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44744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第一和第二支撑板,第一、第二支撑板通过驱动支撑系统支撑有循环输送带,循环输送带的前侧固定有吸引块;驱动支撑系统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驱动辊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固定,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循环输送带的长度大于各个导向辊辊体的长度,前侧部均匀嵌入有铁柱,吸引块的背侧固定有能够与铁柱吸附的磁力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吸引片的数量及稀疏程度能够调整,在循环输送带的作用下进行循环运动,供学生课间观察以预防近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教学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青少年的近视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我国当今的小学、初、高中班级中近视,戴眼镜的比率是非常高的。在学生中,十岁是近视的高发年龄区,主要原因是青少年在学习中眼睛与书本距离基本恒定,导致眼球中调节晶状体的睫状肌和睫状韧带持续静力收缩,久而久之调节晶状体的睫状肌和睫状韧带就失去弹性,使晶状体凸度增大,从而造成近视。为了防止青少年的近视问题,以及根据多年从事体育教育中,发现从事部分运动项目学生眼睛的视力非常好,特别是从小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学生,他们的眼球随着不同速度的物体飞速观察,调节晶状体的睫状肌和睫状韧带经常进行动力收缩,使睫状肌和睫状韧带保持弹性,是预防学生眼睛近视的关键,为了到达这一目的,现提供一种预防近视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和对称设于其上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通过固定在其上的驱动支撑系统支撑有循环输送带,所述循环输送带的前侧固定有若干吸引块;所述驱动支撑系统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导向辊、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各自三个为一组,所述第三导向辊两个为一组,所述第四导向辊一个为一组,所述第二导向辊的组数比第一导向辊的组数少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和第四导向辊的组数为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上方,所述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下方,所述驱动辊的连接轴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的结构相同,由定位轴和辊体构成,所述循环输送带的长度大于各个导向辊辊体的长度,且前侧带体相对辊体突出,所述循环输送带的前侧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嵌入有若干铁柱,所述吸引块的背侧固定有若干能够与铁柱吸附的磁力块。优选地,上述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中,所述底座中设有便于存放各种规格吸引块的抽屉。优选地,上述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中,所述循环输送带为柔性橡胶带。优选地,上述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中,所述吸引块上装有LED电子灯粒。优选地,上述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中,所述吸引块呈多角星结构。优选地,上述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中,所述循环输送带中相邻两铁柱之间的隔距5-1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时根据装置与学生的距离来调整循环输送带上吸引片的数量及稀疏程度,吸引片在循环输送带的作用下进行循环运动,供学生课间观察以预防近视。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吸引块的固定原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底座,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第一导向辊,5-第二导向辊,6-第三导向辊,7-第四导向辊,8-驱动辊,9-循环输送带,10-吸引块,11-铁柱,12-磁力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和对称设于其上的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通过固定在其上的驱动支撑系统支撑有循环输送带9,循环输送带9的前侧固定有若干吸引块10。驱动支撑系统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2上的第一导向辊4、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撑板3上的第二导向辊5、第三导向辊6、第四导向辊7和驱动辊8,第一导向辊4、第二导向辊5各自三个为一组,第三导向辊6两个为一组,第四导向辊7一个为一组,第二导向辊5的组数比第一导向辊4的组数少一个。第三导向辊6和第四导向辊7的组数为一个,第三导向辊6位于第二导向辊5的上方,第四导向辊7和驱动辊8位于第二导向辊5的下方。驱动辊8的连接轴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的输出轴固定,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支撑板3上。第一导向辊3、第二导向辊4、第三导向辊5、第四导向辊6的结构相同,由定位轴和辊体构成。循环输送带9的长度大于各个导向辊辊体的长度,且前侧带体相对辊体突出。循环输送带9的前侧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嵌入有若干铁柱11,吸引块10的背侧固定有若干能够与铁柱吸附的磁力块12。吸引块10上装有LED电子灯粒,吸引块10呈多角星结构。底座1中设有便于存放各种规格吸引块的抽屉13。循环输送带为柔性橡胶带,相邻两铁柱之间的隔距5-10cm。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时根据装置与学生的距离来调整循环输送带9上吸引片10的数量及稀疏程度,吸引片10在循环输送带9的作用下进行循环运动,供学生课间观察以预防近视。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
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技术。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对称设于其上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通过固定在其上的驱动支撑系统支撑有循环输送带,所述循环输送带的前侧固定有若干吸引块;所述驱动支撑系统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导向辊、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各自三个为一组,所述第三导向辊两个为一组,所述第四导向辊一个为一组,所述第二导向辊的组数比第一导向辊的组数少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和第四导向辊的组数为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上方,所述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下方,所述驱动辊的连接轴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的结构相同,由定位轴和辊体构成,所述循环输送带的长度大于各个导向辊辊体的长度,且前侧带体相对辊体突出,所述循环输送带的前侧部沿其长度方向均匀嵌入有若干铁柱,所述吸引块的背侧固定有若干能够与铁柱吸附的磁力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学生预防近视用视力恢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对称设于其上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通过固定在其上的驱动支撑系统支撑有循环输送带,所述循环输送带的前侧固定有若干吸引块;所述驱动支撑系统包括固定在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导向辊、以及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各自三个为一组,所述第三导向辊两个为一组,所述第四导向辊一个为一组,所述第二导向辊的组数比第一导向辊的组数少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和第四导向辊的组数为一个,所述第三导向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上方,所述第四导向辊和驱动辊位于第二导向辊的下方,所述驱动辊的连接轴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第四导向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诗怡张海龙魏成成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中视瞳视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孟诗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