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60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管道、安装在所述排水管道顶端开口处的井盖、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远离所述井盖一端的两侧的水平管道,所述排水管道内设置有对较大杂物进行一次过滤的过滤组件,两所述水平管道与所述排水管道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对较小杂物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对杂物进行分级过滤,防止其将管道堵塞,提高排水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在现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完善城市的雨水排污系统,通常会在道路的两边设置排水井,其通过排水管道与污水处理区相连通,普通的排水井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其上设置有可以漏水的井盖,可以阻挡一些较大的杂物进入排水井。井盖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虽然能够对较大的杂物进行阻碍,但是比如塑料袋、树叶等较小的杂物仍然会随水流通过井盖、进入排水井内,然后流至排水管道内,同时当遇到汛期,降水量较大时,部分较大的软质杂物吸力也会流至排水管道内,与塑料袋、树叶等相互堆积,易导致管道堵塞,降低其自身的排水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其优点是可以对杂物进行分级过滤,防止其将管道堵塞,提高排水能力。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管道、安装在所述排水管道顶端开口处的井盖、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远离所述井盖一端的两侧的水平管道,所述排水管道内设置有对较大杂物进行一次过滤的过滤组件,两所述水平管道与所述排水管道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对较小杂物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中过滤组件的设置,用于对塑料袋等较大的杂物进行一次过滤;过滤部的设置,用于对树叶等较小的杂物进行二次过滤,通过两者之间相互配合,逐级过滤,从而避免杂物在排水管道或水平管道内相互堆积而将管道堵塞,导致水流不通,无法进行有效排水的情况,进而提高排水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组件包括大孔隙过滤网、固接在所述大孔隙过滤网四周且向外延伸的搭边以及固接在所述大孔隙过滤网两侧吊绳,所述排水管道内壁对应所述搭边的位置固接有供所述搭边搭接的凸棱。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大孔隙过滤网的设置,用于对较大的杂物进行阻挡和限位,防止其进一步进入水平管道内,同时可以使水流快速通过,形成较小的阻力;由于大孔隙过滤网与凸棱之间为活动连接,因此工作人员在对其进行清理时,只需要将吊绳取下,然后将大孔隙过滤网拉出即可,操作简单、拆卸方便,并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吊绳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所述排水管道的内壁对应所述吊绳的自由端固接有供所述吊绳系紧的固定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吊绳远离大孔隙过滤网的一端系在固定杆上,以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对大孔隙过滤网进行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杆的自由端固接有对吊绳进行限位的挡块。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块的设置,用于对吊绳进行限位,防止吊绳从固定杆上脱落而造成不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部包括上挡板和下挡板,两者的尺寸均小于所述排水管道的内径,所述上挡板与所述水平管道的顶壁相连接,所述下挡板与所述水平管道的底壁相连接,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之间形成供水流通过的间隙。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流至过滤部处时,水流受到第二挡板的阻碍,囤积在两块第二挡板之间,直道水流漫过第二挡板;在此过程中,当树叶随水流入水平管道内时,由于树叶较轻,始终漂浮在水面上,其会随着水面的上涨而上涨,并被大量的拦截在两块第一挡板之间,只有少量的树叶会随水漫过第二挡板,从而实现对树叶等较小杂物的过滤。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与所述水平管道内壁相连接的位置分别固接有转轴,所述水平管道内壁对应所述转轴两端的位置分别固接有一对圆柱筒,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两所述圆柱筒之间,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两侧与所述水平管道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对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进行弹性限位的限位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冲击在上挡板或下挡板上时,其在限位件的作用下,沿转轴发生小幅度的转动,从而达到缓冲的作用,防止水流较大时,对上挡板和下挡板造成猛烈的冲击,从而降低上挡板、下挡板与水平管道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件设置多个弹簧,所述上挡板和所述下挡板的两侧与所述水平管道的内壁之间分别固接有多个供所述弹簧钩接的吊环。