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8665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9 0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属于大米蛋白的提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的内腔套设有内管体,所述内管体的内腔设有一体成型的旋流腔,所述内管体的顶端开设有与旋流腔一体成型的顶盖安装槽,且所述顶盖安装槽的内腔卡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溢流道,所述内管体的右侧壁开设有一体成型的进料口,且所述进料口设置于旋流腔的切线方向,通过内管体的外侧套设外管体,并将内管体的顶端和外管体的底端均设置成圆柱装置结构,避免了目前的大米旋流管大多为单一的圆锥状结构,因此很难进行卧式安装,从而造成了旋流管的适用度较低的问题。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rice swirl tub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the technical field of rice protein purification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ouble-purpose rice swirl tube, including an outer tube body.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outer tube body is sleeved with an inner tube body, and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inner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lly formed swirl cavity. The top of the inner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top cover installation groove formed in one with the swirl cavity, and the inner part of the top cover installation groove is provided. The cavity is clamped with a top cover, and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top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lly formed overflow channel. The right side wall of the inner tub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integrally formed inlet and outlet. The inlet and outlet are arranged in the tangent direction of the swirl cavity. The outer tube body is sleeved through the outer side of the inner tube body, and the top end of the inner tube body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outer tube body are arranged into a cylindrical device structure, thus avoiding the current rice swirl tube. Most of them are single conical structures, so it is difficult to install them horizontally, which results in the low applicability of cyclone tub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
本技术公开的属于大米蛋白提纯设备
,具体为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
技术介绍
大米蛋白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醇溶性蛋白和谷蛋白等四种蛋白组成,大米渣中主要是胚乳蛋白,由白蛋白(4%~9%)、盐溶性球蛋白(10%~11%)、醇溶性谷蛋白(3%)和碱溶性谷蛋白(66%~78%)组成。大米蛋白品质是公认谷类蛋白中佼佼者,其含有丰富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含量高于其它谷类蛋白,且氨基酸组成模式与WTO/FAO推荐模式相接近,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与其它谷类蛋白相比,大米蛋白生物价(BV)和蛋白质利用率(PER)更高,生物价可高达77,蛋白质利用率为1.36%~2.56%,在各种粮食中均居第一位〔4〕。大米蛋白在加工过程中,有一个工序是利用水力旋流器机组进行蛋白和杂质之间的分离,水力旋流器机组由多个微型水力旋流管组成,蛋白的密度和颗粒度大于杂质,通过旋流器之后,蛋白会从旋流器底流口出来,杂质会从旋流器溢流口出来,目前的大米旋流管大多为单一的圆锥状结构,因此很难进行卧式安装,从而造成了旋流管的适用度较低。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的大米旋流管大多为单一的圆锥状结构,因此很难进行卧式安装,从而造成了旋流管的适用度较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包括外管体,所述外管体的内腔套设有内管体,所述内管体的内腔设有一体成型的旋流腔,所述内管体的顶端开设有与旋流腔一体成型的顶盖安装槽,且所述顶盖安装槽的内腔卡接有顶盖,所述顶盖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溢流道,所述内管体的右侧壁开设有一体成型的进料口,且所述进料口设置于旋流腔的切线方向,所述内管体的底端开设有与旋流腔相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外管体的中心处外管壁设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安装环。优选的,所述内管体靠近外管体的顶端一侧设有与外管体顶端相适配的阶槽,且所述外管体与内管体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栓,且所述固定螺栓设置于阶槽的底端。