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及使用了该管的管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957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以在不过度地增大压碾力的情况下产生充分的流体驱动力的技术。管部(110)具有中空部(111)和壁部(112)。管部构成为:具有以壁部(112)通过抵接部(120)的抵接而在中空部(111)相互抵接的方式被压碾的相互抵接壁部(111a),相互抵接壁部(111a)相互抵接,并且相互抵接壁部(111a)通过抵接部的离开而复原。相互抵接壁部(111a)具有用一定的压碾力相互抵接的抵接容易部(C1)、和用比抵接容易部(C1)更大的压碾力才相互抵接的抵接困难部(S1),且抵接困难部(S1)形成为,改变壁部(112)相对中空部(111)的厚度,使得对该抵接困难部(S1)作用比抵接容易部(C1)更大的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驱动流体的管泵。
技术介绍
目前,喷墨式记录装置具有用于向记录用纸喷出墨水的喷墨式记录头。该喷墨式记录头由于经由喷嘴向记录用纸等上喷出墨水,因此,在喷嘴附近墨水增粘、或在喷嘴内混入气泡,从而存在不能良好地进行墨水的喷出之患。因此,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中具备用于避免这些现象的喷射头清洗装置。喷射头清洗装置为如下的结构具有覆盖喷嘴而配置的压盖部和用于使该压盖部内成为负压的泵,通过用泵吸引喷嘴附近等的墨水,来进行清洗。作为泵,使用结构比较简单且容易实现小型化的管泵(例如专利文献1)。如专利文献1图7等所示,管泵为如下的结构辊780将管75压碾,同时向例如顺时针旋转方向移动,由此吸引墨水。即,辊780压碾管75,同时进行移动,管75在辊780通过以后,从被压碾的状态复原为原来的状态。这时,在欲复原的管75内产生负压,通过该负压将墨水圆滑地输送到管75内。这样,在该管75内产生的负压优选尽可能大,因此,优选形成为大致完全压碾管75的结构。专利文献1特开2004-34525号公报(图3等)图9(A)是表示现有的管75压碾前的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图9(B)是表示现有的管75的压碾后状态的概略说明图。如图9(A)所示,当通过辊780向图的箭头方向压碾壁厚t=1mm的管75时,如图9所示,压碾到管75的壁厚量2t。但是,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产生间隙S,管75不能被充分压碾,从而存在不能充分地产生其后复原时的负压的问题。因此,目前,为了使图9(B)的间隙S更小,而需要从图9(B)的状态进一步将管75压碾。例如需要从图9(B)的管75进一步多地压碾0.6mm左右。这样,若多余地压碾管75,则来自管75的反力变强,因此,需要增大管泵的电动机的旋转转矩,从而存在管泵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压碾力过大,可以产生充分的流体驱动力的技术。本专利技术一方式提供一种管,其用于管泵,该管泵用于通过用抵接部压碾管并使所述抵接部移动来驱动流体,其中,所述管具备具有中空流路的弹性构件制的壁部,所述管形成为,当在规定的压碾方向被压碾时所述壁部向与所述压碾方向垂直的变形方向突出,并且所述管构成为所述壁部的壁厚沿所述中空流路的周围不均匀地设定,所述壁部形成为,所述抵接部相接的位置的第二壁厚比通过所述中空流路的中心并沿所述变形方向测得的第一壁厚大。根据该结构,管从具有更大的第二壁厚的壁部部分承受压碾力,因此,具有更小的第一壁厚的壁部部分由此容易地变形,从而中空流路被充分压碾。因此,不使压碾力过度变大,也可产生充分的流体驱动力。另外,所述中空流路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所述壁部具有包围所述中空流路而形成所述第一壁厚部分的流路包围部分;在所述压碾方向的所述中空部包围部分的外侧设置的附加壁厚部分。根据该结构,由于中空流路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因此,可以增大管的复原力。另外,由于在具有第一壁厚的流路包围部分的外侧设置有附加壁厚部分,所以通过向该附加壁厚部分施加压碾力,可以使只由流路包围部分构成的壁部部分容易地变形。另外,所述附加壁厚部分形成为在所述中空流路被压碾的状态下,在从所述管的中心向所述变形方向的两侧错开的位置,所述壁部向与所述压碾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根据该结构,在中空流路被压碾的状态下,壁部的一部分(即附加壁厚部分)向与压碾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可以从该附加壁厚部分对薄壁的壁部部分施加更大的压碾力。