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挡板靠近水流冲击的一侧固接有若干并排设置的挡杆,其位于所述上挡板底端上方的位置且朝下倾斜,每个所述挡杆的自由端均固接有向下弯曲的折弯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档杆以及折弯杆的设置,用于对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较小杂物进行阻挡,从而进一步降低杂物通过第二挡板的可能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水平管道之间且位于所述排水管道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分别与所述排水管道和所述水平管道相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集水井的设置,用于对水流进行缓冲,当水沿排水管道流下时,直接流入集水井中,当集水井被充满后,水流沿水平管道朝过滤部的方向流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水流的冲击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所述水平管道靠近所述排水管道一端的底壁均固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高度低于所述下挡板的高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后期对树叶等杂质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当汛期结束后,较小的杂物会落在限位板和下挡板之间,防止其随水倒流至集水井内。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申请中过滤组件的设置,用于对塑料袋等较大的杂物进行一次过滤;过滤部的设置,用于对树叶等较小的杂物进行二次过滤,通过两者之间相互配合,逐级过滤,从而避免杂物在排水管道或水平管道内相互堆积而将管道堵塞,导致水流不通,无法进行有效排水的情况,进而提高排水能力;2、上挡板和下挡板与水平管道内壁之间转动连接的设置,使水流在冲击上挡板或下挡板时,可以在限位件的作用下,沿转轴发生小幅度的转动,以达到缓冲的作用,用于防止水流较大时,对上挡板和下挡板造成猛烈的冲击,从而降低上挡板、下挡板与水平管道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3、限位板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后期对树叶等杂质进行统一的收集和处理,当汛期结束后,较小的杂物会落在限位板和下挡板之间,防止其随水倒流至集水井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体现过滤组件和过滤部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图3是体现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体现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体现固定杆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体现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体现过滤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排水管道;11、凸棱;12、固定杆;121、挡块;2、井盖;3、水平管道;4、过滤组件;41、大孔隙过滤网;42、搭边;43、吊绳;5、过滤部;51、上挡板;52、下挡板;53、转轴;54、圆柱筒;55、限位件;56、吊环;57、挡杆;58、折弯杆;59、加强筋;6、集水井;7、限位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管道1,其位于地面以下,排水管道1的顶端开口处安装有带孔的井盖2,用于供污水通过。排水管道1远离井盖2一端的两侧分别连通有水平管道3,排水时,水会沿井盖2进入排水管道1内,然后经过水平管道3输送至污水处理区。参照图2,排水管道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组件4,用于对塑料袋等较大的杂物进行一次过滤,两水平管道3与排水管道1的连通处分别设置过滤部5,用于对树叶等较小的杂物进行二次过滤,通过过滤组件4与过滤部5之间相互配合,逐级过滤,从而避免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管道(1)、安装在所述排水管道(1)顶端开口处的井盖(2)、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1)远离所述井盖(2)一端的两侧的水平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1)内设置有对较大杂物进行一次过滤的过滤组件(4),两所述水平管道(3)与所述排水管道(1)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对较小杂物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部(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包括竖直设置的排水管道(1)、安装在所述排水管道(1)顶端开口处的井盖(2)、以及分别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1)远离所述井盖(2)一端的两侧的水平管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1)内设置有对较大杂物进行一次过滤的过滤组件(4),两所述水平管道(3)与所述排水管道(1)的连通处分别设置有对较小杂物进行二次过滤的过滤部(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组件(4)包括大孔隙过滤网(41)、固接在所述大孔隙过滤网(41)四周且向外延伸的搭边(42)以及固接在所述大孔隙过滤网(41)两侧吊绳(43),所述排水管道(1)内壁对应所述搭边(42)的位置固接有供所述搭边(42)搭接的凸棱(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绳(43)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所述排水管道(1)的内壁对应所述吊绳(43)的自由端固接有供所述吊绳(43)系紧的固定杆(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12)的自由端固接有对吊绳(43)进行限位的挡块(12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下水道管道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5)包括上挡板(51)和下挡板(52),两者的尺寸均小于所述排水管道(1)的内径,所述上挡板(51)与所述水平管道(3)的顶壁相连接,所述下挡板(52)与所述水平管道(3)的底壁相连接,所述上挡板(51)和所述下挡板(52)之间形成供水流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亚龙史艳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城远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