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回位与伸缩弹簧协同控制机构,包括旋转轮、控制体、拉伸杆、旋转架、旋转球、固定架、离心杆、升降舱、离心球、挡板、伸缩弹簧、固定体、移动销,旋转轴的上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接,旋转轴的下端穿过控制体上壁面后布置在控制体的上部,旋转球布置在旋转架的凹槽内,离心杆的一端与旋转轴的下端铰接在一起,离心杆的另一端与离心球连接在一起,升降舱布置在控制体的中部且内部带有空心腔体,离心球布置在升降舱的空心腔体内。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当发动机在低速工况运行时排气支管的缩口较小,在高速工况运行时排气支管的缩口较大。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用于涡轮进口有一个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回位与伸缩弹簧协同控制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内燃机
,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以实现排气支管缩口自我调节的回位与伸缩弹簧协同控制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发动机增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系统的两种基本型式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各缸共用一根容积较大的排气管,排气管系结构比较简单,排气管内压力基本上保持恒定,压力大小仅与发动机的负荷和转速有关,不同缸数柴油机的增压系统可以进行统一设计。定压增压系统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小,涡轮效率较高,性能较优;但是在低速工况时,不能充分利用排气脉冲能量。脉冲增压系统,依据各缸发火顺序,将排气不发生干扰的两个气缸或三个气缸和同一根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系管径较小,排气脉冲能量可以充分利用,低速工况和瞬态工况性能较好;但是在高速工况时,泵气损失较大。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的排气管容积可以随着工况的变换而变化,高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大,低速工况时使排气管容积变小,这是较为理想的。在排气管容积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排气支管的出口面积,也可以实现发动机高低转速工况的兼顾。在低速工况排气支管出口面积变小,涡轮前可用能较多;在高速工况排气支管出口面积变大,泵气损失较小,这也是较为理想的。经过对现有技术文献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号ZL201020532937.0,专利名称:排气管出口面积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该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气管出口面积连续可变的装置,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但是其排气管出口面积的变化是通过旋转把手的旋转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增加一套专门的控制机构来控制旋转把手的旋转,从而使增压系统结构变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排气支管缩口率可变系统,使其排气支管出口面积可以自我调节,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而且结构简单,不需要专门的控制机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压气机、发动机进气管、发动机、排气支管、排气总管、涡轮、固定座、回位弹、皮带、旋转轴、控制体、拉伸杆、旋转架、第一旋转球、第二旋转球、固定架、离心杆、升降舱、离心球、挡板、伸缩弹簧、固定体、移动销、第一旋转轮、控制轴、第二旋转轮、拉绳、调节轴、链条、调节板,压气机进气管的出气口与压气机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发动机相连接,排气支管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排气总管相连接,排气总管的出气口与涡轮的进气口相连接,皮带缠绕在第一旋转轮的外部,回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皮带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拉绳的一端与皮带的另一端相连接,拉绳的另一端绕过第二旋转轮后与拉伸杆的下端连接在一起,控制轴与第一旋转轮固结在一起,控制轴和第一旋转轮的轴线重合,调节轴镶嵌在排气支管的侧壁上,调节板布置在排气支管内并与调节轴固结在一起,调节轴与控制轴通过链条相连接;控制体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旋转轴的上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接,旋转轴的下端穿过控制体上壁面后布置在控制体的上部,旋转架布置在控制体内并与旋转轴固结在一起,旋转架的外侧边缘带有上下两层凹槽,固定架布置在控制体的上部并与控制体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旋转球布置在旋转架的上层凹槽内,第二旋转球布置在旋转架的下层凹槽内,第一旋转球的顶部与控制体的上壁面接触,第一旋转球的底部与固定架的上壁面接触,离心杆的一端与旋转轴的下端铰接在一起,离心杆的另一端与离心球连接在一起,升降舱布置在控制体的中部且内部带有空心腔体,离心球布置在升降舱的空心腔体内,挡板布置在升降舱的下壁面上,挡板的横截面为圆环,离心球的上下两端均与升降舱的上下壁面相接触,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控制体下壁面、升降舱下壁面相连接,拉伸杆的上端穿过控制体的下壁面后与升降舱的下壁面固结在一起,固定体的横截面为圆形,固定体布置在控制体的下壁面上,固定体的内部带有凹槽,移动销与拉伸杆的上部固结在一起并布置在固定体的凹槽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既能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又能使增压系统不需要专门的排气支管出口面积控制机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调节轴与控制轴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控制体的剖面图;图7为图6中C-C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D-D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6中E-E剖面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分别为:1、压气机进气管,2、压气机,3、发动机进气管,4、发动机,5、排气支管,6、排气总管,7、涡轮,8、固定座,9、回位弹簧,10、皮带,11、旋转轴,12、控制体,13、拉伸杆,14、旋转架,15、第一旋转球,16、第二旋转球,17、固定架,18、离心杆,19、升降舱,20、离心球,21、挡板,22、伸缩弹簧,23、固定体,24、移动销,25、第一旋转轮,26、控制轴,27、第二旋转轮,28、拉绳,29、调节轴,30、链条,31、调节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