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36194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域,针对景观湖的自净能力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湖水预处理:在湖水中投入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S2、水生植物系统构建:种植水生植物;S3、水生动物系统构建:待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向湖水中投放水生动物;S4、后期维护: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生动物。通过先在湖水中加入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微生物吸附并分解湖水中的有机物质,有利于降低水中的氨、氮、磷等营养物质,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浮游动物有利于对湖水中的蓝绿藻进行分解,有利于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使得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自我净化能力增强。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andscape Lake Water Ecosyste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self-purification ability of landscape lakes, provides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landscape lake aquatic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S1, lake water pretreatment: putting microorganisms and zooplankton into Lake water; S2, aquatic plant system construction: planting aquatic plants; S3, aquatic animal system construction: waiting for aquatic plants to be planted. After completion, aquatic animals are thrown into the lake water; S4, later maintenance: harvesting aquatic plants regularly and fishing for aquatic animals. By adding microorganisms and zooplankton to the lake water first, microorganisms can adsorb and decompose organic substances in the lake water, which is beneficial to reducing the nutrients such as ammoni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improving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water body. Zooplankton can decompose the blue-green algae in the lake water, providing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quatic plants and improving the survival of aquatic plants. The self-repairing ability and self-purification ability of the water body are enhanced by the ra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景观湖一般是人工湖,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挖掘出来的一种湖泊,是非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景观湖为城市提供了适宜的景观气息,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但是,景观湖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污染因素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大气干湿沉降: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大气中的营养物质会随着降尘和降雨进入湖中,从而将营养元素COD、氮、磷等带入水中溶解,影响景观湖的水质;2、雨水地表径流:雨水在降落过程中容易与空气中的尘埃以及污染物混合,雨水在路面、屋顶、绿地、沟坡等地方流淌冲刷的过程中融合了各种尘土、杂质、垃圾、油类等污染物,雨水汇集后沿地表径流汇入湖水,还容易将路边沉积的垃圾等污染物携带入景观湖中;3、周边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的园林绿化农药、肥料汇入,以及周边居民、餐馆等各种活动都有可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使得湖水水质受到影响;4、内源污染:湖水中的水生动物粪便以及动植物残尸分解后,有机物进入水体,容易对湖水水质造成影响;5、自然因素:景观湖具有水体流动性差、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或缺少自身净化功能的特点,若不进行人工干预实施生态净化措施,极易造成水系中的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一般细菌和大肠杆菌含量增高,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水体发黑发臭等现象。因此,在景观湖中构建水生态系统以修复以增强景观湖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得景观湖水环境和谐并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具有增强景观湖的自我修复能力,维持景观湖的水质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湖水预处理:在湖水中投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光合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投入量为50kg-200kg/亩/次,微生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2-3次,投放3-6个月;同时,在湖水中投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投入量为30-60L/亩/次,浮游动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1-2次,投放1-2个月;S2、水生植物系统构建:将湖水按水深深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待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投入15-30天后,在浅水区中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S3、水生动物系统构建:待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向湖水中投放滤食性鱼类,待植物覆盖率达40%-50%时,再向湖水中投放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50kg-80kg/亩,肉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25kg-50kg/亩;S4、后期维护: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生动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先在湖水中加入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对湖水进行预处理,浮游动物可以为甲藻、枝角类、角甲藻、纤毛虫以及肉足虫等,微生物吸附并分解湖水中的有机物质,有利于降低水中的氨、氮、磷等营养物质,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浮游动物有利于对湖水中的蓝绿藻进行分解,从而有利于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加快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水生植物的存活率。通过在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在浅水区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一般沉水植物的去污能力比较强,挺水植物的景观效果比较强,通过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互相配合,有利于提高水体净化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增强景观湖的景观效果,使得城市环境品质更高。