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467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由纬线和经线交织而成,所述纬线和经线均为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组成,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交替排列,所述纬线由含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所述含银纤维由基纤维和包覆在基纤维上的银喷涂层组成,所述第一混纺纱线由吸湿快干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服装面料具有抗菌效果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穿着舒适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A Fiber Blended Clothing Fabric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fiber blended garment fabric, which is interwoven by weft and warp. The weft and warp are blended yarns. The warp is composed of the first blended yarn and the second blended yarn. The first blended yarn and the second blended yarn are arranged alternately. The weft is composed of silver-containing fibers, cotton fibers and viscose fibers. The silver-containing fiber is composed of a base fiber and a silver spray coating coated on the base fiber. The first blended yarn consists of a moisture absorption fast-drying fiber and a polyester fiber, which are intertwined by spiral twisting. The second blended yarn is composed of cotton fiber and polyester fiber which are intertwined by spiral twisting. The clothing fabrics of the utility model have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high wearing comfort, and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品
,尤其是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和用品已经不是仅仅满足实用性和耐用方面,开始追求穿着的舒适性和环保方面。近年来,具有抗菌功能的面料深受欢迎,目前市场上出现银纤维织物,银纤维表面的银离子能非常迅速将阿摩尼亚及变质的蛋白质吸附其上而降低或消除臭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银离子具有非常高的生物活性,这意味着银离子极易同其他物质相结合,使得细菌细胞膜内外的蛋白质凝固,从而阻断细菌细胞的呼吸和繁殖过程,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因此,银纤维被广泛用于抗菌织物。但是其制品的穿着舒适度上还有不足,不能满足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由纬线和经线交织而成,所述纬线和经线均为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组成,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交替排列,所述纬线由含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所述含银纤维由基纤维和包覆在基纤维上的银喷涂层组成,所述第一混纺纱线由吸湿快干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纬线中含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88dtex-1.1dtex,棉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58dtex-0.88dtex,粘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66dtex-0.88dtex。所述纬线的密度为400-420根/10cm,所述经线的密度为330-350根/10cm。所述第一混纺纱线中吸湿快干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66dtex-0.88dtex,涤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42dtex-0.58dtex。所述第二混纺纱线中棉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58dtex-0.88dtex,涤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42dtex-0.58dtex。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纬线由含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利用含银纤维的导电、传热和抗菌的特性,加上棉纤维和粘胶纤维的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使得具有较高穿着舒适度,经线由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交替排列,第一混纺纱线由吸湿快干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使得面料具有除臭、抗菌、吸湿快干、抗辐射、防静电的功效,同时采用较高的织造密度,使得具有较高穿着舒适度,手感细腻,吸湿性好,本技术的服装面料具有抗菌效果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穿着舒适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纬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含银纤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一混纺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混纺纱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5之一所示,本技术由纬线1和经线2交织而成,所述纬线1和经线2均为混纺纱线,所述经线2由第一混纺纱线21和第二混纺纱线22组成,第一混纺纱线21和第二混纺纱线22交替排列,所述纬线1由含银纤维11,棉纤维12和粘胶纤13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所述含银纤维11由基纤维111和包覆在基纤维上的银喷涂层112组成,所述第一混纺纱线21由吸湿快干纤维211和涤纶纤维212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22由棉纤维221和涤纶纤维222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优选的,所述纬线1中含银纤维11的单纤细度为0.88dtex-1.1dtex,棉纤维12的单纤细度为0.58dtex-0.88dtex,粘胶纤13维的单纤细度为0.66dtex-0.88dtex。优选的,所述纬线1的密度为400-420根/10cm,所述经线2的密度为330-350根/10cm。优选的,所述第一混纺纱线21中吸湿快干纤维211的单纤细度为0.66dtex-0.88dtex,涤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42dtex-0.58dtex。优选的,所述第二混纺纱线22中棉纤维12的单纤细度为0.58dtex-0.88dtex,涤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42dtex-0.58dtex。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纬线1由含银纤维11,棉纤维12和粘胶纤13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利用含银纤维11的导电、传热和抗菌的特性,加上棉纤维12和粘胶纤13维的透气性好,柔软而保暖,使得具有较高穿着舒适度,经线2由第一混纺纱线21和第二混纺纱线22交替排列,第一混纺纱线21由吸湿快干纤维211和涤纶纤维212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22由棉纤维221和涤纶纤维222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使得面料具有除臭、抗菌、吸湿快干、抗辐射、防静电的功效,同时采用较高的织造密度,使得具有较高穿着舒适度,手感细腻,吸湿性好,本技术的服装面料具有抗菌效果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穿着舒适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由纬线和经线交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和经线均为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组成,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交替排列,所述纬线由含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所述含银纤维由基纤维和包覆在基纤维上的银喷涂层组成,所述第一混纺纱线由吸湿快干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由纬线和经线交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和经线均为混纺纱线,所述经线由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组成,第一混纺纱线和第二混纺纱线交替排列,所述纬线由含银纤维,棉纤维和粘胶纤维三股纤维相互交叉互捻成条状组成,所述含银纤维由基纤维和包覆在基纤维上的银喷涂层组成,所述第一混纺纱线由吸湿快干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所述第二混纺纱线由棉纤维和涤纶纤维通过螺旋加捻相互缠绕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混纺织造服装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线中含银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88dtex-1.1dtex,棉纤维的单纤细度为0.66dtex-0.88dtex...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隆元王一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华平纺织服装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