另外,所述附加壁厚部分至少设置在与所述压碾方向平行且与所述中空流路相接的切线所通过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最大地进行变形的壁部部分的位置设有附加壁厚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施加压碾力。另外,所述附加壁厚部分形成为具有比所述流路包围部分高的硬度。根据该结构,由于流路包围部分的硬度比附加壁厚部分的低,故更容易变形、更容易被压碾。另外,所述中空流路具有非圆形的截面形状,所述壁部具有壁厚在所述变形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从而沿所述变形方向的两端的壁厚为最小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由于以沿变形方向的两端的壁厚为最小的方式形成了壁部,故该部分容易变形、容易被压碾。另外,所述中空流路具有在所述变形方向的两端具有顶点的大致多边形的形状,所述大致多边形的形状设定为所述变形方向的两端以外的顶点具有比所述变形方向的两端的顶点平缓的形状变化。根据该结构,变形方向的两端的顶点最容易变形,另一方面,变形方向的两端以外的顶点比这些难以变形,因此,作为管整体,容易被压碾,还可以得到充分的复原力。本专利技术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管,其用于管泵,该管泵用于通过用抵接部压碾管并使所述抵接部移动来驱动流体,其中,所述管具有输送流体的中空部;覆盖所述中空部的弹性构件制的壁部,所述壁部具有包围所述中空部并以相互抵接的方式被压碾的相互抵接壁部,所述相互抵接壁部具有用一定的压碾力相互抵接的抵接容易部;用比所述抵接容易部更大的力才相互抵接的抵接困难部, 所述抵接困难部形成为,改变所述壁部相对所述中空部的厚度,使得对该抵接困难部作用比所述抵接容易部更大的力。通常,就管泵的管而言,相互抵接部通过抵接部的抵接在中空部相互抵接,使中空部大致完全被压碾而闭塞,之后在抵接部离开的同时管复原,此时产生大的负压。而且,通过该负压,管泵可以圆滑地输送流体。这样的流体的输送通过用抵接部使管的中空部充分被压碾而闭塞而实现。但是,如图9(B)所示,目前,为了使中空部充分闭塞,需要将管压碾管的壁厚量以上,在该情况下,来自管的反力变强,正因如此,需要通过管泵的电动机增大压碾力,从而存在管泵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所述管中,对中空部中难以闭塞的部分即抵接困难部作用比抵接容易部更大的力,从而改变壁部的厚度。因此,通过抵接部将管部压碾至图9的管部的壁厚量,可以将中空部充分闭塞。因此,不如现有那样增大电动机部产生的压碾力,也能够产生充分的负压。优选,所述壁部具有用于增加压碾所述中空部的力的所述壁部即压碾用壁部;促进所述压碾力所产生的所述中空部变形的变形促进用壁部,所述变形促进用壁部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压碾用壁部的厚度薄。根据所述构成,由于变形促进用壁部的厚度形成为比压碾用壁部的厚度薄,故通过压碾用壁部的压碾力,变形促进用壁部变形容易。因此,容易进行抵接困难部的相互的抵接,不过度增大压碾力,也能够容易地实现中空部的充分压碾(闭塞)状态。优选,所述变形促进用壁部朝向变形方向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根据所述构成,由于变形促进用壁部朝向变形方向向外侧突出而形成,故成为变形促进用壁部更容易变形的结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抵接困难部的抵接,并且也能够用更小的压碾力进行。优选,所述壁部由弹性体形成,所述变形促进用壁部的弹性体的硬度形成为比所述压碾用壁部的弹性体的硬度低。根据所述构成,由于变形促进用壁部的弹性体的硬度形成为比压碾用壁部的弹性体的硬度低,故成为变形促进用壁部更容易变形的结构。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抵接困难部的抵接,并且也能够用更小的压碾力进行。优选,所述压碾用壁部具有对所述抵接困难部施加压碾力的部分即抵接困难部对应壁部;对所述抵接容易部施加压碾力的部分即抵接容易部对应壁部,所述抵接困难部对应壁部的厚度比所述抵接容易部对应壁部的厚度大。根据所述构成,由于抵接困难部对应壁部的厚度比抵接容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其用于管泵,该管泵用于通过用抵接部压碾管并使所述抵接部移动来驱动流体,其中, 所述管具备具有中空流路的弹性构件制的壁部,所述管形成为,当在规定的压碾方向被压碾时所述壁部向与所述压碾方向垂直的变形方向突出,并且所述管构成为所述壁部的壁厚沿所述中空流路的周围不均匀地设定,所述壁部形成为,所述抵接部相接的位置的第二壁厚比通过所述中空流路的中心并沿所述变形方向测得的第一壁厚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秀平高本彻也森岳史
申请(专利权)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