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541135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9:08
一种可挠式电子装置,包含可挠式荧幕、承载结构及二个枢转机构。各枢转机构借由第一活动支架朝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第一顶凸段从凸轮相对应的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第二顶凸段从所述凸轮相对应的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避位空间,而使得可挠式荧幕弯折于承载结构的第一基板单元与第二基板单元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枢转机构及可挠式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枢转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与一可挠式荧幕相关的枢转机构,以及一具有所述枢转机构的可挠式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不断精进,采用可挠式荧幕的智慧型手机或是平板已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这类的电子装置(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中通常具有两块摊平并排的基板、一设置于所述两块基板上的可挠式荧幕以及设于两块基板之间的至少一枢转机构(例如铰链、转轴等),因此两块基板可借由所述枢转机构相对枢转而使所述可挠式荧幕处于一弯折收起状态或一摊平使用状态,然而,由于可挠式荧幕被弯折时,其弯折处将会形成内、外周长变化,因此所述枢转机构设计时需考量所述弯折处的内、外周长变化以避免可挠性荧幕过度弯折(弯曲)而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可挠性荧幕过度弯折(弯曲)之枢转机构及应用所述枢转机构的可挠式电子装置。本技术的枢转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单元、第二支架单元及凸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及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所述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一避位空间。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靠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回到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枢转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连动单元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一内端部,所述第一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第一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及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二内端部,所述第二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二顶凸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第二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二外端部。所述第一支架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彼此相对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会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及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被拉伸并分别提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二顶凸段分别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外扩弧面并沿着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二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安装于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具有底壳,其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靠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会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同时会连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一连动单元连动所述传动单元而带动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使所述第二连动单元连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而带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并使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远离所述凸轮的方向滑移。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包括沿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一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一齿轮,且所述第一枢轴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包括垂直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方向延伸且两相反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底壳的第二枢轴,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且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的第二齿轮,且所述第二枢轴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枢轴受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带动而连动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连动所述传动单元带动所述第二齿轮,使得所述第二齿轮连动所述第二枢轴而带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朝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方向枢转。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传动单元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齿轮及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传动齿轮,纵向穿设于所述传动齿轮的轴杆、二个位于所述传动齿轮的两相反侧的第一盖体,及二个供所述轴杆的两端穿设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的第二盖体,且每一个第一盖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而将所述传动齿轮固定在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定位单元,其具有套设于所述第一枢轴的第一扭力结构,及套设于所述第二枢轴的第二扭力结构,且所述第一扭力结构提供第一摩擦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包含: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架单元及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其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避位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包含:沿横向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架单元及第二支架单元,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包括第一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一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包括第二活动支架,其具有朝所述第一支架单元延伸的第二顶凸段,及向外凸伸的第二卡制段;及凸轮,位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并沿所述横向设置,所述凸轮靠近中央处具有二个在所述横向相间隔的限位孔,且所述凸轮中邻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的相对两侧的下端分别形成开口向上的内凹弧面,且所述相对两侧的上端分别形成与所述内凹弧面相连的外扩弧面,且所述外扩弧面分别用于顶推所述第一顶凸段与所述第二顶凸段,所述限位孔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卡制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使得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能相对枢转,其中,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且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从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中移出并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借此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之间形成避位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靠合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所述第二活动支架朝远离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方向枢转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顶凸段沿对应的所述外扩弧面滑移并移入相对应的所述内凹弧面,而使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回到摊平且相邻设置的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适用于安装在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包括第一基板单元及第二基板单元,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之间的第一连动单元及第二连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单元的第一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一内端部,所述第一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一卡制段;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一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的第一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第一固定端,及第一弹性件,其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端及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一外端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单元的第二外端部及靠抵于所述凸轮的第二内端部,所述第二内端部具有所述第二顶凸段及所述第二卡制段;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包括第二固定支架,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二连动单元的第二连接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第二固定端,及第二弹性件,其两相反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端及第二活动支架的所述第二外端部,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彼此相对枢转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及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会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及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被拉伸并分别提供所述第一活动支架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一弹性回复力,使所述第一顶凸段及所述第二顶凸段分别紧迫地靠抵于所述外扩弧面并沿着所述外扩弧面滑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单元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且其端面较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凸出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时靠抵于所述第二活动支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一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一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形成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活动支架凸伸且穿伸于所述第二滑槽的第二挡止部,所述第二挡止部定位在所述第二滑槽内以限制所述第二活动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支架滑移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枢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安装于外壳结构,所述外壳结构具有底壳,其中,所述枢转机构还包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动单元及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之间的传动单元,所述第一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连动单元与所述底壳枢接并与所述传动单元抵接,且供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支架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安赐戴伟翰赵少君
申请(专利权)人: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