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轴承构造及增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3978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4: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轴承构造,其具备:轴(8);设置于轴(8)或安装于轴(8)的部件的第一对置面;从轴(8)的一端侧与第一对置面对置的第一轴承部;设置于轴(8)或安装于轴(8)的部件且位于比第一对置面及第一轴承部靠轴(8)的一端侧的第二对置面(20f);以及从轴(8)的一端侧与第二对置面(20f)对置的第二轴承部(35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本公开涉及承受轴的推力载荷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
技术介绍
目前,已知设置有轴的增压器。在轴的一端设置涡轮叶轮。在轴的另一端设置压缩机叶轮。增压器中,涡轮叶轮通过从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旋转。当涡轮叶轮旋转时,经由轴,压缩机叶轮旋转。通过压缩机叶轮的旋转而升压后的空气被送出至发动机。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增压器中,作为轴支承轴的轴承部件,设置有半浮动轴承。半浮动轴承具备主体部。在主体部形成有插通孔。轴插通于插通孔。在插通孔的内周面形成有径向轴承面。径向轴承面承受径向载荷。主体部的两端面作为推力轴承面发挥作用。推力轴承面从轴承受推力载荷。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6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例如,在以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增压器为代表的旋转机械的领域中,期望进一步提高轴承性能。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轴承性能的轴承构造及增压器。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轴承构造具备:轴;第一对置面,其设置于轴或安装于轴的部件;第一轴承部,其从轴的一端侧与第一对置面对置;第二对置面,其设置于轴或安装于轴的部件,且位于比第一对置面及第一轴承部靠轴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轴承部,其从轴的一端侧与第二对置面对置。另外,也可以是,作为轴向一端侧最大地移动的情况下的第一对置面与第一轴承部的间隙量的第一最小间隙量和作为轴向一端侧最大地移动的情况下的第二对置面与第二轴承部的间隙量的第二最小间隙量不同。另外,也可以具备:轴承壁部,其形成有供轴插通的插通孔,且在比插通孔靠轴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第二轴承部;以及上侧油保持部,其形成于轴承壁部中的比插通孔的中心靠上方,从第二轴承部向轴的一端侧凹陷,且在向轴承壁部的外周开口。另外,也可以具备:轴承壁部,其形成有供轴插通的插通孔,且在比插通孔靠轴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第二轴承部;以及下侧油保持部,其形成于轴承壁部中的比插通孔的中心靠下方,从第二轴承部向轴的一端侧凹陷,且在插通孔的内周面开口。另外,也可以具备:第三对置面,其设置于轴中的第一对置面与第二对置面之间;以及轴承部件,其供轴插通,在一端面设置有与第三对置面对置的第三轴承部,且在另一端面设置有第一轴承部。另外,也可以具备:外壳,其容纳轴承部件;安装孔,其形成于外壳;销孔,其形成于轴承部件,且相对于安装孔在轴的径向上对置;以及销,其固定于安装孔,且前端侧插入销孔。另外,也可以具备:旋转部件,其安装于比轴承部件靠轴的一端侧,且形成有第二对置面;以及贯通孔,其形成于旋转部件,一端在第二对置面开口,且另一端在比第二对置面靠轴的另一端侧开口。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案的增压器具备上述轴承构造。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公开,能够提高轴承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增压器的概略剖视图。图2是图1的单点划线部分的提取图。图3是图1的虚线部分的提取图。图4是说明第二轴承部的一例的图。图5是说明合计间隙量的图。图6是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图。图7是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图。图8A是说明第三变形例的图。图8B是说明第四变形例的图。图9是说明第五变形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它具体的数值等只不过是用于使理解变得容易的示例。此外,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公开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图1是增压器C的概略剖视图。以下,将图中所示的箭头L方向设为增压器C的左侧来说明。将图1所示的箭头R方向设为增压器C的右侧来说明。如图1所示,增压器C具备增压器主体1。增压器主体1具备轴承外壳2(外壳)。涡轮外壳4通过紧固机构3连结于轴承外壳2的左侧。压缩机外壳6通过紧固螺栓5连结于轴承外壳2的右侧。增压器主体1通过轴承外壳2、涡轮外壳4、压缩机外壳6一体化而构成。在轴承外壳2形成有轴承孔2a。轴承孔2a在增压器C的左右方向上贯通。轴承部件7容纳于轴承孔2a。