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5126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液器,包括壳体和盖体,壳体的一端开口,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过滤器,壳体的周壁包括第一厚壁部,第一厚壁部设置有进口通道,进口通道的一端与容纳腔相连通,进口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相连通,第一厚壁部还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一端与过滤器固定安装,安装孔的另一端与进口通道相连通,集液器内还设置有转接管和潜管,转接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滤器与容纳腔相连通,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潜管相连通,潜管的另一端通过进口通道伸出壳体外,潜管和转接管的外径都小于进口通道的内径。集液器可以与换热芯体直接焊接固定成一体,无需管路连接,外漏风险相对较小,抗震性能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液器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制冷系统通常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这几部分组成。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吸热,成为低温低压气体,气体经过压缩机,变成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变成低温高压的液体,然后经过集液器,进行干燥与过滤。低温高压液体经过膨胀阀进行节流,变成气液两相再回到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类似原理,这些制冷装置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空调、热泵机组、多联式空调、电动机热管理等。通过设置集液器可以平衡制冷系统中的容积波动,也能够稳定的过度冷却制冷剂。一般制冷系统各组件通常是单独的部件,其中,冷凝器、集液器采用管路形式连接,如果为了能够使制冷剂过冷,还需要额外设置一个过冷用换热器,使从集液器出来的制冷剂过冷。上述各部件都需要通过管路的形式进行连接,结构复杂且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并且通过管路连接的方式,外漏风险较高,抗震性能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使得集液器可以与换热芯体直接焊接固定成一体,无需管路连接,外漏风险相对较小,抗震性能也相对较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集液器,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所述盖体封盖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周壁包括第一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设置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进口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厚壁部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固定安装,所述安装孔的另一端与所述进口通道相连通,所述集液器内还设置有转接管和潜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潜管相连通,所述潜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进口通道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且所述潜管和转接管的外径都小于进口通道的内径,所述潜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间,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也具有空间。所述进口通道包括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一端的一部分为所述集液器的进口,所述第一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子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三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子通道相邻设置,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和/或所述第一子通道相连通。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支撑件,所述过滤器通过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安装,所述转接管的一端部与所述支撑件相固定,所述转接管和支撑件将所述容纳腔和安装孔分隔为相对密封的两部分。所述转接管的整体宽度(d)小于等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转接管与支撑件相固定的端部的端口位于所述过滤器与支撑件之间、或者所述转接管与支撑件相固定的端部的端口伸入所述过滤器中。所述集液器为扁平状结构,所述壳体开口端相对侧为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底壁,所述容纳腔所对应内壁的其余部分为所述周壁,所述周壁还设置有第二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和第二厚壁部的壁厚不小于其余周壁的壁厚,在所述第二厚壁部设置有第一转接座,所述第一转接座设置有第一外接口,所述厚壁部设置有转接通道,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转接通道相连通。还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和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液器,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个相互堆叠的板片,在各相互堆叠的板片之间形成有多个通道,其中一部分通道形成为第一流体通道,另一部分通道形成为第二流体通道,在所述换热芯体中还设置有隔板,通过所述隔板,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被分割为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所述第一区段包括第一集流通道和第二集流通道,所述第二区段包括第三集流通道和第四集流通道,所述第二集流通道与所述进口通道相连通,所述潜管与所述第三集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潜管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集流通道和隔板,并且所述潜管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三集流通道中,潜管的一端口位于所述第三集流通道中,所述潜管的外壁与所述隔板之间密封固定,并且所述潜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集流通道和第三集流通道的内径。所述壳体开口端相对侧为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底壁,所述容纳腔所对应内壁的其余部分为所述周壁,所述周壁还设置有第二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和第二厚壁部的壁厚不小于其余周壁的壁厚,在所述第二厚壁部设置有第一转接座,所述第一转接座设置有第一外接口,所述厚壁部设置有转接通道,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转接通道相连通,所述转接通道与所述第一集流通道相连通,所述换热芯体还设置有第二转接座,所述第二转接座设置有第二外接口,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第四集流通道相连通。所述集液器为扁平状结构,所述集液器设置在换热芯体外侧,所述外壳与所述换热芯体焊接固定,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相反侧,所述换热芯体还设置有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所述第二转接座、第一外接管和第二外接管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相对远离集液器1的同一侧;所述换热芯体、壳体、支撑件、转接管和潜管整体通过炉焊固定。上述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可以实现集液器与换热芯体通过焊接直接固定,无需管路连接,加工简单,安装方便,结构紧凑,外漏风险相对较小,抗震性能也相对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的另一位置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换热装置中集液器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集液器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2、以及与换热芯体相固定集液器器1,换热芯体与集液器通过焊接相互固定。集液器1设置有第一转接座3,换热芯体2设置有第二转接座4,其中第一转接座3设置有第一外接口31,第二转接座4设置有第二外接口41,第一外接口31作为制冷剂进口,第二外接口41作为制冷剂出口。换热芯体2还设置有作为冷却液进出口的第一外接管5和第二外接管6。换热芯体2包括多个相互堆叠的板片,在各相互堆叠的板片之间形成有多个通道,其中一部分通道为第一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制冷剂可以在第一流体通道内流动,另一部分通道为第二流体通道(图中未示出),冷却液可以在第二流体通道内流动。在换热芯体2内,第一流体通道至少部分可以通过板片与第二流体通道处于热接触状态。在换热芯体2中还设置有隔板23,通过设置隔板23,第一流体通道被分割为第一区段21和第二区段22,在换热芯体2中,第一区段21的制冷剂和第二区段22的制冷剂不直接连通。第一区段21包括第一集流通道211和第二集流通道212,第一集流通道211和第二集流通道212位于第一区段21的相对两侧。第二区段22包括第三集流通道221和第四集流通道222,第三集流通道221和第四集流通道222位于第二区段22的相对两侧,并且第一集流通道211与第四集流通道222相邻设置,第一集流通道211与第四集流通道222被隔板23所隔离,第二集流通道212与第三集流通道221相邻设置,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液器,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所述盖体封盖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周壁包括第一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设置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进口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厚壁部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固定安装,所述安装孔的另一端与所述进口通道相连通,所述集液器内还设置有转接管和潜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潜管相连通,所述潜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进口通道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且所述潜管和转接管的外径都小于进口通道的内径,所述潜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间,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也具有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液器,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壳体的一端开口,所述盖体封盖所述壳体的开口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所述壳体的周壁包括第一厚壁部,所述第一厚壁部设置有进口通道,所述进口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进口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厚壁部还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固定安装,所述安装孔的另一端与所述进口通道相连通,所述集液器内还设置有转接管和潜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滤器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潜管相连通,所述潜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进口通道伸出所述壳体外,并且所述潜管和转接管的外径都小于进口通道的内径,所述潜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具有空间,所述转接管与所述进口通道的内壁之间也具有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通道包括第一子通道、第二子通道和第三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位于所述壳体外壁的一端的一部分为所述集液器的进口,所述第一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子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三子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所述安装孔与所述第三子通道相邻设置,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子通道和/或所述第一子通道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一端设置有支撑件,所述过滤器通过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安装,所述转接管的一端部与所述支撑件相固定,所述转接管和支撑件将所述容纳腔和安装孔分隔为相对密封的两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的整体宽度(d)小于等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子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与支撑件相固定的端部的端口位于所述过滤器与支撑件之间、或者所述转接管与支撑件相固定的端部的端口伸入所述过滤器中。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器为扁平状结构,所述壳体开口端相对侧为所述容纳腔所对应的底壁,所述容纳腔所对应内壁的其余部分为所述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