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4078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6 0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活性成分由醚菌酯和菌核净组成;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50‑10∶1;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

A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the control of Sclerotium alba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pesticides, in particular to a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ite sclerotia of Paeonia lactiflora. The active ingredient is composed of ether mycelium ester and sclerotine; the weight ratio of ether mycelium ester and sclerotine is 1:50_10:1;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ite sclerotia of Paeonia lactiflo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魏晋时期,亳州栽培芍药就闻名于世,清末,亳州栽培白芍达到极盛。因亳州白芍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高,亳州遂成为全国闻名的白芍种植地,如今亳州是全国最大的白芍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亳州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达5.33万hm2,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白芍,种植面积达1.47万hm2,占全区的28%,其次是牡丹0.87万hm2。白绢病是危害白芍的重要病害,为顽固性土传病害,可造成白芍严重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白芍白绢病的主要发病部位在植株根茎部,多见于成株期。植株染病后,茎基和根茎出现黄褐色至褐色软腐,叶片黄化萎蔫,顶尖凋萎,下垂而枯死。根茎腐烂有两种症状:一种是在较低温度下,被害根茎仅存导管纤维,呈“乱麻状”干腐;另一种是在高温高湿下,蔓延较快,白色菌丝布满根茎,并溃烂成“烂薯”状湿腐,菌丝呈白色绢丝状,具光泽。后期受害植株地上部分逐渐萎蔫死亡,严重影响白芍的产量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大家对白术白绢病研究较多,但白芍白绢病研究工作较少。白术和白芍同属于亳州大宗药材,同样是根茎类作物,根部病害的研究具有相通性。李小霞等对白术白绢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鉴定出病原菌为Sclerotiumrolfsii,潘兰兰等阐述了白术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治理,其中白绢病发病普遍,发病程度逐年加剧,2002年,胡琼波等针对湖南地区进行了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从气候、栽培、品种和生育期几方面探索了白术白绢病的发生规律。胡琼波等针对湖南地区进行了白术白绢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筛选出绿亨一号和多菌灵对白绢病的菌丝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茹水江等开展白术白绢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其中20%甲基立枯灵EC、50%甲托WP对白术白绢病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0%福美双WP、75%达科宁WP、绿亨1号在先灌根后接种的防治效果也较好,但先接种后灌根的防治效果却较差。鲁鹏等开展白术白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15%三唑酮、30%苯甲·丙环唑和8%氟硅唑3种药剂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张佳星等针对白绢病和立枯病开展了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其中噻呋酰胺对两种病菌都具有很高的活性,可用于两种病害的防治。随着病原小种不断的突变,部分药剂防治效果减退,需要持续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切实满足实践中对病害防控的需求。目前为止,国内外对白芍的病害研究均较少,多数以观赏性花卉为研究对象,仅阐述病害名称,对其病原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均无详细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可用于白芍白绢病的防治,并且具有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活性成分的施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醚菌酯和菌核净组成;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50-10∶1。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10-10∶1。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5∶1、1∶10。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组合物可制备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中活性成分的百分含量为5-60%。上述任一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白芍白绢病的防治。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湿性粉剂和水分散粒剂制备中,活性成分与农业上可用辅料成分组合物,采用本领域常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本专利技术取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醚菌酯和菌核净单剂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复配后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提高,可有效减低活性成分的施用剂量,减少环境污染,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实施例1:药剂组合物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供试菌株:白芍自绢病菌,采自亳州试验基地,供试菌株的分离与纯化在PDA培养基上按常规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和病原菌纯化,获得纯培养菌株后备用。试验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将上述药剂分别配制成所需浓度10倍,取1mL加入9mL冷却至约50℃的PDA中混匀,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中央接入5mm菌饼,带菌丝的一面接触培养基,25℃下培养,3d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5)-(处理菌落直径-5)/(对照菌落直径-5))×100。将抑制率换算成抑制机率值,以设定的药剂浓度为横坐标,以抑制机率值为纵坐标,作回归直线,求出各药剂对白芍白绢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抑制中浓度(EC50)。药剂组合物的药效按照孙云沛法计算CTC。表1药剂组合物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由上表可知,醚菌酯和菌核净单剂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复配后对白芍白绢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提高,表现为相加和增效作用,没有出现拮抗。特别是当醚菌酯∶菌核净=5∶1、1∶10时,组合物CTC大于120,即二者复配表现为增效作用,可有效减低活性成分的施用剂量,减少环境污染,减缓抗药性的产生。实施例2、药剂组合物复配对白芍白绢病田间防效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4个重复。每小区面积为80m2,长10m,宽8m。保护行间距为1m,处理间隔为2m。用木棍进行点状固定,用红绳进行小区划分。药剂施用:喷淋;调查:每小区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选2株,每株分别调查10片叶,以每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药后7d调查药后病情指数。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9)×100防治效果(%)={1-(CK0*PT1)/(CKi*PT0)}*100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表2药剂组合物对白芍白绢病田间防效由上表可知,醚菌酯和菌核净复配对白芍白绢病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效,可有效减低活性成分的施用剂量,减少环境污染,与11%吡唑醚菌酯·菌核净水分散粒剂相比,其防治效果较高。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料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改进,这些改进也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醚菌酯和菌核净组成;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50‑10∶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由醚菌酯和菌核净组成;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50-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1∶10-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防治白芍白绢病的药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醚菌酯和菌核净的重量配比为5∶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磊姚洁牛倩张皖秋韩欢欢韩儒张秀江陈娜
申请(专利权)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亳州市阳光新科药材种苗生产有限公司亳州市奥鑫药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