其次,牛乳脂肪虽然来自于动物乳汁,但是其总脂肪酸组成及sn-2位脂肪酸组成都与人乳脂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在总脂肪酸含量上,人乳含有10%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牛乳仅仅含有不到2%。众所周知,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及视网膜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牛乳中sn-2棕榈酸仅占总棕榈酸含量的35%左右,远远低于人乳脂中的70%。因此,牛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婴幼儿对棕榈酸及钙质的吸收。鉴于以上问题,众多外资企业(如荷兰洛德斯克罗科兰公司以及以色列恩兹默泰克有限公司)推出了相应的商业化的富含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的人乳替代脂产品。另外,专利技术专利CN101258230B公开了以碘价2-12的棕榈油为原料通过与油酸进行酸解反应制备OPO的制备方法;CN101679909B公开了以碘价18-40的棕榈油为原料经过随机酯交换后,与油酸进行酸解反应制备OPO的制备方法;以及,CN101198261B公开了一种富含OPO的人乳替代品。以上专利技术专利均以制备OPO或生产以OPO为主要成分的人乳替代脂为目的。以上专利技术专利均基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其国民的人乳脂的研究结果。具体而言,他们发现其国民的人乳脂的主要甘油三酯结构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即OPO。因此,以上几篇专利均以制备OPO或生产以OPO为主要成分的人乳替代脂为目的。但是,随着最近中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关注度逐渐升级,我们研究发现,由于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人群乳汁中脂肪组成与欧美人群乳汁中脂肪组成差别极为明显。表1总结了中国及欧洲人乳脂中重要指标,如重要的甘油三酯及脂肪酸含量。表1.中国及欧洲人乳脂重要指标对比指标中国欧洲OPO(wt%)14%-22%13%-28%OPL(wt%)22%-33%12%-21%油酸(wt%)17%-29%26%-40%亚油酸(wt%)16%-27%7%-20%以上数据来源于(1)Lipids,2009,44,257-271;(2)人乳脂替代品的评价模型建立及其酶法制备;(3)自有分析数据。从分析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脂肪酸含量层面,中国人乳脂中亚油酸含量普遍高于欧洲人乳脂中的亚油酸含量。相反,中国人乳脂中的油酸含量普遍低于欧洲人乳脂中的油酸含量。在甘油三酯组成层面,欧洲人乳脂以OPO为最主要甘油三酯类型;而在中国人乳脂中,OPL的含量明显高于OPO的含量。正如前文所述,目前公开的专利或专利申请仅致力于获得富含OPO的油脂组合物,而该种油脂组合物因其基本不含OPL而并不完全与中国人乳中甘油三酯的组成契合。即使在欧洲国家,目前已公开专利也仅仅模仿了人乳脂中最多近30%的甘油三酯组成。因此,极需要探索在sn-2位棕榈酸占总棕榈酸与母乳直接脂肪接近的同时,主要甘油三酯组成符合中国母乳脂肪结构的人乳替代脂的制备方法,即探索含有OPL和OPO的人乳替代脂,从而大幅度提升人乳替代脂与母乳的相似度。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更符合中国人乳脂结构的油脂组合物,其中含有丰富的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上述油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在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脂组合物,所述油脂组合物包含OPL和OPO;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OPL占25wt%以上、优选25wt%-32wt%;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OPL和OPO的总量占40wt%以上。在所述油脂组合物中,sn-2棕榈酸占棕榈酸的总含量的55wt%以上。优选地,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三棕榈酸甘油三酯占10wt%以下。优选地,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OPO占15wt%以上、优选15wt%-25wt%。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油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使原料棕榈油进行分子内重排反应,以获得油脂A;其中,在所述油脂A中sn-2棕榈酸占棕榈酸的总含量的55wt%以上;(ii)由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和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制备含有油酸或其非甘油酯与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脂肪混合物B;或者由作为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和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来源的油脂制备所述含有油酸或其非甘油酯与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脂肪混合物B;在酶促酯交换的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步骤(i)中得到的所述油脂A与所述混合脂肪酸B进行Sn-1,3定向酶促酯交换反应,以获得经酯交换的定向酯交换油脂C;其中,相对于所述脂肪混合物B的总重量而言,所述游离油酸及其残基和所述游离亚油酸及其残基的总重量占至少70wt%以上;以及(iii)对步骤(ii)中获得的定向酯交换油脂C进行分离纯化,从而获得所述油脂组合物。在又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油脂组合物在制作婴幼儿食品中的用途,以及包含所述油脂组合物的婴幼儿食品。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1]一种油脂组合物,所述油脂组合物包含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和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有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油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所述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占25wt%以上;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所述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与所述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总量占40wt%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和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油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所述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占25wt%以上;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所述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与所述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总量占40wt%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组合物,其中,sn-2棕榈酸占棕榈酸的总含量的55wt%以上。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油脂组合物的总重量而言,三棕榈酸甘油三酯占10wt%以下。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使原料棕榈油进行分子内重排反应,以获得油脂A;其中,在所述油脂A中sn-2棕榈酸占棕榈酸的总含量的55wt%以上;(ii)由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和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制备含有油酸或其非甘油酯与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脂肪混合物;或者由作为油酸或其非甘油酯和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来源的油脂制备所述含有油酸或其非甘油酯与亚油酸或其非甘油酯的脂肪混合物;在酶促酯交换的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步骤(i)中得到的所述油脂A与所述混合脂肪酸B进行Sn-1,3定向酶促酯交换反应,以获得经酯交换的定向酯交换油脂C;其中,相对于所述脂肪混合物B的总重量而言,所述游离油酸及其残基和所述游离亚油酸及其残基的总重量占至少70wt%以上;以及(iii)对步骤(ii)中获得的定向酯交换油脂C进行分离纯化,从而获得所述油脂组合物,其中,优选地,以重量比计,所述脂肪混合物B中游离油酸及其残基的总量与游离亚油酸及其残基的总量的比为0.5:1到2:1、优选1:1到1.5: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分子重排反应在有机溶剂存在下并在惰性气体氛围下或真空环境下,通过加入乙醇钠或非专一性脂肪酶而得以进行;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菊王翔宇尚嘉毅李世磊孔录刘孟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