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MKLR1拮抗多肽及其衍生物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721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MKLR1拮抗多肽及其衍生物与应用,具体涉及如序列SEQ ID No.1‑24及其衍生物,该结合肽的衍生物为CMKLR1结合肽氨基酸侧链基团上、CMKLR1拮抗多肽片段的氨基端或羧基端进行常规修饰得到的产物,或者为CMKLR1拮抗多肽上连接用于多肽或蛋白检测或纯化的标签所得到的产物;该结合肽及其衍生物在体外能结合CMKLR1,通过阻断chemerin/RvE1与CMKLR1的结合而促进cAMP浓度增加、抑制chemerin引起的钙内流、抑制chemerin引起的细胞趋化,并且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凋亡,为雌性生殖疾病如卵巢癌等提供有效的治疗小分子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MKLR1拮抗多肽及其衍生物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领域,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是雌性生殖疾病靶点CMKLR1受体拮抗多肽LRH12-C5及其衍生物与应用。
技术介绍
雌性生殖癌症中,有的与内分泌相关。如,乳腺癌(BreastCancer),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ncer)和卵巢癌(OvarianCancer,OAC)等。其中,卵巢癌是发生于卵巢的一种恶性肿瘤,90%~95%为卵巢原发性的癌,另外5%~10%为其它部位原发的癌转移到卵巢。虽然我国的卵巢癌发病率不如欧美国家高,但根除性的手术治疗,以及细胞毒性的化疗,均缺乏有效降低卵巢癌的死亡率的效用。由于卵巢癌早期缺少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特异,筛查的作用又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就诊时60%~70%已为晚期,而晚期病例又疗效不佳。因此,虽然卵巢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但死亡率却超过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之和,高居妇科癌症首位,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最大疾患。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认为,卵巢癌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也一些研究表明,卵巢癌在早期是会表现出一些临床的症状,例如异常的腹胀、饱胀,腹部疼痛或背部疼痛,精神不振等,但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所忽视,当诊断时往往已发生转移,因而卵巢癌往往被形容为“无声的杀手”,进而也导致了卵巢癌的预后不良。大量研究已表明,卵巢癌常通过直接蔓延及盆、腹腔播散种植到远处的器官。卵巢癌转移的主要途径是腹腔内种植性转移,据临床观察,转移的主要部位为大网膜,在患有卵巢癌的妇女中80%伴有网膜转移。此时,大网膜上的癌细胞以远快于原发病灶处的速度增长。大网膜是连接胃大弯至横结肠的腹膜,内含有吞噬细胞,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同时也是含有大量脂滴的脂肪组织,是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并参与体内环境稳态。尽管卵巢癌向大网膜转移的事实很明显,但是其机理一直尚不明晰。因大网膜部位以脂肪组织为主,脂肪组织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脂肪因子、细胞因子等,脂肪组织内的脂肪细胞与卵巢癌细胞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仍需要更多的证据阐明。随着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会增加癌症患者致死的风险。比如,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Leptin)能够促进乳腺癌的发展:一方面,瘦素能够通过激活JAK/STAT3、MAPK-ERK1/2或者PI3K通路,从而促进乳腺癌的生长;另外,瘦素还能通过诱导血管生成素的表达促进肿瘤相关血管的生成,并且瘦素还能诱导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转录,并且参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受体1(IGF-1)的反应,激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从而促进细胞的侵袭与转移。目前的研究还表明,瘦素还能在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多种癌症过程中有着促进作用,其表达水平和肿瘤发生呈正相关,但胰腺癌中的瘦素水平则比较低,并且两者间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也有研究发现脂联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有报道称,肥胖也能增加女性患上卵巢癌的风险。脂肪组织会影响肥胖妇女的卵巢癌的病情,研究人员对216名妇女进行研究,其中35名是肥胖妇女,108名是正常体重的妇女,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与正常体重的妇女相比,肥胖妇女的存活率较低,存活时间较短。科学家发现除了他们之间的癌症致死率和癌症复发率有区别外,他们的肿瘤细胞也表现不同,提示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或者蛋白可能引起卵巢癌细胞增殖迅速。还有研究表明,腹腔中大网膜的脂肪细胞分泌的IL-6和IL-8能够促进卵巢癌细胞向其转移。关于脂肪组织,尤其是大网膜脂肪,与卵巢癌的关系,2011年10月30日的《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杂志上ErnstLengyel教授发表的一篇文章提供了详实的证据。chemer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又称chemerin,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chemerin基因也称为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TazaroteneInducedGene2,TIG2),1997年被首次克隆发现,随后,2003年,Wittamer等在卵巢癌继发的腹水中通过反相高压液相层析分离得到其活性蛋白。2012年,Reverchon等的研究证实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类趋化因子受体-1)在主要的人卵巢颗粒细胞(hGCs)和人卵巢颗粒样肿瘤细胞(KGN)中有表达,再次提到chemerin与卵巢肿瘤的关系。