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85753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6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手机外壳基体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凹槽内注塑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该凹槽内的高冲击韧性材料承担了吸能作用,提升了手机外壳基体整体跌落性能。同时凹槽为相互之间孤立的等腰梯形结构,单一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脱裂不影响其它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的粘连,提升可靠性。

Hard and Toughened Plastic Composite Toughened High Hard Mobile Phone Shel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high-rigidity mobile phone shell with Composite Toughening of hard and tough plastics, including a plastic mobile phone shell base body with a notch impact strength less than 3KJ/of a simple supported beam, a mobile phone shell base body having more than one groove on one side, and a plastic with a notch impact strength greater than 4KJ/of a simple supported beam in the groove. The high impact toughness material in the groove can absorb energ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rop performance of the mobile phone shell matrix.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ove is an isosceles trapezoidal structu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The splitting of the tough material in the single groove and the mobile phone shell matrix does not affect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tough material in the other grooves and the mobile phone shell matrix, so a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
本技术涉及结构件制备
,具体涉及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
技术介绍
随着手机、手环(表)等消费电子及汽车通讯的迅猛发展,消费电子的外壳等外观结构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遇到新的问题。特别是5G通讯及汽车高频通讯对材料的需求和消费者审美能力的提升,传统单一的金属外壳由于其天然的电磁波信号屏蔽效果,难以满足5G通讯需求。普通的聚氨酯塑料材质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韧性佳,但硬度低,表面难以抛光得到镜面效果,难以满足消费者美观需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外层和聚氨酯内层热压复合得到外硬内韧的手机外壳。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聚氨酯的相容系数不同,热膨胀系数也不同,导致难以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与聚氨酯层完全热压粘合,良率低,使用过程温度变化容易导致聚氨酯层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分离开裂,可靠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手机外壳基体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凹槽内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优选的,凹槽处于手机外壳合围的凸结构的内表面。优选的,凹槽与凹槽之间未连通。优选的,凹槽为等腰梯形结构凹槽,靠近手机外壳内表面一侧为等腰梯形的上底边。优选的,手机外壳基体的厚度为0.8mm~2mm。优选的,等腰梯形结构凹槽的上底边为5mm~15mm,等腰梯形结构凹槽的深度为0.4mm~0.6mm。优选的,等腰梯形结构凹槽与等腰梯形结构凹槽距离8mm~25mm。优选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硫醚、聚砜。优选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为聚氨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手机外壳基体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凹槽内注塑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该凹槽内的高冲击韧性材料承担了吸能作用,提升了手机外壳基体整体跌落性能。同时凹槽为相互之间孤立的等腰梯形结构,单一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脱裂不影响其它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的粘连,提升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结构示意图。图2为未注塑韧性塑料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其中所用到原料和设备均为市售,没有特别要求。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结构示意图,图2为未注塑韧性塑料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10,手机外壳基体10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11,凹槽11内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其中所述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在本实例中优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硫醚、聚砜,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按GB/T1043.1-2008标准测试。首先使用注塑工艺开具模具在模具内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苯硫醚的注塑工艺制备得到手机外壳基体,此处并无特殊要求。在本实例中注塑的手机外壳基体的厚度为0.8mm~2mm。在注塑得到的手机外壳基体一面使用CNC铣刀雕刻凹槽,在本实例中凹槽多于一个。为了手机外壳的表面硬度高,且美观需要,在本实施例中凹槽处于手机外壳合围的凸结构的内表面,即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凹槽与凹槽之间未连通单一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脱裂不影响其它凹槽内的韧性材料与手机外壳基体的粘连。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凹槽为等腰梯形凹槽,靠近手机外壳内表面一侧为等腰梯形的上底边,即形成“倒钩”的结构,凹槽内的凹槽内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不宜脱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等腰梯形结构凹槽的上底边为5mm~15mm,等腰梯形结构凹槽的深度为0.4mm~0.6mm,等腰梯形结构凹槽与等腰梯形结构凹槽距离8mm~25mm,保证了手机外壳基体硬度要求,且复合增韧的手机外壳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将加工好凹槽的手机外壳基体放入模具内二次注塑填充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后得到该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在本实施例中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为聚氨酯、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为了提升手机外壳基体与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条的结合强度,可以在注塑前向凹槽内喷涂聚丙烯酸酯胶水,提升塑料条与手机外壳基体的结合强度。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专利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专利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其特征在于:手机外壳基体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凹槽内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

【技术特征摘要】
1.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包括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小于3KJ/㎡的塑料手机外壳基体,其特征在于:手机外壳基体一面有多于一个的凹槽,凹槽内嵌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大于4KJ/㎡的塑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凹槽处于手机外壳合围的凸结构的内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凹槽与凹槽之间未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凹槽为等腰梯形结构凹槽,靠近手机外壳内表面一侧为等腰梯形的上底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韧性塑料复合增韧的高硬手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手机外壳基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通州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周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