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FDK株式会社专利>正文

镍氢二次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16629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03 09:45
镍氢二次电池(2)具有外装罐(10)、以及与碱性电解液一起被收纳于所述外装罐(10)内的电极组(22),电极组(22)包含隔着间隔物(28)而叠合的正极(24)和负极(26);正极(24)包含第1正极活性物质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这些第1正极活性物质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以氢氧化镍作为主成分,并且第1正极活性物质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镁的固溶量不同。

Ni-MH secondary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镍氢二次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镍氢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通常,在将二次电池用作电源的电子设备等中,为了判断二次电池是否处于能正常驱动电子设备等的状态,或者为了判断二次电池的放电和充电的切换的适当时期,需要检测该二次电池的剩余容量。电池的剩余容量可用例如充电量(充电状态,以下称为SOC)表示,该充电量是以百分比表示充电后的电量与电池容量的比率。这里,作为检测SOC进而检测电池的剩余容量的方法,例如有利用电池的放电特性曲线的方法(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特开平11-111348号公报)。这里,放电特性曲线是从电池在某电流值放电时的电池的电压和放电时间之间的关系、或电池的电压和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得到。通过该放电特性曲线就能掌握电池的电压与SOC之间的关系。即,若通过实验预先获得放电特性曲线,则通过检出某电流值时的电压,利用该电流值时的放电特性曲线,就能检测SOC,进而检测电池的剩余容量。具体而言,从放电特性曲线,就可预先求出例如对应于SOC为25%的电压(以下称为基准值V1)以及对应于SOC为75%的电压(以下称为基准值V2)。然后,将电池的电压的实测值与这些基准值V1和V2比较。若电池的电压的实测值约为基准值V2,可判断容量还充分剩余;若电池的电压的实测值约为基准值V1,能判断容量剩余少。这里,例如,在SOC=25%相当于电池的剩余容量的容许下限的情况下,通过测定电池的电压就能检测电池的放电末期的剩余容量是否达到容许下限,即是否达到SOC=25%。由此,更进一步的放电为过放电,所以可停止放电,进行切换到充电的控制。然而,作为二次电池的一种,公知有碱性二次电池。在该碱性二次电池中,镍氢二次电池即使在碱性二次电池中也是高容量的,所以能被用于例如各种电子设备、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的各种用途。即使在该镍氢二次电池中,也期待能精确度好地判定其剩余容量或SOC。基本上在上述方法的情况下,基准值V1和基准值V2之间的差越大,越容易检测电池的剩余容量。但是,以往的镍氢二次电池在设备中使用时,其电压在剩余容量刚要用完之前都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放电特性曲线从放电初期开始到末期为止都显示几乎恒定的电压。为此,基准值V1和基准值V2之间的差较小。因此,虽然镍氢二次电池可根据实测的电池的电压来检测电池的剩余容量,但是与其他二次电池相比,还存在检测困难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根据前述的情形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精确度好地进行剩余容量的检测的镍氢二次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通过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一种镍氢二次电池,它具有容器、以及与碱性电解液一起被收纳于所述容器内的电极组,所述电极组具有隔着间隔物而叠合的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包含二种以上的组成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各自以氢氧化镍作为主成分,并且镁的固溶量彼此不同。较好形成如下构成: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第1正极活性物质和第2正极活性物质;在将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所含的镁的固溶量设为A,将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所含的镁的固溶量设为B时,满足A>B≥0的关系。较好形成如下构成:所述A在2.0质量%以上且在5.0质量%以下。更好形成如下构成:所述A在2.48质量%以上且在4.0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形成如下构成:所述B为0质量%。较好形成如下构成:所述第1正极活性物质以比所述第2正极活性物质更多的量含有。本专利技术的镍氢二次电池在正极中包含二种以上组成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各自以氢氧化镍作为主成分,镁的固溶量彼此不同。