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4271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包括可拼成管环的管片,所述管环内侧圆周面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安装基点,相邻所述安装基点之间的夹角与相邻管环间错缝拼装的角度为整数倍数关系,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基点上设有预埋套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错缝拼装角度等于相邻预埋套筒之间的夹角的倍数,使得管环拼装后预埋套筒在轴线上能够连成一条直线,实现了预埋套筒的位置和标高固定不变,使大部分设备支架可直接安装在预埋套筒上,同时使外挂槽道的安装更加标准和统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
本技术涉及隧道建筑施工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实现隧道内设备安装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新型方式:(1)在盾构混凝土管片内全预埋槽道然后通过槽道来安装支架挂件。该方式的技术局限性在于,全预埋槽道由于采用的是普通碳钢加外表封闭防锈涂层的技术,难以避免预埋槽道在隧道环境中的生锈和腐蚀,由于槽道是整体预埋进入混凝土内部,造成槽道生锈后难以更换,槽道的使用寿命不超过30年;此外全预埋槽道工艺复杂,总体实施和安装维护成本很高,整体预埋实施风险较大。(2)在盾构混凝土管片内预埋套筒然后再在需要挂设备的区域增加外挂槽道来进行支架安装。该方式的技术局限性在于仅仅设计了预埋套筒埋入混凝土内,外部采用外挂槽道的方式进行安装支架设备。对于预埋套筒的布置没有根据盾构隧道管片的特点进行设计,因此预埋出来后的效果不佳。由于混凝土管片拼装的时候是采用错缝拼装的方式,造成套筒布点没有规则进而导致套筒位置无法固定,后期只能完全依赖外挂槽道来解决支架设备的安装问题。此外,由于管片拼装时的误差使得预埋套筒位置较为随机,从而使外挂槽道的长度、安装孔位等均难以实现标准化统一,实际使用时带来安装不方便,需要临时开孔或裁断等问题,影响了槽道的可靠性和防腐性。同时,现场安装人工成本高昂,整体材料成本也较高,预埋套筒加外挂槽道简单的组合方式无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大规模生产和普及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弥补现在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实现了隧道管片拼装后预埋套筒的位置和标高固定不变,使大部分设备支架可直接安装在预埋套筒上,同时使外挂槽道的安装更加标准和统一。本技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包括可拼成管环的管片,所述管环内周底部设有轨道区,顶部设有接触网区,所述管环内侧圆周面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安装基点,相邻所述安装基点之间的夹角与相邻管环间错缝拼装的角度为整数倍数关系,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基点上设有预埋套筒。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基点至所述管片边缘的距离均大于所述预埋套筒的径宽。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筒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安装基点的数量。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筒与所述管环的切线相垂直,所述预埋套筒的下端外露于所述管片的内壁面。进一步的,所述预埋套筒包括连接杆和限位件,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有螺纹孔并外露于所述管片的内壁面,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连接杆顶部,其外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件之间设有凸条,所述凸条对称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管环内壁还设有外挂槽道,所述外挂槽道与所述预埋套筒螺纹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挂槽道的弧度与所述管片的弧度相当,所述外挂槽道设有与所述螺纹孔对应的螺纹过孔,所述螺纹过孔沿所述外挂槽道周线方向设置。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预埋套筒与所述安装基点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轨道区以外的所述安装基点上,所述轨道区两侧和所述接触网区的所述管环内壁上设有所述外挂槽道。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所述预埋套筒与所述安装基点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轨道区和所述接触网区之间的所述安装基点上,所述轨道区两侧的所述管环内壁上设有所述外挂槽道。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错缝拼装角度等于相邻预埋套筒之间的夹角的倍数,使得管环拼装后预埋套筒在轴线上能够连成一条直线,实现了位置和标高的固定。在此基础上,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可以根据预埋套筒的固定位置,采用大部分设备支架直接安装在预埋套筒上作为挂点,少部分区域采用外挂槽道或支架转接板作为安装挂点。甚至完全可以不采用外挂槽道作为挂点,从而大大节省材料成本,加大了预埋套筒本身的利用率,减轻了后期机电安装时候的工作量、运输量、人工量。