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25078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6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包括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支撑臂的容纳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的外壳体,即通过外壳体对支撑臂形成外包覆盖的防护,且支撑臂的连杆可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这样就不会使得外壳体与支撑臂的运动之间造成阻碍或干涉,即在达到对连杆结构的支撑臂外包保护目的的基础上,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Protective case for supporting arm of connecting ro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
本技术涉及机械支撑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
技术介绍
在机械领域,为保持对某一物体的支撑多设置有可活动调整的支撑臂,为便于灵活调整方向及位置,常见的支撑臂多设置为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连杆结构的支撑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运行到合拢的位置时,很容易出现夹手的情况。以下以医疗器械领域的电磁波治疗器为例进行说明,现有的电磁波治疗器主要由底座、活动支臂和治疗头三大部分构成,活动支臂通常包括两相互活动连接的连杆结构支撑臂,分别为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治疗头安装在上支撑臂上,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可相对转动配合,下支撑臂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其中,上支撑臂和下支撑臂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上连杆和下连杆,在上支撑臂或下支撑臂的调整过程中,上连杆和下连杆会做相对远离或相对合拢动作,以达到调整支撑臂整体长度的目的;并且对支撑臂的外力操作通常是直接通过人手进行,由于上支撑臂或下支撑臂上没有任何防护,人的手指很容易插入上连杆与下连杆之间,当在上支撑臂或下支撑臂做合拢动作时,很容易就会产生夹手的现象。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支撑臂的使用舒适度,严重时甚至会对使用者的手指造成伤害,而形成安全事故。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可对连杆结构的支撑臂形成良好防护的防护壳,达到防止支撑臂工作过程中夹手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可对连杆结构的支撑臂形成良好的防护,达到防止支撑臂工作过冲夹手现象的发生。本技术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包括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支撑臂的容纳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的外壳体。进一步,外壳体沿支撑臂的长度方向布置并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支撑臂的两端伸出与外部配合的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进一步,外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与第一半壳相互对接并内部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半壳。进一步,本技术公开了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的一种对接方式,即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对应支撑臂而言在支撑臂的左右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分别由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应预留间隙形成。本技术还公开了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的另一种对接方式,即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对应支撑臂而言在支撑臂的上下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分别由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对应设置的弧形槽对接形成。进一步,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至少在一侧长边上相对应设置有用于相互对接的对接边板。进一步,第一半壳的对接边板与第二半壳相对应侧的对接边板形成搭接结构,且第一半壳的对接边板与第二半壳相对应侧的对接边板上相对应设置有用于相互配合形成定位卡扣的卡扣机构。进一步,防护壳还包括仅用于与支撑臂的其中之一连杆形成连接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至少包括设置在第一半壳或第二半壳内侧上并用于插入支撑臂对应连杆上设置的连接孔形成定位连接的连接柱。进一步,防护壳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开口槽内的第一适配件和设置在第二开口槽内的第二适配件,且第一适配件和第二适配件均以与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相对应端部之间在横向方向均留有间隙的方式设置在对应开口槽内。进一步,第一适配件和第二适配件与开口槽形状相适配,且第一适配件和第二适配件的两端均与第一壳半壳和第二半壳形成榫接。进一步,防护壳至少一端端部外侧上设置有用于开合以对内部支撑臂的连杆紧固力调整的盖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连杆结构支撑臂防护壳,外壳体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支撑臂的容纳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即通过外壳体对支撑臂形成外包覆盖的防护,且支撑臂的连杆可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这样就不会使得外壳体与支撑臂的运动之间造成阻碍或干涉,即在达到对连杆结构的支撑臂外包保护目的的基础上,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左视图;图3为图1右视图;图4为图1俯视图;图5为图1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爆炸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防护壳整体与连杆结构的支撑臂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保护壳。参照图图1为本技术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左视图,图3为图1右视图,图4为图1俯视图,图5为图1仰视图,图6为本技术结构爆炸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防护壳整体与连杆结构的支撑臂的装配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包括用于自支撑臂外侧对其形成覆盖防护并与支撑臂的其中之一连杆形成连接的外壳体1。本技术的防护壳所适用的支撑臂为连杆结构支撑臂,具体为至少具有两平行设置的连杆的结构,且两平行设置的连杆之间可被操作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达到调整支撑臂末端支撑点的角度或位置的目的,而在实际使用中发现,此种连杆结构的支撑臂的两平行设置的连杆在相互靠拢时容易发生夹手的现象,而通过在支撑臂外侧设置对其形成覆盖防护的外壳体1,在手动对支撑臂进行操作时,可将手握在外壳体1上,且外壳体1仅与支撑臂的其中一个连杆连接,则同样会达到驱动支撑臂的两连杆靠拢或远离的目的,同时外壳体1与对应连接的连杆做同步运动,适应性较好,解决了直接在外部设置防护壳时妨碍支撑臂的连杆工作的问题。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以图7中所示的支撑臂为例对本技术的防护壳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在图7中的支撑臂包括有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前连接板4和后连接板5,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位于支撑臂的两端,其中,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平行设置,第一连杆2的前后端分别对应与前连接板4和后连接板5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第二连杆3的前后端分别对应与前连接板4和后连接板5以可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外壳体1外包覆设置在支撑臂的整体外侧,外壳体1内部形成对支撑臂的连杆容纳的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且外壳体1仅与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3中的其中之一固定连接,并与对应连接的连杆做同步运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1沿支撑臂的长度方向布置并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支撑臂的两端伸出与外部配合的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即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支撑臂的容纳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支撑臂的两端伸出与外部配合的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用于容纳支撑臂的容纳空间并允许支撑臂的连杆在容纳空间内做相对运动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在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对应形成有用于支撑臂的两端伸出与外部配合的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半壳和与第一半壳相互对接并内部共同形成所述容纳空间的第二半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对应支撑臂在其左右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分别由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对应预留间隙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对应支撑臂在其上下方向上形成相互对接,且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分别由第一半壳与第二半壳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上对应设置的弧形槽对接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连杆结构支撑臂用防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壳与所述第二半壳至少在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晟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