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9489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轨道交通试验平台上同时设置有环形试验线、城轨试验线、第一试车线、第二试车线和第三试车线,环形试验线包括大环试验线、小环试验线和小环复线,因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轨道交通试验平台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对不同路况、不同路程大小的多样化试验需求,实现一个平台满足各类试验需求,具有集成度高、适应性强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
技术介绍
根据我国铁路行业现行管理制度规定,新型机车车辆需要在样品试制后需要经过型式试验,确认性能符合设计要求之后才能投入批量生产。这些试验要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如GB3315、GB3318、GB28806、GB5599、TB2360等。试验项目主要涵盖牵引、制动、动力学、弓网、电气、噪声等。这些试验项目需要在特定的线路条件下进行。通常来说,牵引、制动、电气、噪声等试验项目希望尽可能减少线路因素的影响,因此希望在平直线上进行试验。最高试验速度需要达到被试机车车辆的设计最大速度。在重载牵引或制动试验时还需要牵引大列负载车辆。整车、动力学、弓网环境影响、车地通讯、安全运营等试验项目则要求在直线和小半径曲线以及道岔等干线铁路的典型工况下进行。最高试验速度需要超过被试机车车辆的最大设计速度,在小半径曲线和侧向通过道岔时需要达到该工况的极限允许速度,用以完成研究性试验、检验性试验、可靠性试验。环行试验基地目前的线路工况基本构成为:最外圈为大环,为半径R1432m的正圆曲线,全长9km,可满足最高试验速度180km/h。环内通过东西两个拨道点的驳接,可形成小环和小环复线。其中,小环线由一部分大环、东西两端两个半径R1000m曲线和一段直线段构成,全长约8.5km,其中直线段为平直线,长度约755m,在该直线段上还铺设有3组道岔。小环复线由一部分大环、东端半径R350m曲线、西端半径R600m曲线及两者之间一段夹直线段构成,全长约8.7km,其中直线段长约1473m,直线段为平坡道。机车的牵引、制动等试验项目通常在大环或小环线进行,机车车辆的动力学试验一般在小环或小环复线进行。由于目前环行试验线为曲线半径为1432米的一级线路,大环曲线超高125mm,无2-3级超限,无300米以上静直线段,检测试验环境优于干线铁路工况,许多相关标准的试验无法在环行试验线上完成,还需到正线上完成试验,试验成本大为增加。现有的直线、曲线、道岔等典型线路工况,不能满足动力学性能试验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无较为稳定、一致、多样的线路运行条件。例如,机车车辆型式试验标准需要在2-3级不平顺条件下、75km/h条件下运行,而目前环行试验线没有长期设置此工况。小环平直线长度不足,在进行牵引、制动等试验项目时,较多运行在大环曲线线路上,会受到曲线阻力的附加影响。原本长度不足的小环直线段又被其上铺设的3组道岔分割为5段,最长纯直线段的距离不足300m,难以满足动力学试验中直线段的运行要求。线路几何过于平顺,接触网状况较为单一,难以对被试机车车辆构成显著的激扰,与实际干线铁路的状况差异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以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列车进行试验验证的平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包括环形试验线、城轨试验线、第一试车线、第二试车线和第三试车线;环形试验线包括大环试验线、小环试验线和小环复线,大环试验线的轨道为一环形,小环试验线包括第一直线段轨道和与大环试验线重合的环形段轨道,第一直线段轨道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大环试验线连通,小环复线包括第二直线段轨道和与大环试验线重合的环形段轨道,第二直线段轨道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大环试验线连通,第二直线段轨道与第一直线段轨道平行且设置于第一直线段轨道与大环试验线之间;城轨试验线包括环线段轨道和第三直线段轨道,环形段轨道的半径小于大环试验线,第三直线段轨道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与环线段轨道连通,第三直线段轨道与第一直线段轨道平行且位于第一直线段轨道和第二直线段轨道之间;第一试车线由第四直线段轨道和曲线段轨道构成,曲线段轨道的最大半径小于环线段轨道的半径并安置于环线段轨道内侧,第二试车线位于第四直线段轨道和第一直线段轨道之间,并且分别与第一直线段轨道和第一试车线连通,第三试车线位于第一试车线的外侧,其最大半径大于大环试验线,且其一端与大环试验线连通,其另一端跨过大环试验线与第一试车线的曲线段轨道连通。进一步地,第一试车线还包括凹线段轨道,凹线段设置第一试车线的曲线段轨道的内侧且两端与第一试车线的曲线段轨道连通且向大环试验线的中心凹进。进一步地,第二试车线包括第五直线段轨道,第五直线段轨道与第四直线段轨道平行设置。进一步地,第五直线段轨道上设置有牵引供电装置。进一步地,第三试车线上设置有实验桥。进一步地,实验桥为跨度4至16m的钢筋混凝土桥梁,跨度32至40m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或箱梁桥或钢板梁桥或钢-混结合梁桥。进一步地,实验桥上设置有桥梁性能检测装置。进一步地,桥梁性能检测装置包括智能测力支座。进一步地,轨道交通试验平台根据岔道位置有四个试验区间,试验区间一为小环试验线上小环试验线与第二试车线连通的岔道和小环试验线与第三试车线连通的岔道之间路程长的一段,试验区间二为第三试车线,试验区间三为第一试车线上第一试车线与第二试车线连通的岔道和第一试车线与第三试车线连通的岔道之间路程长的一段,试验区间四为第二试车线上第二试车线与小环试验线连通的岔道和第二试车线与第一试车线连通的岔道之间的一段。