优选的,所述顶盖的右端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卡块,所述内管体的顶端左侧开设有与限位卡块相适配的限位卡槽。优选的,所述溢流道呈梯形结构,所述溢流道的左右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所述顶盖的底端设有一体成型的延伸块,且所述溢流道贯穿延伸块,所述延伸块的高度大于进料口的高度。优选的,所述外管体底端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内管体的顶端呈圆柱状结构,所述旋流腔呈圆锥状结构,所述旋流腔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内管体的外侧套设外管体,并将内管体的顶端和外管体的底端均设置成圆柱装置结构,避免了目前的大米旋流管大多为单一的圆锥状结构,因此很难进行卧式安装,从而造成了旋流管的适用度较低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顶盖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内管体结构俯视图。图中:1外管体、11出料口、2内管体、3顶盖、31溢流道、32延伸块、33限位卡块、4进料口、5旋流腔、6固定安装环、7顶盖安装槽、8固定螺栓、9阶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包括外管体1,所述外管体1的内腔套设有内管体2,所述内管体2的内腔设有一体成型的旋流腔5,所述内管体2的顶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一体成型的顶盖安装槽7,且所述顶盖安装槽7的内腔卡接有顶盖3,所述顶盖3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溢流道31,所述内管体2的右侧壁开设有一体成型的进料口4,且所述进料口4设置于旋流腔5的切线方向,所述内管体2的底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相连通的出料口11,所述外管体1的中心处外管壁设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安装环6。其中,所述内管体2靠近外管体1的顶端一侧设有与外管体1顶端相适配的阶槽9,且所述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栓8,且所述固定螺栓8设置于阶槽9的底端,使得内管体2可以单独取出进行安装,所述顶盖3的右端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卡块33,所述内管体2的顶端左侧开设有与限位卡块33相适配的限位卡槽21,使得顶盖3可以卡接在内环的顶端,进行固定,所述溢流道31呈梯形结构,所述溢流道31的左右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所述顶盖3的底端设有一体成型的延伸块32,且所述溢流道31贯穿延伸块32,所述延伸块32的高度大于进料口4的高度,避免比重较大的物料与进料口4进入的物料混合,所述外管体1底端呈圆柱状结构,所述内管体2的顶端呈圆柱状结构,所述旋流腔5呈圆锥状结构,便于该旋流管进行卧式安装,所述旋流腔5的左右两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使得比重较大的物料从出料口11排出。工作原理:将预先准备好的大米蛋白以一定的压力从进料口4的切线排入旋流腔5的顶端,使得大米蛋白从进料口4的切线方向以高的速度在旋流腔5的内腔高速旋转,在离心场力的作用下,比重大的物料(大米蛋白中的杂质)被抛向内管壁从底端的出料口11排出,比重小的物料(大米蛋白)被挤向中层从溢流道31排出,从而实现对大米蛋白的提纯和去杂,在需要对该大米旋流管进行立式安装时,可以将固定安装环6直接安装在旋流管固定架上,同时还可以拧出外管体1和内管体2之间的固定螺栓8,接着将内管体2从外管体1的内腔抽出,然后将旋流管安装架固定安装在阶槽9处,从而可以减小该旋流管的占用空间,在需要对该旋流管进行卧式安装时,可以直接将外管体1的左右两端和固定安装环6与旋流管安装架固定安装,由于外管体1的底端和内管体2的顶端均呈圆柱状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的目前的大米旋流管大多为单一的圆锥状结构,因此很难进行卧式安装,从而造成了旋流管的适用度较低的问题。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包括外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内腔套设有内管体(2),所述内管体(2)的内腔设有一体成型的旋流腔(5),所述内管体(2)的顶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一体成型的顶盖安装槽(7),且所述顶盖安装槽(7)的内腔卡接有顶盖(3),所述顶盖(3)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溢流道(31),所述内管体(2)的右侧壁开设有一体成型的进料口(4),且所述进料口(4)设置于旋流腔(5)的切线方向,所述内管体(2)的底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相连通的出料口(11),所述外管体(1)的中心处外管壁设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安装环(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包括外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体(1)的内腔套设有内管体(2),所述内管体(2)的内腔设有一体成型的旋流腔(5),所述内管体(2)的顶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一体成型的顶盖安装槽(7),且所述顶盖安装槽(7)的内腔卡接有顶盖(3),所述顶盖(3)的内腔开设有一体成型的溢流道(31),所述内管体(2)的右侧壁开设有一体成型的进料口(4),且所述进料口(4)设置于旋流腔(5)的切线方向,所述内管体(2)的底端开设有与旋流腔(5)相连通的出料口(11),所述外管体(1)的中心处外管壁设有一体成型的固定安装环(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立双用大米旋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体(2)靠近外管体(1)的顶端一侧设有与外管体(1)顶端相适配的阶槽(9),且所述外管体(1)与内管体(2)之间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华张睿
申请(专利权)人:天长市奥威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