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浮轨道巡检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177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8: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底盘上,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底盘上;测量机构,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测量机构脱离磁浮轨道。通过设置测量机构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自动完成磁浮轨道的测量工作,从而缩减了测量所需的人力资源,并提升了测量精准性和测量效率。通过设置升降装置,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磁浮轨道巡检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磁悬浮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
技术介绍
磁悬浮轨道列车的悬浮要依靠轨道和列车之间的电磁作用,因此对轨道的技术要求和安全性要求非常高。而磁悬浮列车对轨道的高要求主要体现在了对轨道的几何参数精度要求上。保证轨道几何参数的精度要求,是保证乘客舒适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以往的中低速磁浮试验线路上,通常借助通用工具对轨道进行人工测量。因为每个人所能负责的线路长度有限,所以每条线路需要较多人手去进行检测,效率极其低下。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通常需要行走在高架的疏散通道和F轨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大多以故障检修为主,无法让线路得到有效的养护。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高效且自动检测轨道几何参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底盘上,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底盘上;测量机构,与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测量机构脱离磁浮轨道。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底盘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承载结构,用于承载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各结构。行走机构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动力结构,通过将行走机构和底盘相连接,使得底盘可以在行走机构的带动下随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一同行进,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的行进。测量机构用于检测磁浮轨道的状况,通过将测量机构接近磁浮轨道,使得测量机构可以测得磁浮轨道的具体参数,并通过该具体参数判断磁浮轨道是否符合标准,从而判断出当前磁浮轨道是否需要维护和修理,进而取代了常规检修设备上的人为测量环节,提升了检测效率,缩减了用户的工作量,提高了轨道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在底盘和测量机构间设置升降机构,使得测量机构可以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高和降低。在检测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下降,使测量机构可以接触到磁浮轨道并完成对磁浮轨道的测量;在行进过程中,升降机构带动测量机构上升,并将测量机构固定在底盘上,从而保证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快速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磁浮轨道测量效率和测量准确性,提升产品自动化程度,降低用户工作量,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具体地,一般的磁浮轨道检测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用户人工测量磁浮轨道,测量过程中因为每个用户所能负责的线路长度有限,所以每条线路的测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并且测量效率低下。针对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在磁浮轨道巡检车上设置了专用的测量机构,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行进过程中通过测量机构自动完成磁浮轨道的测量工作,用户仅需要在车厢中分析测量机构所检测到的测量数据便可判断出当前轨道的状态,从而大幅度缩减了磁浮轨道测量所需的人力资源,并提升了测量的精准性和测量效率,进而解决了上述问题。进一步地,为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工作效率,本申请还设置了升降装置,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包括:电机,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行进;蓄电池,设置于底盘上,与电机电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动力装置,通过将电机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使得行走机构可以在电机的驱动下带动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行进。蓄电池为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能源储备结构,工作过程中,蓄电池为电机功能以使电机运转。通过设置蓄电池,使得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不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完成较长距离的工程作业,从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动力结构,提升产品实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另外,蓄电池还为测量机构以及其他电动装置供电,对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行走机构包括:车桥,设置于底盘上;车轴,与车桥转动相连,且电机的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以驱动车轴转动;车轮,与车轴相连接,车轮与磁浮轨道相配合。在该技术方案中,车轴和车轮为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转动行走机构,车轮与磁浮轨道相匹配,行进过程中车轮在磁浮轨道上转动。车桥为车轴在底盘上的定位承载结构,通过设置车桥,使得车轴可以精准可靠的定位在底盘的预设位置上。其中,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车轴相连接,使得电机输出的动力可以通过连接传递至车轴上,以使车轴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从而实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在磁浮轨道上的行进,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巡检车还包括:第一导向部,第一导向部一端与底盘相连接,第一导向部另一端与磁浮轨道相配合。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部为磁浮轨道巡检车上的安全导向结构,第一导向部定位在底盘上,工作过程中,第一导向部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使得行进机构只保留沿磁浮轨道行进和后退两个方向上的自由度,以避免行进机构偏离或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自动导向功能,提升产品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导向部包括:轮架,与底盘相连接;导向轮,与轮架转动相连,导向轮与磁浮轨道的侧面相接触。在该技术方案中,轮架为第一导向部的定位结构,轮架一端与底盘定位相连,另一端与导向轮相连接,以通过轮架将导向轮定位在预设位置上。导向轮为第一导向部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导向轮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当磁浮轨道巡检车出现偏离磁浮轨道的趋势时,导向轮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磁浮轨道巡检车定位在磁浮轨道上,从而实现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磁浮轨道巡检车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巡检车结构,提升磁浮轨道巡检车行进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技术效果。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升降机构包括:支架,可拆卸地与底盘相连接;升降器,设置于支架上,升降器的升降端与测量机构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机构由支架和升降器组成,支架为升降器的框架结构,用于支撑并定位升降机构上的其余结构,通过将支架与底盘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得用户可以在常规巡检时将升降机构连同测量机构从磁浮轨道巡检车拆下,以降低磁浮轨道巡检车的负载。通过在支架上设置升降器,使得与其相连的测量机构可以在升降器的作用下升高或降低,在测量过程中升降器放下测量机构使测量机构可以接近并测量磁浮轨道;在区间行进过程中,升降器提升测量机构,使测量机构可以远离轨道并固定在支架上,使磁浮轨道巡检车可以在检测状态和区间行进状态间无缝切换,从而免去了用户上下磁浮轨道巡检车以操控测量机构的工序,进而提升了磁浮轨道巡检车的实用性和测量效率,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了测量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测量机构包括:框架,与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牵引杆,牵引杆一端与底盘转动相连,牵引杆另一端与框架转动相连;测量器,设置于框架上。在该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测量机构,与所述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所述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所述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所述测量机构脱离所述磁浮轨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行走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测量机构,与所述升降机构相连接;其中,检测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下降,以使所述测量机构接触并测量所述磁浮轨道;行进过程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测量机构升高,以使所述测量机构脱离所述磁浮轨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输出端与所述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行走机构行进;蓄电池,设置于所述底盘上,与所述电机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桥,设置于所述底盘上;车轴,与所述车桥转动相连,且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车轴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车轴转动;车轮,与所述车轴相连接,所述车轮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部另一端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磁浮轨道巡检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轮架,与所述底盘相连接;导向轮,与所述轮架转动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香罗建利胡斌史天亮朱震寰鲁建伟左后林王寒煜杨峰陈江舟魏敬敬陈兵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