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5553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0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包括U形结构本体,所述U形结构本体的第一侧边设置有翻边,第二侧边中后部设置有一段与第二侧边相连的L形折弯边,底边中部设置有凹槽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通过合理分布翻边和L形折弯边,在满足强度需求的同时尽量减轻后纵梁前段的重量,同时通过底边中部的凹槽结构,以简单的方式增加了后纵梁前段的强度。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of a rear longitudinal beam of an automobile, which comprises a U-shaped structure body. The first side of the U-shaped structure body is provided with flanges, the middle and rear part of the second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L-shaped bending edge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ide,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ottom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groove structure. Th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of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automobil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duce the weight of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as much as possible while satisfying the strength requirement by reasonably distributing flanging and L-shaped bending edges, and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front section of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in a simple way through the groove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bott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的提高,汽车设计时对于整车性能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车架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整车的强度影响较大。后车架作为汽车后悬置的重要安装载体,必须有着强度高、重量轻和制造工艺简单的优点。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能够满足强度高、重量轻和制造工艺简单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能够满足强度高、重量轻和制造工艺简单的要求。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包括U形结构本体,所述U形结构本体的第一侧边设置有翻边,第二侧边中后部设置有一段与第二侧边相连的L形折弯边,底边中部设置有凹槽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翻边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垂直于第一侧边的凹槽。进一步的,所述翻边中部宽度大于前部和后部的宽度,所述翻边后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边前端设置有朝向U形结构本体外侧的竖直方向的折弯边,所述第一侧边前端以及前端处翻边朝向底边方向下沉。进一步的,所述U形结构本体后部设置有搭接定位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搭接定位装置包括位于底边的定位件、一段无翻边的第一侧边的搭接部和一段无L形折弯边的第二侧边的搭接部。进一步的,所述无翻边的第一侧边的搭接部长度小于无L形折弯边的第二侧边的搭接部。进一步的,所述U形结构本体两侧边间距由底边向上逐渐递增。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结构为四边形凹槽,所述四边形凹槽截面积由底部向上逐渐递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公开的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通过合理分布翻边和L形折弯边,在满足强度需求的同时尽量减轻后纵梁前段的重量,同时通过底边中部的凹槽结构,以简单的方式增加了后纵梁前段的强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的等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的等轴测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包括U形结构本体,所述U形结构本体第一侧边10设置有翻边11,第二侧边20中后部设置有一段与第二侧边相连的L形折弯边21,底边30中部设置有凹槽结构31。U形结构本体侧面看前部和后部是两个通过中部的倾斜槽体连接的槽体,并且中部用于安装悬臂,后部用于安装弹簧,在安装悬臂和弹簧之间设置凹槽结构31,在避免干涉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后纵梁前段整体的强度。另外,翻边11与第一侧边10垂直,L形折弯边21的水平底边与第二侧边20垂直连接,竖直边与第二侧边20平行,在需要增加强度的地方合理分布翻边11和L形折弯边21,在满足强度需求的同时尽量减轻后纵梁前段的重量。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11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垂直于第一侧边10的凹槽12。凹槽12可以增加翻边11的强度,从而达到提升后纵梁前段强度的目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11中部宽度大于前部和后部的宽度,所述翻边11后部间隔设置有两个凸起部13。中部用于安装悬臂,是受力较大的部位,因而增加该处翻边11的宽度,后部用于安装弹簧,设置两个宽度增加处13可以提升该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边10前端设置有朝向U形结构本体外侧的竖直方向的折弯边14,所述第一侧边10前端高度有所下降,从而第一侧边10前端处翻边11a朝向底边30方向下沉,用于连接车身其他组件。本实施例中,所述U形结构本体后部设置有搭接定位装置,用于搭接后纵梁后段。本实施例中,所述搭接定位装置包括位于底边的定位件32、一段无翻边的第一侧边10搭接部15和一段无L形折弯边的第二侧边20的搭接部22。定位件32与后纵梁后段上定位件相互配合确定搭接的位置。若定位件32为孔,则后纵梁后段上定位件为凸起部;若定位件32若为凸起部,则后纵梁后段上定位件为孔。第一侧边10上搭接部15不设置翻边,第二侧边20上搭接部22不设置L形折弯边,与后纵梁后段搭接时,后纵梁后段上的一侧边带有翻边,另一侧边带有L形折弯边,与搭接定位装置上的相应边搭接后即可形成连续的翻边和L形折弯边,可以起到搭接时定位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翻边的第一侧边10的搭接部15长度小于无L形折弯边的第二侧边20的搭接部22。设置不同的长度,是为了使搭接时焊缝不是在同一截面处,能够减少焊接的变形量,同时可以避免焊缝集中在同一截面造成的该截面处强度较低的后果。本实施例中,所述U形结构本体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间距由底边向上逐渐递增,方便加工制作。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结构31为四边形凹槽,所述四边形凹槽截面积由底部向上逐渐递增,因此凹槽结构31的四个侧面是斜面,强度高且易于加工。本实施例是汽车左侧的后纵梁前段,汽车右侧的后纵梁前段为该实施例的对称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结构本体,所述U形结构本体的第一侧边设置有翻边,第二侧边中后部设置有一段与第二侧边相连的L形折弯边,底边中部设置有凹槽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U形结构本体,所述U形结构本体的第一侧边设置有翻边,第二侧边中后部设置有一段与第二侧边相连的L形折弯边,底边中部设置有凹槽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垂直于第一侧边的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中部宽度大于前部和后部的宽度,所述翻边后部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起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纵梁前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前端设置有朝向U形结构本体外侧的竖直方向的折弯边,所述第一侧边前端以及前端处翻边朝向底边方向下沉。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漆银利熊建华魏益波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