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442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培养外箱、安装在培养箱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培养内箱,该培养内箱的上下两端与外侧壁面均和培养外箱内壁之间形成培养液循环间隙,培养内箱内安装有中心隔板,并将培养内箱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对称的两个培养半腔,在中心隔板和与其相对的培养半腔的一端壁面上交叉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导流板,并在培养半腔内形成沿导流板方向的水通道,培养内箱的底端还连接设置悬于培养箱体底端上方的进液导筒,在进液导筒内布置有使其内部水向上进入培养内箱的进液组件和位于进液组件上方的曝气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多方面促进保证培养液中氧气等成分的充分溶解混匀,有效提高培养效率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涉及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
技术介绍
污水生物处理是用生物学的方法处理污水的总称,是现代污水处理应用中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主要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把污水中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按对氧气需求情况可分为厌氧生物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两大类,厌氧生物处理系利用厌氧微生物把有机物转化为有机酸,甲烷菌再把有机酸分解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氢等,如厌氧塘、化粪池、污泥的厌气消化和厌氧生物反应器等,好氧生物处理系采用机械曝气或自然曝气(如藻类光合作用产氧等)为污水中好氧微生物提供活动能源,促进好氧微生物的分解活动,使污水得到净化,如活性污泥、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污水灌溉、氧化塘的功能。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好,费用低,技术较简单,应用比较简单。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一般较为简单,有多方面的弊端,例如,不能有效地向液态基质中输送足量的气体,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不能恒温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基质内部流动性差,营养物质不能传递。中国专利ZL201320225255.9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体、箱盖、气泵、进气管道、气泡发生器和出气管道,在培养箱体内设置有用于延长气泡行走路径的气泡导向结构。该装置虽然通过气泡导向结构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气泡与培养液的接触时间并促进气态营养物在培养液中的溶解,但是,由于水体流动仅通过曝气组件产生的气泡提动,其内部循环效应很弱,且对于大体积量的培养液中微生物而言,气泡溶解速率仍相对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培养外箱、安装在培养箱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培养内箱,该培养内箱的上下两端与外侧壁面均和所述培养外箱内壁之间形成培养液循环间隙,所述的培养内箱内安装有中心隔板,并将所述培养内箱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对称的两个培养半腔,在中心隔板和与其相对的培养半腔的一端壁面上交叉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导流板,并在培养半腔内形成沿所述导流板方向的水通道,所述的培养内箱的底端还连接设置悬于培养箱体底端上方的进液导筒,在进液导筒内布置有使其内部水向上进入培养内箱的进液组件和位于进液组件上方的曝气组件。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液组件包括在进液导筒内转动并形成向上推进液流的螺旋桨。进一步的,所述的培养内箱的底部还连接低于所述培养外箱顶端的出液导筒,在出液导筒内也还装有使培养液向外流出的出液组件。出液组件也可以为如进液组件一样设置成螺旋桨形式,其设置可以利用上方产生的吸水效应,促进培养内箱与培养外箱内的培养液的循环流动。进一步的,沿导流板倾斜方向,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中心隔板或培养内箱壁面之间还设有密布有微孔的多孔板。更进一步的,多孔板上微孔的孔径小于曝气组件产生的气泡孔径。进一步的,所述的培养外箱的顶部还设有出气管道。进一步的,所述的培养外箱的外侧壁上设有保温夹层,所述保温夹层内布置有由控制器控制工作的电加热元件,在培养外箱内壁上还设置有反馈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温度传感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在培养内箱底部设置进液导筒,通过进液组件、曝气组件和出液组件配合,使得培养内箱与培养外箱内更容易形成循环液流,加快促进了氧气等气态营养成分组分在培养液中的充分溶解。(2)通过在导流板的上端设置多孔板,且保证多孔板上微孔孔径小于曝气组件产生的气泡孔径,使得气泡在随循环水流通过多孔板后,可以被拉成更细小的微气泡,进一步延长了气体在培养液中的溶解时间,此外,培养液通过微孔产生的“气蚀”效果也促进了基质的湍动效果,保证了培养液内营养成分的混合均匀。