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062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横梁、车辆顶盖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横梁领域、特别是车辆顶盖横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顶盖横梁横向支撑于顶盖下部,其通过左右连接板连接于车身左右侧围之间,起到加强顶盖强度和固定内部零件(如左/右遮阳板、后视镜)的作用。顶盖横梁设计断面通常呈“W”型,其前端与顶盖焊接在一起,后端和顶盖采用膨胀胶连接,可以对顶盖局部刚度起到加强左右。顶盖横梁在车顶部受压和滚翻时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其对整车扭转刚度和模态都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整车性能,通常会设计较强的汽车顶盖横梁,同时保证横梁两端和侧围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性。而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环境问题为汽车厂商和汽车用户所关注,汽车轻量化是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汽车顶盖横梁上如何实现其结构轻量化,同时保证其在结构刚性及碰撞性能要求成为一大挑战。目前传统的汽车设计中,顶盖横梁材料为采用厚度一致的铁板(例如顶盖前横梁为钣金材料),其厚度约为0.7mm并且与周边件采用点焊连接,故零件重量重。依据顶盖横梁主要承受内部零件的重力、顶盖受载传递的压力以及侧翻时对接头位置的压力的承载特点,以及依据材料力学的理论,这种等厚度的梁结构在受力时,结构本体材料在受载过程中将会有相当部分的材料不会对机构的整体力学性能有贡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通过使用铝材和变料厚来达到降低车身重量、提高轻量化系数的目的。此外,本技术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而言,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横梁,其中,所述横梁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至少由第一子横梁、第二子横梁和第三子横梁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和所述第二子横梁分别位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位于所述横梁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与所述第三子横梁、所述第三子横梁与所述第二子横梁分别形成所述横梁的厚度变化区域。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子横梁的厚度为0.8mm至1.2mm。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具有至少两组所述厚度变化区域。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和/或所述第二子横梁和/或所述第三子横梁冲压成型。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子横梁、所述第二子横梁和所述第三子横梁彼此通过激光焊接连接成所述横梁。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为车辆顶盖的前横梁和/或中横梁和/或后横梁。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顶盖,所述车辆顶盖具有前横梁、中横梁和后横梁,其中,所述前横梁和/或所述中横梁和/或所述后横梁为上述任一种横梁。可选地,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横梁通过点焊装配在所述车辆顶盖上。根据本技术的再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所述车辆具有上述任一种车辆顶盖。所提供的横梁、装设有该横梁的车辆顶盖以及装设有该车辆顶盖的车辆的有益之处包括:专门设计了铝材料的横梁、尤其前横梁,同时厚度使用变料厚,两边厚度例如为1.4mm,中间厚度例如为1.0mm;不同的料厚板材例如通过激光焊接焊在一起成一块板料,然后放进模具冲压成型;通过使用铝材和变料厚来达到降低车身重量的目的,并且提高了轻量化系数。附图说明参考附图,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图1和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横梁(以前横梁为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顶盖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参考图1和2,它们分别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横梁1(以前横梁为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应当理解,“板状”表示所述横梁1的厚度大小整体来看相对于其长宽的大小较小,这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不意味着所述横梁1的厚度本身一定是小的。此外,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然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能够彼此相同或不同,中间薄、两边厚的设置在保证了两端结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实现了轻量化。另外,由上述可知,所述厚度变化区域由具有两个不同厚度的子横梁形成,包括由厚变薄、或由薄变厚的情形。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3个子横梁。然而应当理解,这种设置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型。例如,所述横梁1具有至少两组所述厚度变化区域(所述厚度变化区域即包括较厚的子横梁和较薄的子横梁,应当理解,较厚和较薄也是相对而言的),并且/或者每组厚度变化区域的子横梁的厚度、长度等尺寸能够相同或不同。更具体地,例如从图中的左端开始,所述横梁1由左向右地先从第一子横梁变薄为第四子横梁,进而所述第四子横梁再变薄为第三子横梁,最后所述第三子横梁变厚为第二子横梁。应当理解,所述厚度变化区域的形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只要保证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处的部位厚度较厚,中间区域处具有较薄部位即可(当然中间区域还可以部分地具有较厚部位),这是因为两端厚、中间薄的设置能够减少中间的厚度,从而实现减轻重量、同时保持两端强度不变的技术效果。另外,较厚的子横梁、较薄的子横梁也不必相对于所述横梁1的中线对称布置,并且它们的尺寸和形态也不必相同。关于各个子横梁的尺寸方面,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图中分别是1.4mm。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为0.8mm至1.2mm,图中是1.0mm。在各个子横梁的长度方面,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长度分别为200mm-400mm、例如300mm,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1)为板状并且由铝合金制成,所述横梁(1)至少由第一子横梁(11)、第二子横梁(12)和第三子横梁(13)连接构成,所述第一子横梁(11)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横梁(1)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三子横梁(13)位于所述横梁(1)的中部,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从而所述第一子横梁(11)与所述第三子横梁(13)、所述第三子横梁(13)与所述第二子横梁(12)分别形成所述横梁(1)的厚度变化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横梁(11)的和所述第二子横梁(12)的厚度分别为1.2mm至1.6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横梁(13)的厚度为0.8mm至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梁(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鹏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