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39563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6: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包括,承载组件,包括上围体、可折叠体和下封体,所述可折叠体设置于所述上围体和下封体之间;以及,漂浮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围体与可折叠体的连接处外围;所述可折叠体为波浪型结构;所述漂浮组件包括防沉件,所述防沉件内形成容置空间,且所述防沉件外边缘开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设置的可折叠体,可使藻类培养装置收缩,从而便于研究人搬运与放置,进而有助于研究治理,并且通过设置的绳收缩件,可实现绳筒一体,便于研究人员使用,且绳子的长度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环境调节,适应性能好,增加了其实用性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的生物培养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蓝藻水华是我国湖泊与水库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氮、磷等营养盐的过量输入,导致水体藻类因养分过足而迅速生长繁殖,使清澈碧绿的水质变得混浊不堪,颜色各异,就出现了水华现象(Waterbloom)。很多水体的水华主要是由蓝藻生长引起的,因此称为蓝藻水华。蓝藻水华不但会导致水体腥臭和发绿发黑,更严重的是可以产生藻毒素,包括生物肽(肝毒素)、生物碱(神经毒素)和脂多糖(皮炎毒素)等。这种急性毒素可使饮用此水的陆生动物中毒死亡,其慢性毒素则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可经口、皮肤或随水气挥发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故对于治理蓝藻水华现象至关重要与迫切。研究模拟蓝藻的生长环境,尤其是确定蓝藻生长的营养盐阈值,从而进行对症下药,控制蓝藻大量生长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额问题。在研究影响蓝藻生长的控制因子时原位培养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时,将藻类原位培养装置放置于湖水中,并泵入入原湖水,然后添加氮、磷营养盐或底泥进行原位培养,保持水温与光照与野外条件一致,从而获取蓝藻生长繁殖的控制因子与阈值。然而现在有的藻类培养装置多是室内使用,体积小,壁效应大,不能满足野外使用需求,即便有野外使用的培养装置也因为体积和重量太大,不便于研究人员搬运和放置于野外原水中,进而影响研究。本装置设置了漂浮结构,使培养装置可以自由漂浮在水中,满足原位培养要求,同时设置折叠结构,使体积和重量都减轻,便于搬运,且为了防止藻类培养装置漂走,使用绳子系在藻类培养装置的漂浮构件的环上,并固定在固定桩上,对于不同培养环境应性能强。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现有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因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设置的可折叠体,可使藻类培养装置收缩,从而便于研究人搬运与放置,进而有助于研究治理,并且通过设置的绳收缩件,可实现绳筒一体,便于研究人员使用,且绳子的长度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环境调节,适应性能好,增加了其实用性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包括,承载组件,包括上围体、可折叠体和下封体,所述可折叠体设置于所述上围体和下封体之间;以及,漂浮组件,设置于所述上围体与可折叠体的连接处外围。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可折叠体为波浪型结构。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漂浮组件包括防沉件,所述防沉件内形成容置空间,且所述防沉件外边缘开设有通孔。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漂浮组件还包括绳收缩件,所述绳收缩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绳收缩件包括收卷筒和预紧弹簧,所述收卷筒的两端转轴设置于所述防沉件内壁的安装凹槽内,所述预紧弹簧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围。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预紧弹簧的中心端固定于所述收卷筒的挡板上。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绳收缩件还包括拉绳和拉头,所述拉绳的一端绕设于所述收卷筒的卷棍上,另一端穿过所述防沉件的通孔与所述拉头连接。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拉头的横截面大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拉绳与所述通孔的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圈。作为本技术所述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挡板固定于所述卷棍的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设置的可折叠体,可使藻类培养装置收缩,从而便于研究人搬运与放置,进而有助于研究治理,并且通过设置的绳收缩件,可实现绳筒一体,便于研究人员使用,且绳子的长度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环境调节,适应性能好,增加了其实用性能,满足使用需求,本装置还设置了漂浮结构,使培养装置可以自由漂浮在水中,满足原位培养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第一个实施例整体结构的承载组件使用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第一、二个实施例整体结构的承载组件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第二个实施例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的A区域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第二个实施例所示的漂浮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再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参照图1和2,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包括承载组件100,包括上围体101、可折叠体102和下封体103,可折叠体102设置于上围体101和下封体103之间;以及,漂浮组件200,设置于上围体101与可折叠体102的连接处外围。具体的,本技术主体结构包括承载组件100和漂浮组件200,两者相互配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本藻类培养装置的实用性能,进一步的,承载组件100,起到承载漂浮组件200以及培养液的作用,其包括上围体101、可折叠体102和下封体103,可折叠体102设置于上围体101和下封体103之间,且三者为一体式结构,可通过热塑方式或使用防水强力胶进行连接,较好的,上围体101、可折叠体102和下封体103均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其中,可折叠体102为波浪型结构,是实现折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组件(100),包括上围体(101)、可折叠体(102)和下封体(103),所述可折叠体(102)设置于所述上围体(101)和下封体(103)之间;以及,漂浮组件(200),设置于所述上围体(101)与可折叠体(102)的连接处外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组件(100),包括上围体(101)、可折叠体(102)和下封体(103),所述可折叠体(102)设置于所述上围体(101)和下封体(103)之间;以及,漂浮组件(200),设置于所述上围体(101)与可折叠体(102)的连接处外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体(102)为波浪型结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组件(200)包括防沉件(201),所述防沉件(201)内形成容置空间(N),且所述防沉件(201)外边缘开设有通孔(201a)。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组件(200)还包括绳收缩件(202),所述绳收缩件(202)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N)内。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用型藻类野外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绳收缩件(202)包括收卷筒(202a)和预紧弹簧(202b),所述收卷筒(202a)的两端转轴(202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海朱广伟秦伯强张运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