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1935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2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铜绞线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包括铜绞线段和设于铜绞线段两端的连接端头,两个连接端头与铜绞线段一体化设置。本铜绞线无需在铜绞线两端安装连接端头,也无需压接,仅需对铜绞线两端进行压制和熔压操作,一来节约人工操作工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压制和熔压几乎无需人工操作,工人只需手握铜绞线即可,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二来因无需采购独立的连接端头,可大量节约成本;经试验数据对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铜绞线在600A的工况下,温升最多比传统软铜绞线的温升降低38.7%;接触电阻是传统软铜绞线接触电阻的0.276。这种一体化结构的铜绞线可完全避免出现传统铜绞线连接端头松动或脱落的现象,确保铜绞线的工作可靠性。

Copper strand with pressure-free end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pper strand, and discloses a copper strand with a pressure-free end, which comprises a copper strand section and a connecting end at both ends of the copper strand section, and the two connecting end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copper strand section. The copper strand does not need to install connection ends at both ends of the copper strand, nor does it need to be pressed. Only pressing and melting operations are needed at both ends of the copper strand. As a result, manual operation is saved. The pressing and melting operations in the utility model almost do not need manual operation. Workers only need to hold the copper strand by han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econdly, because there is no need to purchase independent connection ends, a large number of sections can be saved. Compared with the test data,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copper strand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be reduced by 38.7% at most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traditional soft copper strand under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600A, and the contact resistance is 0.276 of the contact resis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oft copper strand. The copper strand with this integrated structure can completely avoid loosening or falling off of the end of the traditional copper strand connection and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pper str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
本技术涉及铜绞线
,具体地,涉及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
技术介绍
传统的软铜绞线两端需要人工插入独立的连接端头,然后采用专门的压接工具进行压接使连接端头与线稳定连接,这使得成品铜绞线的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包括铜绞线段和设于铜绞线段两端的连接端头,两个连接端头与铜绞线段一体化设置。进一步地,连接端头是先成型出连接端头体后再对连接端头体钻孔得到的。更进一步地,连接端头体的成型是在油压机和高分子扩散焊机中交替压制和熔压完成的,油压机上设有用于放置铜绞线端部进行压制的模具,模具内腔与连接端头外周适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无需在铜绞线两端安装连接端头,也无需压接,仅需对铜绞线两端进行压制和熔压操作,一来节约人工操作工序,本技术中的压制和熔压几乎无需人工操作,工人只需手握铜绞线即可,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二来因无需采购独立的连接端头,可大量节约成本;2)经试验数据对比,本技术的铜绞线在600A的工况下,温升最多比传统软铜绞线的温升降低38.7%;3)本技术的铜绞线的接触电阻是传统软铜绞线接触电阻的0.276;4)这种一体化结构的铜绞线可完全避免出现传统铜绞线连接端头松动或脱落的现象,确保铜绞线的工作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所述的铜绞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所述的连接端头体的成型流程图;图3为实施例1所述安装于油压机上的模具的上模、下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提供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包括铜绞线段11和设于铜绞线段两端的连接端头12,两个连接端头12与铜绞线段11一体化设置。具体地,其连接端头12是通过先成型出铜绞线两端的连接端头体121,再对连接端头体进行钻孔122得到的。连接端头体121的成型包括如下步骤:S1.压制铜绞线端部,使端部由圆形变成接近连接端头外周的扁平形,一般将该步骤称为油压成型;S2.对压制端部进行熔压,熔压部位内部将发生原子扩散、渗透融合;S3.压制熔压后的端部,此第二次压制将进一步对原扁平形的端部再次整形,同时也使其内部组织结合更加紧密,一般将该步骤称为油压紧密;S4.对S3中压制的端部再次进行熔压,使铜绞线端部的内部紧密组织进一步融合渗透;S5.此后,视连接端头体的线痕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压制、熔压等操作,如在S4后连接端头体表面已无线痕,则可直接将连接端头体进行钻孔了,如仍存在线痕,则视线痕的轻重程度来决定是重复S3和S4步骤还是只重复S4步骤,直至目测连接端头体无线痕后结束熔压。本制作方法中,S1和S3两个步骤是用来保障连接端头体121成型的紧密度的,S2和S4两个步骤是用来保障连接端头体121内部组织均匀的,熔压的温度和保压试件一般根据铜绞线的具体材质及操作经验积累来定的。其中,S1和S3的压制操作在油压机中进行,油压机上设有用于放置铜绞线端部进行压制的模具,图3简要示出了模具的上模21和下模22,上模21和下模22合模时形成的内腔即为铜绞线连接端头12的外周大小,通过模具来控制,不同规格的铜铰线设置不同规格的模具,连接端头12的长短由模具长度控制,即铜铰线伸入模具底部。S1为初次压制,主要在于外形的变化,压制力道选择为80~120T、保压时间为4~6S;S3为接近成品的压制,侧重点在于连接端头体内部组织的紧密度,压制力道选择为180~220T、保压8~12S。模具与油压机的连接关系同于现有技术,模具的其它设置也与现有技术中的模具相关设计相同,在此不予赘述。本实施例的S2、S4和S5的熔压操作在高分子扩散焊机中进行,高分子扩散焊机针对不同规格的铜绞线设置不同的工作电压,一般地,熔压时起始电流为3KA~5KA,熔压电流为15KA~20KA。高分子扩散焊机自带循环水冷却装置、温控系统和保压设置,熔压过程中通过系统严格控制保压压力大小,防止铜绞线端部线芯熔断,每次熔压时必须充分冷却,如此以确保扩散焊过程中原子相互间不断扩散、相互渗透,使铜绞线端部线芯熔成一体,从而减小接触电阻。高分子扩散焊机的熔压参数一般设置为15~30T、800~950℃、保压5~10S,具体到本实施例中,S2的熔压参数为30T、860℃、保压6S,S4中熔压参数为15T、900℃、保压6S。本实施例的连接端头体121仅经过了两次熔压,即由S1至S4步骤即得到了成品,图2示出了该具体成型流程图。最终熔压结束后得到成型好连接端头体的铜绞线,此后再对两端的连接端头体进行钻孔,得到带连接端头的粗成品铜绞线,钻孔采用常规的钻孔设备即可。最后仅需将成型好连接端头的铜绞线作下去除毛刺、尖角之类的精修即可作为成品使用了。经温升试验对比,本专利技术所得铜绞线与传统铜绞线在600A的工作电流下,温升最多比传统铜绞线的温升降低了38.7%。经接触电阻试验对比,本专利技术所得铜绞线的接触电阻是传统铜绞线接触电阻的0.276。试验证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制作方法所得的铜绞线能大大改善电路连接效果。此外,这种一体化结构的铜绞线颠覆了传统铜绞线需在两端安装连接端头后进行压接的理念,一来节约人工操作工序,本专利技术中的压制和熔压几乎无需人工操作,工人只需手握铜绞线即可,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二来再无需采购独立的连接端头,可大量节约成本。最重要的是这种结构形式的铜绞线可完全避免出现传统铜绞线连接端头松动或脱落的现象,可有效确保铜绞线的工作可靠性。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绞线段和设于铜绞线段两端的连接端头,两个连接端头与铜绞线段一体化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其特征在于,包括铜绞线段和设于铜绞线段两端的连接端头,两个连接端头与铜绞线段一体化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免压接端头的铜绞线,其特征在于,连接端头是先成型出连接端头体后再对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段锋锐庄丰宇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