(3)通过保温夹层内的电加热元件以及温度传感器等,可以精确控制培养液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培养外箱,2-培养内箱,3-培养液循环间隙,4-中心隔板,5-温度传感器,6-曝气组件,7-进液组件,8-进液导筒,9-培养半腔,10-多孔板,11-导流板,12-保温夹层,13-电加热元件,14-出液导筒,15-出液组件,16-出气管道,17-透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以下各实施例中,曝气组件可以采用现有常规的曝气管等。实施例1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参见图1所示,包括培养外箱1、安装在培养箱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培养内箱2,该培养内箱2的上下两端与外侧壁面均和所述培养外箱1内壁之间形成培养液循环间隙3,所述的培养内箱2内安装有中心隔板4,并将所述培养内箱2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对称的两个培养半腔9,在中心隔板4和与其相对的培养半腔9的一端壁面上交叉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导流板11,并在培养半腔9内形成沿所述导流板11方向的水通道,所述的培养内箱2的底端还连接设置悬于培养箱体底端上方的进液导筒8,在进液导筒8内布置有使其内部水向上进入培养内箱2的进液组件7和位于进液组件7上方的曝气组件6。其中,所述的进液组件7包括在进液导筒8内转动并形成向上推进液流的螺旋桨,所述的培养内箱2的底部还连接低于所述培养外箱1顶端的出液导筒14,在出液导筒14内也还装有使培养液向外流出的出液组件15,出液组件15也可以为如进液组件7一样设置成螺旋桨形式,其设置可以利用上方产生的吸水效应,促进培养内箱2与培养外箱1内的培养液的循环流动。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气泡在培养液中的充分溶解和营养成分的充分混匀,沿导流板11倾斜方向,所述导流板11的上端与中心隔板4或培养内箱2壁面之间还设有密布有微孔的多孔板10,多孔板10上微孔的孔径小于曝气组件6产生的气泡孔径。所述的培养外箱1的顶部还设有出气管道16。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采用以下设计:请再参见图1,所述的培养外箱1的外侧壁上设有保温夹层12,所述保温夹层12内布置有由控制器控制工作的电加热元件13(电加热元件13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如电加热丝等加热元件),在培养外箱1内壁上还设置有反馈连接所述控制器的温度传感器5。具体加热过程为,温度传感器5实时反馈培养液的温度信号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电加热元件13运行,使培养液中的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范围内。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采用以下设计:请再参见图1,在中心隔板4上还布置使得两个培养半腔9相连通的透水孔17,可以使得培养内箱2内部的培养液可以混合的更加均匀。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
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技术的揭示,不脱离本技术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培养外箱、安装在培养箱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培养内箱,该培养内箱的上下两端与外侧壁面均和所述培养外箱内壁之间形成培养液循环间隙,所述的培养内箱内安装有中心隔板,并将所述培养内箱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对称的两个培养半腔,在中心隔板和与其相对的培养半腔的一端壁面上交叉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导流板,并在培养半腔内形成沿所述导流板方向的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内箱的底端还连接设置悬于培养箱体底端上方的进液导筒,在进液导筒内布置有使其内部水向上进入培养内箱的进液组件和位于进液组件上方的曝气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包括培养外箱、安装在培养箱体内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培养内箱,该培养内箱的上下两端与外侧壁面均和所述培养外箱内壁之间形成培养液循环间隙,所述的培养内箱内安装有中心隔板,并将所述培养内箱的内部腔体分隔为对称的两个培养半腔,在中心隔板和与其相对的培养半腔的一端壁面上交叉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导流板,并在培养半腔内形成沿所述导流板方向的水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培养内箱的底端还连接设置悬于培养箱体底端上方的进液导筒,在进液导筒内布置有使其内部水向上进入培养内箱的进液组件和位于进液组件上方的曝气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液组件包括在进液导筒内转动并形成向上推进液流的螺旋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式微生物培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万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景青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