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061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所述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1)并通过该纵梁(1)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车身及电动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在乘用车发生后面碰撞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力并传递至纵梁(后纵梁)。由于后纵梁与后防撞梁之间设置有吸能盒,因此后面碰撞过程中的撞击能量至少部分地通过该吸能盒的变形而被吸收。在此情形下,位于吸能盒上方的行李箱地板也随之发生变形。在传统汽车中,行李箱地板的变形被视为一种在后面碰撞事故中不可避免且无关痛痒的现象,即使变形严重也可以通过钣金等方式修复或更换,甚至这种变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以保护乘员安全。然而,对于例如为电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行李箱内常需布置高压电气部件等风险部件,若行李箱地板变形过大,则可能对这些风险部件产生挤压,存在挤破风险,导致汽车自燃、爆炸等重大整车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后面碰撞事故可能导致的整车安全性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能够有效避免后面碰撞事故带来的重大整车事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优选地,所述纵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优选地,所述汽车车身设置有用于将风险部件固定安装至所述行李箱内的风险部件安装部,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安装于所述行李箱内的所述风险部件整体移动。优选地,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或至少部分地环绕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风险部件的加强钢板。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的汽车车身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设有纵梁和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的后端以使得连接区域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优选地,所述纵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优选地,所述行李箱内固定安装有电气部件,该电气部件通过风险部件安装部固定,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所述电气部件整体移动。优选地,与所述电气部件位于所述汽车车身同一侧的后排座椅设置有用于限定该后排座椅的极限调整角度的限位块,该限位块设置于调角器的上部。优选地,所述调角器的朝向所述电气部件的一侧设置有防冲击结构。优选地,所述防冲击结构为翻边结构。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并通过该纵梁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动汽车的部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后排座椅调角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纵梁;2-非压溃吸能区;3-电气部件;4-加强钢板;5-调角器;6-限位块;7-翻边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结合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可以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此外,与电动汽车类似地,在一些以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车用燃料的汽车中,由于燃料储罐常常被置于行李箱内,同样存在后面碰撞事故导致严重安全风险的问题。因此,尽管以下的说明主要以电动汽车为例展开,但本技术的汽车车身并不限于电动汽车的车身,其还可以作为其他类型汽车的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设有纵梁1,后侧设有后防撞梁(未示出)。典型地,纵梁1可以包括后纵梁和地板纵梁等,后防撞梁位于后纵梁的后端。在本技术中,后防撞梁连接至该后纵梁的后端,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也就是说,本技术将省去位于行李箱下侧的吸能盒,将后防撞梁直接连接至后纵梁;或者,后纵梁设置为其位于行李箱正下方的部分不具有压溃吸能结构。由此,在发生后面碰撞事故时,后防撞梁承受撞击后撞击力传递至纵梁1并通过该纵梁1向前传递,而不通过在对应于行李箱的连接区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避免行李箱地板的严重变形,以防止例如为电气部件3的风险部件受损导致的重大整车事故。通过上述设置,本技术突破了将变形吸能结构设置在远离汽车乘员区域的惯常技术构思,针对电动汽车等特殊汽车类型的部件布置形式,对对应于行李箱的后纵梁部分进行相对强化处理,避免因行李箱地板严重变形导致的风险部件损坏,由此有效地降低了发生重大整车事故的风险。针对对应于行李箱的后纵梁部分强化处理可以对电气部件3实施保护,避免后面碰撞事故导致的对电气部件3的挤压,但这同时也会使得碰撞能量通过纵梁1朝向靠近乘员的车身部分传递。为此,在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纵梁1的位于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11,用于吸收后面碰撞的能量。如图1所示,该折弯变形区11可以设置于纵梁1的后副车架安装点附近的位置,从而在后面碰撞中可以在行李箱前侧位置进行变形吸能,同时避免碰撞能量传递至乘员区域,以保护乘员安全。在此情形下,本技术将传统技术中的压溃吸能区由车身后端前移至行李箱前侧,既有利于在后面碰撞中对电气元件3的保护,同时也避免对乘员安全产生明显不利的影响。正如前述,行李箱内可以固定安装有电气部件3或燃料储罐等风险部件,此类风险部件可以通过特别设置的风险部件安装部固定,以通过对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进行弱化处理,使得该风险部件安装部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风险部件整体移动。本技术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可以形成为多种适宜的形式,例如可以为安装于行李箱地板上的安装座或嵌入行李箱地板中的安装板等。该风险部件安装部可以为铸铝材质,或在与行李箱地板连接的位置形成有镂空结构,由此适当降低连接强度。此处弱化处理所要达到的功能是在预定作用力下风险部件安装部断裂失效,进而允许例如为电气部件3的风险部件整体移动,也即,风险部件安装部的强度设置为:能够使得其发生断裂失效的所述预定作用力小于能够致使风险部件破损的作用力强度。由此,在行李箱地板发生变形时,风险部件安装部在风险部件发生破损前即可断裂失效,以避免在风险部件上产生更大的挤压等作用力,对该风险部件形成保护。进一步地,上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可以设置有加强钢板4,或者,可以设置环绕风险部件安装部的加强钢板4,用于保护风险部件。通过这种设置,在风险部件安装部断裂失效后,风险部件可以在行李箱地板变形产生的作用力下避开更大挤压作用力,同时由加强钢板4对风险部件提供碰撞保护。或者,在发生局部碰撞时,加强钢板4可以避免该局部碰撞的撞击力直接作用于风险部件上,以更好地保护风险部件。例如,在电气部件3朝向后排座椅的一侧可以设置加强钢板4,用于在其与后排座椅部件(如调角器5)发生碰撞时分散碰撞作用力,防止对电气部件3造成损坏。为了适应不同乘员的乘车要求,汽车后排座椅通常设置有调角器5,该调角器5可以具有限位块6,用于限定后排座椅的极限调整角度,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中,与电气部件3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身,该汽车车身的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分别设有纵梁(1)和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连接至所述纵梁(1)的后端以在对应于所述行李箱的连接区域以及该后防撞梁的位于所述行李箱下方的部分形成为非压溃吸能区(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1)的位于所述行李箱前侧的部分形成有折弯变形区(1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设置有用于将风险部件固定安装至所述行李箱内的风险部件安装部,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被弱化处理为能够在预定作用力下发生断裂失效以允许安装于所述行李箱内的所述风险部件整体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险部件安装部上或至少部分地环绕该风险部件安装部设置有用于保护所述风险部件的加强钢板(4)。5.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的汽车车身后部形成有行李箱,该行李箱的下侧和后侧设有纵梁(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海章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