在此,作为一例,轴承部件7由半浮动轴承构成。轴8被轴承部件7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轴8的左端部设置有涡轮叶轮9。涡轮叶轮9旋转自如地容纳于涡轮外壳4内。在轴8的右端部设置有压缩机叶轮10。压缩机叶轮10旋转自如地容纳于压缩机外壳6内。在压缩机外壳6形成有进气口11。进气口11在增压器C的右侧开口。进气口11连接于未图示的空气过滤器。扩散器流路12由轴承外壳2及压缩机外壳6的对置面形成。扩散器流路12从轴8(压缩机叶轮10)的径向内侧向外侧呈环状形成。扩散器流路12的径向内侧经由压缩机叶轮10连通于进气口11。扩散器流路12将从进气口11吸入的空气升压。在压缩机外壳6设置有环状的压缩机涡旋流路13。压缩机涡旋流路13位于比扩散器流路12靠轴8(压缩机叶轮10)的径向外侧。压缩机涡旋流路13连通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进气口、及扩散器流路12。当压缩机叶轮10旋转时,从进气口11向压缩机外壳6内吸入空气。从进气口11吸入的空气在流通于压缩机叶轮10的叶片间的过程中,受离心力的作用而被加压加速。另外,空气在扩散器流路12及压缩机涡旋流路13被升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在涡轮外壳4形成有吐出口14。吐出口14在向增压器C的左侧开口。吐出口14连接于未图示的尾气净化装置。在涡轮外壳4形成流路15。在比流路15靠轴8(涡轮叶轮9)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环状的涡轮涡旋流路16。涡轮涡旋流路16连通于流路15、及未图示的气体流入口。从发动机的排气歧管排出的尾气被引导至气体流入口。从气体流入口被引导至涡轮涡旋流路16的尾气经由流路15及涡轮叶轮9被引导至吐出口14。涡轮叶轮9通过尾气的流通而旋转。涡轮叶轮9的旋转力经由轴8传递至压缩机叶轮10。通过压缩机叶轮10的旋转力,如上述地,空气升压,并被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口。图2是图1的单点划线部分的提取图。增压器C具备轴承构造A。轴承构造A为了承受轴8的径向载荷及推力载荷而设置。以下,对轴承构造A进行详细叙述。轴承部件7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7a。主体部7a容纳于轴承孔2a。在主体部7a的内周形成有两个径向轴承面7b。两个径向轴承面7b在轴8的轴向上相互分离。轴8插通于轴承部件7的主体部7a。轴8被两个径向轴承面7b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在主体部7a形成有销孔7c。销孔7c在轴8的径向上贯通。销孔7c位于两个径向轴承面7b之间。在轴承外壳2形成有安装孔2b。销孔7c相对于安装孔2b在轴8的径向上对置。销17安装于安装孔2b。销17的前端侧进入轴承部件7的销孔7c内。轴承部件7的轴8的旋转方向及轴向的移动被销17限制。在主体部7a形成有油孔7d。油孔7d将主体部7a从内周面贯通至外周面。例如,油孔7d的外周面侧的开口与形成于轴承外壳2的油路2c的轴承孔2a侧的开口对置。从油路2c供给至轴承孔2a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通过油孔7d而被引导至主体部7a的内周。另外,供给至轴承孔2a的润滑油的剩余的一部分供给至形成于主体部7a的外周面与轴承孔2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在主体部7a的外周面设置有两个阻尼面7e。两个阻尼面7e在轴8的轴向上相互分离。两个阻尼面7e分别位于径向轴承面7b的径向外侧。阻尼面7e是在主体部7a的外周面中与轴承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第一对置面,其设置于上述轴或安装于上述轴的部件;第一轴承部,其从上述轴的一端侧与上述第一对置面对置;第二对置面,其设置于上述轴或安装于上述轴的部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对置面及上述第一轴承部靠上述轴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轴承部,其从上述轴的一端侧与上述第二对置面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1.21 JP 2016-2260711.一种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第一对置面,其设置于上述轴或安装于上述轴的部件;第一轴承部,其从上述轴的一端侧与上述第一对置面对置;第二对置面,其设置于上述轴或安装于上述轴的部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对置面及上述第一轴承部靠上述轴的一端侧;以及第二轴承部,其从上述轴的一端侧与上述第二对置面对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轴向一端侧最大地移动的情况下的上述第一对置面与上述第一轴承部的间隙量的第一最小间隙量和作为上述轴向一端侧最大地移动的情况下的上述第二对置面与上述第二轴承部的间隙量的第二最小间隙量不同。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承壁部,其形成有供上述轴插通的插通孔,且在比上述插通孔靠上述轴的径向外侧设置有上述第二轴承部;以及上侧油保持部,其形成于上述轴承壁部中的比上述插通孔的中心靠上方,从上述第二轴承部向上述轴的一端侧凹陷,且在上述向轴承壁部的外周开口。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轴承壁部,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岛英之西井俊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