2011年10月,ErnstLengyel博士发表在naturemedicine的研究发现卵巢癌在向大网膜转移过程中,FABP4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大网膜的趋化因子参与了卵巢癌迁移至大网膜脂肪的过程,并检测到了大网膜脂肪细胞中的趋化因子脂联素和细胞因子IL-6、IL-8等。但文章中并没有记载检测到同样是趋化因子的chemerin。脂肪因子Chemerin脂肪因子Chemerin也称为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TIG2)或视黄醇受体反应蛋白2。在1997年被Nagpal等克隆发现后,在2003年,Wittamer等在卵巢癌继发的腹水中通过反相高压液相层析分离得到其活性蛋白。Chemerin蛋白前体全长163个氨基酸,具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个二硫键,去掉N端信号肽和C端的几个氨基酸,才具有生物活性,其血液中的chemerin活化形式含有134个氨基酸(约16kDa),在结构上属于杀菌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当发生炎症反应时,在几种蛋白酶作用下chemerin能迅速转变成活化形式。Chemerin在人体的多种组织广泛表达,主要表达于白色脂肪组织、胎盘和肝脏,与3个受体相结合:①G蛋白偶联受体CMKLR1;②G蛋白偶联受体GPR1;③CCRL-2。CMKLR1在巨噬细胞、未成熟树突细胞和白色脂肪组织高表达,是Chemerin发挥生物功能的主要受体,chemerin可以趋化高表达有CMKLR1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起桥梁作用,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脂质代谢等方面发挥作用,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Chemerin结合CMKLR1后,使CMKLR1阳性细胞内的钙离子释放,抑制cAMP的聚集,使MAP激酶磷酸化。百日咳毒素的预先处理可以阻断CMKLR1的细胞内信号转导,CMKLR1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可能与Gi族有关。Chemerin一方面作为趋化因子,趋化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起桥梁作用,趋化天然杀伤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参与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作为新的脂肪因子,由脂肪组织分泌产生,调节脂肪细胞的分化、脂解,可促进脂肪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等生物学效应。Chemerin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占重要的地位。缓减素E1(resolvinE1)2002年,美国学者SerhanCN等研究表明EPA和阿司匹林治疗可以减少小鼠急性炎症模型炎性渗出物中25%-60%中性粒细胞数量,他们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炎性渗出物,发现了新型含三羟基化合物(5,12,18-triHEPE)以及从EPA衍生出单羟基脂肪酸,18-羟基-EPA(18-HEPE)及5-H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CMKLR1拮抗多肽,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为Phe‑(D)Tyr‑Ser‑His‑Ser‑Met‑Pro‑Arg‑Leu‑Pro‑Pro‑Ala‑NH2SEQ ID No.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MKLR1拮抗多肽,其特征在于,其氨基酸序列为Phe-(D)Tyr-Ser-His-Ser-Met-Pro-Arg-Leu-Pro-Pro-Ala-NH2SEQIDNo.1。2.一种CMKLR1拮抗多肽的生物活性片段或类似物,其如SEQIDNo.2-24所示:FYX1X2X3X4X5RX6X7PASEQIDNo.2,其中:⑴X1为谷氨酸、苏氨酸、脯氨酸或缬氨酸;⑵X3为天冬酰胺、天冬氨酸或脯氨酸;⑶X6为亮氨酸或谷氨酰胺;⑷X7为丝氨酸、苏氨酸、谷氨酰胺;⑸X2、X4、X5依次为谷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FX8X9X10X11X12X13X14X15MX16X17LPPSEQIDNo.3,其中:⑴X8为色氨酸或苯丙氨酸;⑵X9为脯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或组氨酸;⑶X10为谷氨酰胺或异亮氨酸;⑷X11为缬氨酸、精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或天冬氨酸;⑸X12为亮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或天冬酰胺;⑹X13为丝氨酸、谷氨酰胺或谷氨酸;⑺X14为异亮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或蛋氨酸;⑻X15为异亮氨酸、丙氨酸或蛋氨酸;⑼X16为亮氨酸、丙氨酸或赖氨酸;⑽X17为蛋氨酸或赖氨酸;YX18X19X20X21X22X23X24X25PASEQIDNo.4,其中:⑴X18、X19、X20、X21依次为丙氨酸、天冬酰胺、亮氨酸、亮氨酸;⑵X22为精氨酸或天冬氨酸;⑶X23为脯氨酸或谷氨酰胺;⑷X24、X25依次为丙氨酸、精氨酸;X26X27X28X29X30PX31X32X33X34LX35X36X37PPSEQIDNo.5,其中:⑴X26为苯丙氨酸;⑵X27为苯丙氨酸、丙氨酸或组氨酸;⑶X28为赖氨酸或谷氨酰胺;⑷X29、X30、X31、X32、X33、X34、X35、X36、X37依次为天冬氨酸、异亮氨酸、天冬酰胺、丝氨酸、脯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SX38X39X40X41X42X43X44LPX45X46X47PASEQIDNo.6,其中:⑴X38、X40、X41、X42、X44、X45、X46、X47依次为谷氨酰胺、亮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苏氨酸;⑵X39为半胱氨酸、赖氨酸或甘氨酸;⑶X43为色氨酸或丝氨酸;SX48SX49X50X51X52X53MX54X55PX56LPPSEQIDNo.7,其中:⑴X48为谷氨酰胺、天冬酰胺或精氨酸;⑵X49、X50、X51、X52、X53、X54、X55依次为缬氨酸、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亮氨酸;⑶X56为脯氨酸、异亮氨酸或甘氨酸;YX57HX58MX59X60X61X62RLPSEQIDNo.8,其中:⑴X57、X58、X59、X60、X61依次为天冬酰胺、丙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天冬酰胺;⑵X62为精氨酸或天冬氨酸;HSMPX63LPX64ASEQIDNo.9,其中:⑴X63、X64依次为脯氨酸、谷氨酰胺;X65X66M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键代小勇陈杰黄晨肖天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