排气支管5、排气总管6、涡轮7、固定座8、回位弹簧9、皮带10、旋转轴11、控制体12、拉伸杆13、旋转架14、第一旋转球15、第二旋转球16、固定架17、离心杆18、升降舱19、离心球20、挡板21、伸缩弹簧22、固定体23、移动销24、第一旋转轮25、控制轴26、第二旋转轮27、拉绳28、调节轴29、链条30、调节板31,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与压气机2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2、发动机4相连接,排气支管5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4、排气总管6相连接,排气总管6的出气口与涡轮7的进气口相连接,皮带10缠绕在第一旋转轮25的外部,回位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8、皮带10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拉绳28的一端与皮带10的另一端相连接,拉绳28的另一端绕过第二旋转轮27后与拉伸杆13的下端连接在一起,控制轴26与第一旋转轮25固结在一起,控制轴26和第一旋转轮25的轴线重合,调节轴29镶嵌在排气支管5的侧壁上,调节板31布置在排气支管5内并与调节轴29固结在一起,调节轴29与控制轴26通过链条30相连接;控制体12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旋转轴11的上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4的曲轴相连接,旋转轴11的下端穿过控制体12上壁面后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上部,旋转架14布置在控制体12内并与旋转轴11固结在一起,旋转架14的外侧边缘带有上下两层凹槽,固定架17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上部并与控制体12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旋转球15布置在旋转架14的上层凹槽内,第二旋转球16布置在旋转架14的下层凹槽内,第一旋转球15的顶部与控制体12的上壁面接触,第一旋转球15的底部与固定架17的上壁面接触,离心杆18的一端与旋转轴11的下端铰接在一起,离心杆18的另一端与离心球20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位与伸缩弹簧协同控制机构,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排气支管(5)、排气总管(6)、涡轮(7),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与压气机(2)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2)、发动机(4)相连接,排气支管(5)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4)、排气总管(6)相连接,排气总管(6)的出气口与涡轮(7)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座(8)、回位弹簧(9)、皮带(10)、旋转轴(11)、控制体(12)、拉伸杆(13)、旋转架(14)、第一旋转球(15)、第二旋转球(16)、固定架(17)、离心杆(18)、升降舱(19)、离心球(20)、挡板(21)、伸缩弹簧(22)、固定体(23)、移动销(24)、第一旋转轮(25)、控制轴(26)、第二旋转轮(27)、拉绳(28)、调节轴(29)、链条(30)、调节板(31),皮带(10)缠绕在第一旋转轮(25)的外部,回位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8)、皮带(10)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拉绳(8)的一端与皮带(10)的另一端相连接,拉绳(28)的另一端绕过第二旋转轮(27)后与拉伸杆(13)的下端连接在一起,控制轴(26)与第一旋转轮(25)固结在一起,控制轴(26)和第一旋转轮(25)的轴线重合,调节轴(29)镶嵌在排气支管(5)的侧壁上,调节板(31)布置在排气支管(5)内并与调节轴(29)固结在一起,调节轴(29)与控制轴(26)通过链条(30)相连接;控制体(12)内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旋转轴(11)的上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4)的曲轴相连接,旋转轴(11)的下端穿过控制体(12)上壁面后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上部,旋转架(14)布置在控制体(12)内并与旋转轴(11)固结在一起,旋转架(14)的外侧边缘带有上下两层凹槽,固定架(17)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上部并与控制体(12)的内壁面固结在一起,第一旋转球(15)布置在旋转架(14)的上层凹槽内,第二旋转球(16)布置在旋转架(14)的下层凹槽内,第一旋转球(15)的顶部与控制体(12)的上壁面接触,第一旋转球(15)的底部与固定架(17)的上壁面接触,离心杆(18)的一端与旋转轴(11)的下端铰接在一起,离心杆(18)的另一端与离心球(20)连接在一起,升降舱(19)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中部且内部带有空心腔体,离心球(20)布置在升降舱(19)的空心腔体内,挡板(21)布置在升降舱(19)的下壁面上,挡板(21)的横截面为圆环,离心球(20)的上下两端均与升降舱(19)的上下壁面相接触,伸缩弹簧(22)的两端分别与控制体(12)下壁面、升降舱(19)下壁面相连接,拉伸杆(13)的上端穿过控制体(12)的下壁面后与升降舱(19)的下壁面固结在一起,固定体(23)的横截面为圆形,固定体(23)布置在控制体(12)的下壁面上,固定体(23)的内部带有凹槽,移动销(24)与拉伸杆(13)的上部固结在一起并布置在固定体(23)的凹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位与伸缩弹簧协同控制机构,包括压气机进气管(1)、压气机(2)、发动机进气管(3)、发动机(4)、排气支管(5)、排气总管(6)、涡轮(7),压气机进气管(1)的出气口与压气机(2)的进气口相连接,发动机进气管(3)的两端分别与压气机(2)、发动机(4)相连接,排气支管(5)的两端分别与发动机(4)、排气总管(6)相连接,排气总管(6)的出气口与涡轮(7)的进气口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座(8)、回位弹簧(9)、皮带(10)、旋转轴(11)、控制体(12)、拉伸杆(13)、旋转架(14)、第一旋转球(15)、第二旋转球(16)、固定架(17)、离心杆(18)、升降舱(19)、离心球(20)、挡板(21)、伸缩弹簧(22)、固定体(23)、移动销(24)、第一旋转轮(25)、控制轴(26)、第二旋转轮(27)、拉绳(28)、调节轴(29)、链条(30)、调节板(31),皮带(10)缠绕在第一旋转轮(25)的外部,回位弹簧(9)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座(8)、皮带(10)的一端连接在一起,拉绳(8)的一端与皮带(10)的另一端相连接,拉绳(28)的另一端绕过第二旋转轮(27)后与拉伸杆(13)的下端连接在一起,控制轴(26)与第一旋转轮(25)固结在一起,控制轴(26)和第一旋转轮(25)的轴线重合,调节轴(29)镶嵌在排气支管(5)的侧壁上,调节板(31)布置在排气支管(5)内并与调节轴(29)固结在一起,调节轴(29)与控制轴(26)通过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庆玉,
申请(专利权)人:魏庆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