由此,本专利技术的镍氢二次电池能将放电特性曲线中的放电初期的电压和放电末期的电压之间的差增大,容易进行电池的剩余容量的检测。为此,本专利技术的镍氢二次电池能精确度好地进行剩余容量的检测。由此,通过本专利技术,能提供一种能精确度好地进行剩余容量的检测的镍氢二次电池。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镍氢二次电池局部剖断进行显示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各个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曲线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镍氢二次电池(以下称为电池)2进行说明。作为本专利技术所适用的电池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适用于图1所示的AA尺寸的圆筒型的电池2。如图1所示,电池2具备呈现上端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外装罐10。外装罐10具有导电性,其底壁35起到负极端子的作用。在外装罐10的开口固定有封口体11。该封口体11包含盖板14和正极端子20,将外装罐10封口并且提供正极端子20。盖板14是具有导电性的圆板形状的部件。在外装罐10的开口内配置有盖板14和包围该盖板14的环状的绝缘密封件12,通过对外装罐10的开口缘37进行铆接加工,将绝缘密封件12固定在外装罐10的开口缘37上。即,盖板14和绝缘密封件12彼此协作而将外装罐10的开口气密地封闭起来。这里,盖板14在中央具有中央贯通孔16,而且在盖板14的外表面上配置有将中央贯通孔16堵塞的橡胶制阀体18。还有,在盖板14的外表面上以覆盖阀体18的方式电连接有形成为带凸缘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正极端子20。该正极端子20将阀体18朝着盖板14按压。另外,正极端子20中开口有未图示的排气孔。通常情况下,中央贯通孔16被阀体18气密地封闭着。另一方面,如果外装罐10内产生气体,其内压升高,则阀体18被内压压缩,中央贯通孔16打开,其结果是:气体经由中央贯通孔16和正极端子20的排气孔(未图示)从外装罐10内被排出到外部。即,中央贯通孔16、阀体18和正极端子20形成电池2用的安全阀。外装罐10中收纳有电极组22。该电极组22分别包含带状的正极24、负极26和间隔物28。详细地说,这些正极24和负极26以在正极24和负极26之间夹着间隔物28的状态卷绕成漩涡状。即,正极24和负极26隔着间隔物28而彼此叠合。电极组22的最外周由负极26的一部分(最外周部分)形成,与外装罐10的内周壁接触。即,负极26和外装罐10彼此电连接。在外装罐10内,在电极组22的一端和盖板14之间配置有正极导线30。详细地说,正极导线30的一端与正极24连接,另一端与盖板14连接。因此,正极端子20和正极24通过正极导线30和盖板14相互电连接。另外,在盖板14和电极组22之间配置有圆形的上部绝缘构件32,正极导线30在设置于上部绝缘构件32的狭缝39中穿过而延伸。此外,在电极组22和外装罐10的底部之间还配置有圆形的下部绝缘构件34。还有,在外装罐10内注入规定量的碱性电解液(未图示)。该碱性电解液含浸在电极组22中,使正极24和负极26之间的充放电反应进行。作为该碱性电解液,较好使用包含KOH、NaOH和LiOH作为溶质的碱性水溶液。作为间隔物28的材料,能使用例如赋予聚酰胺纤维制无纺布亲水性官能团的材料、赋予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的聚烯烃纤维制无纺布亲水性官能团的材料等。具体而言,较好使用以通过实施磺化处理而赋予磺基的聚烯烃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这里,磺基是通过使用硫酸或发烟硫酸等含硫酸基的酸对无纺布进行处理来赋予磺基。使用包含具有这样的磺基的纤维的间隔物的电池能发挥优异的自放电特性。正极24包含具有多孔质结构的导电性的正极基体、以及保持在该正极基体的空孔内的正极合剂。作为这样的正极基体,可使用例如实施了镀镍的网状、海绵状或纤维状的金属体或者发泡镍。正极合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镍氢二次电池,它是具有容器(10)、以及与碱性电解液一起被收纳于所述容器(10)内的电极组(22)的镍氢二次电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22)具有隔着间隔物(28)而叠合的正极(24)和负极(26);所述正极(24)包含二种以上的组成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各自以氢氧化镍作为主成分,并且镁的固溶量彼此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14 JP 2017-2396491.一种镍氢二次电池,它是具有容器(10)、以及与碱性电解液一起被收纳于所述容器(10)内的电极组(22)的镍氢二次电池(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22)具有隔着间隔物(28)而叠合的正极(24)和负极(26);所述正极(24)包含二种以上的组成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各自以氢氧化镍作为主成分,并且镁的固溶量彼此不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镍氢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第1正极活性物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本雄三谷本雄哉山根哲哉木原胜
申请(专利权)人:FD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