在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通过先向湖水中投放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以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有利于除去水体中的藻类,使得藻类不容易繁殖爆发,同时,有利于抑制浮游动物的繁殖,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不容易繁殖过快而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在植物覆盖率达40%-50%时,通过投入肉食性动物,有利于除去水体中的部分滤食性动物,使得滤食性动物与水生植物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减少滤食性动物容易以水生植物为食,从而使得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被破坏的情况。通过后期的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生动物,有利于对水中的营养物质进行转移,使得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更加持久。通过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水体的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使得景观湖的水不容易受到污染:水生植物在吸收底泥和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分解营养物质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供微生物和动物通呼吸;水生植物还为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具有分解有机物功能的微生物附着在水生植物上,有利于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水生动物也可利用水生遮阳;微生物分解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尸体及残骸,并将有害的污染物质加以吸收和转化,有利于减少由水生生物带来的水体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沉水植物包括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矮生耐寒苦草、大茨藻以及轮伊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水芋、芦苇以及纸莎草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上水生植物在收割后均可自动生长,从而有利于减少后期维护的成本,使得水生植物定期收割后无需再重新种植,有利于水体持续保持良好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同时,经过多次试验,采用以上品种的水生植物互相配合形成水生植物系统,有利于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景观湖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更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生植物系统还包括浮叶植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叶植物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通过水生植物系统包括浮叶植物,有利于增强景观湖的景观效果,使得城市环境品质更高。在本专利技术中,浮叶植物可以为玉莲、睡莲、蓝莲花、白仙子、海尔芙拉、萍蓬、科罗拉多等。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水深深度为1m-1.5m(含1.5m)的划为浅水区,水深深度为1.5m-3m(不含1.5m)的划为深水区,沿景观湖湖面的水平方向由沿岸向湖中心呈环带状依次划分为浅水区一、浅水区二、浅水区三、深水区一以及深水区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各种植区沿景观湖湖面的水平方向由沿岸向湖中心呈环带状划分,使得种植区的形状更适于景观湖的平面形状,从而有利于提高景观湖的观赏效果,使得城市环境品质更高;同时,有利于维持水生植物之间的平衡,使得水生植物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不容易互相拥挤,互相竞争,有利于水生植物更好地生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浅水区一中种植浮叶植物,所述浅水区二以及浅水区三中至少种有矮生耐寒苦草,且所述矮生耐寒苦草的种植面积不少于浅水区二以及浅水区三的总面积的80%、所述深水区一以及深水二区中至少种有刺苦草,且所述刺苦草的种植面积不少于深水区一以及深水区二的总面积的8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浅水区一最靠近岸边,通过在浅水区一中种植浮叶植物,浮叶植物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有利于增强景观湖的景观效果,使得城市环境品质更高;通过分别在浅水区二、浅水区三和深水区一、深水区二中种植不少于湖水面积的80%的矮生耐寒苦草以及刺苦草,矮生耐寒苦草以及刺苦草均需要扎根于底泥中才能生长,因而不容易过度繁殖而影响到其他植物,有利于湖水中的水生植物和谐共生,有利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浅水区一、浅水区二、浅水区三、深水区一以及深水区二中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湖水预处理:在湖水中投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光合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投入量为50kg‑200kg/亩/次,微生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2‑3次,投放3‑6个月;同时,在湖水中投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投入量为30‑60L/亩/次,浮游动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1‑2次,投放1‑2个月;S2、水生植物系统构建:将湖水按水深深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待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投入15‑30天后,在浅水区中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S3、水生动物系统构建:待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向湖水中投放滤食性鱼类,待植物覆盖率达40%‑50%时,再向湖水中投放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50kg‑80kg/亩,肉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25kg‑50kg/亩;S4、后期维护: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生动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S1、湖水预处理:在湖水中投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光合细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投入量为50kg-200kg/亩/次,微生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2-3次,投放3-6个月;同时,在湖水中投入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的投入量为30-60L/亩/次,浮游动物的投放频率为每月1-2次,投放1-2个月;S2、水生植物系统构建:将湖水按水深深度划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待微生物以及浮游动物投入15-30天后,在浅水区中种植沉水植物以及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沉水植物;S3、水生动物系统构建:待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向湖水中投放滤食性鱼类,待植物覆盖率达40%-50%时,再向湖水中投放肉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50kg-80kg/亩,肉食性鱼类的投放量为25kg-50kg/亩;S4、后期维护:定期收割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生动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沉水植物包括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矮生耐寒苦草、大茨藻以及轮伊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挺水植物包括再力花、水生美人蕉、梭鱼草、水芋、芦苇以及纸莎草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水生植物系统还包括浮叶植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景观湖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水深深度为1m-1.5m(含1.5m)的划为浅水区,水深深度为1.5m-3m(不含1.5m)的划为深水区,沿景观湖湖面的水平方向由沿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绍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