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轨道交通试验平台上同时设置有环形试验线、城轨试验线、第一试车线、第二试车线和第三试车线,环形试验线包括大环试验线、小环试验线和小环复线,因而本技术的轨道交通试验平台能够满足不同车型对不同路况、不同路程大小的多样化试验需求,实现一个平台满足各类试验需求,具有集成度高、适应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的区间划分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环形试验线;11、大环试验线;12、小环试验线;13、小环复线;14、第一直线段轨道;15、第二直线段轨道;20、城轨试验线;21、环线段轨道;22、第三直线段轨道;30、第一试车线;31、第四直线段轨道;32、曲线段轨道;40、第二试车线;41、第五直线段轨道;50、第三试车线;60、试验区间一;70、试验区间二;80、试验区间三;90、试验区间四。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为提供一种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列车进行试验验证的平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包括环形试验线10、城轨试验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试验线(10),所述环形试验线(10)包括大环试验线(11)、小环试验线(12)和小环复线(13),所述大环试验线(11)的轨道为一环形,所述小环试验线(12)包括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重合的环形段轨道,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所述小环复线(13)包括第二直线段轨道(15)和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重合的环形段轨道,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平行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之间;城轨试验线(20),所述城轨试验线(20)包括环线段轨道(21)和第三直线段轨道(22),所述环形段轨道的半径小于所述大环试验线(11),所述第三直线段轨道(22)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与所述环线段轨道(21)连通,所述第三直线段轨道(22)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之间;第一试车线(30)、第二试车线(40)和第三试车线(50),所述第一试车线(30)由第四直线段轨道(31)和曲线段轨道(32)构成,所述曲线段轨道(32)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环线段轨道(21)的半径并安置于所述环线段轨道(21)内侧,所述第二试车线(40)位于所述第四直线段轨道(31)和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所述第一试车线(30)连通,所述第三试车线(50)位于所述第一试车线(30)的外侧,其最大半径大于所述大环试验线(11),且其一端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其另一端跨过所述大环试验线(11)与所述第一试车线(30)的曲线段轨道(32)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交通试验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试验线(10),所述环形试验线(10)包括大环试验线(11)、小环试验线(12)和小环复线(13),所述大环试验线(11)的轨道为一环形,所述小环试验线(12)包括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重合的环形段轨道,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所述小环复线(13)包括第二直线段轨道(15)和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重合的环形段轨道,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轨道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平行且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之间;城轨试验线(20),所述城轨试验线(20)包括环线段轨道(21)和第三直线段轨道(22),所述环形段轨道的半径小于所述大环试验线(11),所述第三直线段轨道(22)的两端通过过度曲线段与所述环线段轨道(21)连通,所述第三直线段轨道(22)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平行且位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所述第二直线段轨道(15)之间;第一试车线(30)、第二试车线(40)和第三试车线(50),所述第一试车线(30)由第四直线段轨道(31)和曲线段轨道(32)构成,所述曲线段轨道(32)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环线段轨道(21)的半径并安置于所述环线段轨道(21)内侧,所述第二试车线(40)位于所述第四直线段轨道(31)和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之间,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轨道(14)和所述第一试车线(30)连通,所述第三试车线(50)位于所述第一试车线(30)的外侧,其最大半径大于所述大环试验线(11),且其一端与所述大环试验线(11)连通,其另一端跨过所述大环试验线(11)与所述第一试车线(30)的曲线段轨道(3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都闫晓春张郧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东郊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