另外由于所有套筒位置、间距、高程固定,可以实现外挂槽道或支架转接板本身的产品标准化,不需要后期临时开孔或裁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A环展开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A环拼装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B环拼装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A环展开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A环拼装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B环拼装后的预埋套筒布置图;图7是本技术的预埋套筒的结构示意仰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预埋套筒的A向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预埋套筒的B向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外挂槽道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外挂槽道截面示意图。其中:1-管片;2-轨道区;3-接触网区;4-安装基点;5-预埋套筒;51-连接杆;52-限位件;53-凸条;54-螺纹孔;6-外挂槽道;61-螺纹过孔。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先对盾构隧道管环的拼装做如下说明:隧道管片包括可拼装成管环的标准块A、邻接块B、邻接块C和封顶块K,管环内周底部设有用于铺设轨面的轨道区,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接触网的接触网区。盾构隧道管环的拼装方式,一般采用A-B-A环的方式在隧道的轴线方向推进错缝拼装,具体地,管环以封顶块K的中心线为基准,A环相对隧道纵向中心线向左旋转一个角度,B环相对隧道纵向中心线向右旋转一个角度,这两个角度相加即为错缝拼装角度。实施例1参阅图1-3、图7-1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适用于有接触网环的盾构隧道。本实施例中,管环由标准块A1、A2、A3,邻接块B、C和封顶块K拼装而成,管环内径5.4m,A环相对隧道纵向中心线向左旋转18°,B环相对隧道纵向中心线向右旋转18°,错缝拼装角度等于36°。管环内侧圆周面上等间距设有40个安装基点4,相邻安装基点4之间的夹角为9°,与相邻管环间错缝拼装的角度为4倍的倍数关系,安装基点4的间距为0.424m。安装基点4以封顶块K的中心线为基准,两个相邻的安装基点4对称地设在封顶块K的中心线两侧。每一安装基点4至管片1边缘的距离均大于预埋套筒5的径宽,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该距离值大于4cm。轨道区2外的37个安装基点4上设有预埋套筒5。轨道区2内的3个连续安装基点4省略了预埋套筒5,轨道区2边缘的相邻两个预埋套筒5的夹角等于36°,间距为0.424×4m。预埋套筒5与管环的切线相垂直,预埋套筒5外露于管片1的内壁面,以便于安装外挂槽道6或支架转接板。预埋套筒5使用包括316L不锈钢、304不锈钢、尼龙、塑料等金属材质或复合材质制成,但不限于这些材料。预埋套筒5包括连接杆51和限位件52,连接杆51底部设有螺纹孔54并外露于管片1的内壁面,连接杆51的表面设有防滑花纹。限位件52连接在连接杆51顶部,其外径大于连接杆51的外径。限位件52与连接杆51之间还设有凸条53,以增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包括可拼成管环的管片,所述管环内周底部设有轨道区,顶部设有接触网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环内侧圆周面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安装基点,相邻所述安装基点之间的夹角与相邻管环间错缝拼装的角度为整数倍数关系,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基点上设有预埋套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包括可拼成管环的管片,所述管环内周底部设有轨道区,顶部设有接触网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环内侧圆周面上等间距设有若干安装基点,相邻所述安装基点之间的夹角与相邻管环间错缝拼装的角度为整数倍数关系,部分或全部所述安装基点上设有预埋套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基点至所述管片边缘的距离均大于所述预埋套筒的径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套筒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安装基点的数量。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套筒与所述管环的切线相垂直,所述预埋套筒的下端外露于所述管片的内壁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隧道管片模数布置的预埋套筒安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套筒包括连接杆和限位件,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设有螺纹孔并外露于所述管片的内壁面,所述限位件设于所述连接杆顶部,其外径大于所述连接杆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成伟方恩权马卉阚绍德戴永兴陈进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轨道交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