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9644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包括:外安全壳和预埋在外安全壳内的外安全壳贯穿筒节;内安全壳和预埋在内安全壳内的内安全壳贯穿筒节;还包括:第一卡环,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一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卡环上;第二卡环,固定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二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卡环上;以及位移补偿器,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之间,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之间;其中,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位移补偿器的两端为凸形结构,位移补偿器的一端卡在第一凹槽内,另一端卡在第二凹槽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
本技术属于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核电站多采用内、外双层安全壳结构,设备闸门位于反应堆安全壳内侧,主要功能是在核电厂建造和停堆换料期间,作为反应堆厂房内大型设备的进出通道。在核电厂运行期间和事故工况下,设备闸门处于关闭状态,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是安全壳压力边界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的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设置有位移补偿器,位移补偿器位于双层安全壳设备闸门处的环形空间内,并采用单层橡胶密封结构,用于连接设备闸门内、外贯穿套筒。位移补偿器主要通过卡箍、连接螺栓固定到内、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这种固定连接结构难以实现有效密封;位移补偿器为套筒型结构形式,位移补偿能力有限;通过采用卡箍式紧固结构,加工、制造和安装精度要求较高。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位移补偿能力强、安装精度要求低的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位移补偿能力强、安装精度要求低的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包括:外安全壳和预埋在外安全壳内的外安全壳贯穿筒节;内安全壳和预埋在内安全壳内的内安全壳贯穿筒节;还包括:第一卡环,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一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卡环上;第二卡环,固定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二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卡环上;以及位移补偿器,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之间,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之间;其中,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位移补偿器的两端为凸形结构,位移补偿器的一端卡在第一凹槽内,另一端卡在第二凹槽内。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位移补偿器为单个或多组“Ω”形环装套筒结构。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位移补偿器为两组“Ω”形环装套筒结构。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位移补偿器内设置有用于起骨架支承作用的骨架钢圈。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位移补偿器两端内置有限位钢圈。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压环和所述第一卡环通过第一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压环和所述第二卡环通过第二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压环和所述第一卡环之间设置有第一挡圈。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压环和所述第二卡环之间设置有第二挡圈。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卡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一卡环将与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一起随所述外安全壳同步发生位移变化。作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卡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二卡环将与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一起随所述内安全壳同步发生位移变化。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位移补偿器采用连接螺栓的紧固连接结构,密封性能高,安装精度要求低,有效避免了卡箍连接方式存在的密封失效风险;2)通过设置限位钢圈,可以有效防止在内、外安全壳环廊空间压力变化或位移变化不同步时位移补偿器可能产生的脱落风险;3)位移补偿器采用“Ω”形环装套筒结构,可以在较小外力下发生变形,从而补偿内、外安全壳的位移差,避免位移补偿器的结构变化给设备闸门的支承环板产生较大的附加载荷;4)通过内置骨架钢圈,可以有效确保位移补偿器的结构形式,防止位移补偿器凹陷失效。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外安全壳;12-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4-内安全壳;16-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8-第一卡环;19-第一螺栓;20-第一压环;21-第一挡圈;22-第二卡环;23-第二螺栓;24-第二压环;25-第二挡圈;26-位移补偿器;260-限位钢圈;262-骨架钢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非为了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包括:外安全壳10和预埋在外安全壳10内的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内安全壳14和预埋在内安全壳14内的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还包括:第一卡环18,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上;第一压环20,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卡环18上;第二卡环22,固定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上;第二压环24,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卡环22上;以及位移补偿器26,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之间,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环22和第二压环24之间;其中,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图未标号),第二卡环22和第二压环24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图未标号),位移补偿器26的两端为凸形结构,位移补偿器26的一端卡在第一凹槽内,另一端卡在第二凹槽内。外安全壳10位于装置的外端,内安全壳14位于装置的内端,用于防止放射性物质泄露。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内径为R1,预埋在外安全壳10内,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内径为R2,预埋在内安全壳14内,内径R1和R2可相同,也可不同,具体长度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和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用于设备闸门筒体(图未示出)的安装。第一卡环18通过焊接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上,并与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一起随外安全壳10同步发生位移变化。具体地,第一卡环18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的端部,一侧与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的表面焊接,另一侧的底部与外安全壳贯穿筒节12的端面焊接,第一卡环18上还设置有第一凹槽(图未标号)和螺栓孔(图未标号),螺栓孔为底部封闭的螺栓孔。第一压环20与第一卡环18的结构类似,对应第一卡环18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凹槽(图未标号)和螺栓孔(图未标号),螺栓孔为通孔,然后通过第一螺栓19插入螺栓孔,并延伸到第一卡环18的螺栓孔进行可拆卸固定。为了确保位移补偿器26与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之间第一凹槽接触面间的密封性,在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挡圈21,第一挡圈21位于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之间的端部,当通过第一螺栓19将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紧固后,第一挡圈卡在第一卡环18和第一压环20之间。第二卡环22结构和设置方式与第一卡环18相同或类似,通过焊接固定在内安全贯穿筒节16上,并与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一起随内安全壳14同步发生位移变化。具体地,第二卡环22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的端部,一侧与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的表面焊接,另一侧的底部与内安全壳贯穿筒节16的端面焊接。第二卡环22上还设置有第二凹槽(图未标号)和螺栓孔(图未标号),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包括:外安全壳和预埋在外安全壳内的外安全壳贯穿筒节;内安全壳和预埋在内安全壳内的内安全壳贯穿筒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卡环,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一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卡环上;第二卡环,固定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二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卡环上;以及位移补偿器,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之间,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之间;其中,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位移补偿器的两端为凸形结构,位移补偿器的一端卡在第一凹槽内,另一端卡在第二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包括:外安全壳和预埋在外安全壳内的外安全壳贯穿筒节;内安全壳和预埋在内安全壳内的内安全壳贯穿筒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卡环,固定设置在外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一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一卡环上;第二卡环,固定设置在内安全壳贯穿筒节上;第二压环,可拆卸固定在第二卡环上;以及位移补偿器,一端固定在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之间,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之间;其中,第一卡环和第一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卡环和第二压环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位移补偿器的两端为凸形结构,位移补偿器的一端卡在第一凹槽内,另一端卡在第二凹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补偿器为单个或多组“Ω”形环装套筒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补偿器为两组“Ω”形环装套筒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用设备闸门位移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补偿器内设置有用于起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洪虎张峰刘小华陈楚员李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