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4156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01 04:03
一种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包括工作平台、电子标签识别单元、立式印刷机、牵引单元、托辊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及立式印刷机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的上方,牵引单元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与夹爪连接的夹爪气缸、与夹爪气缸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及与第一伸缩气缸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牵引单元及立式印刷机均连接。如此可在底纸与电子标签复合后形成的标签带上根据电子标签的间隔在标签带上印刷图案或文字,保证了印刷的图案或文字与电子标签精准对应,防止错位。

Overprint Self-aligning Printer

A set printing self-aligning printer includes a working platform, an electronic tag identification unit, a vertical printer, a traction unit, a roller and a controller. The electronic tag identification unit and a vertical printer are spaced above the working platform. The traction unit comprises two relatively arranged tractors, each of which includes a claw, a claw cylinder connected with the claw, and a claw cylinder. The first telescopic cylinder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elescopic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telescopic cylinder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elescopic cylind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onic tag identification unit, the traction unit and the vertical printing press. In this way, the pattern or text can be printed on the tag strip according to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lectronic tag and the base paper, which ensures the precis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printed pattern or text and the electronic tag and prevents the misalig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套印自对准印刷机
本技术涉及标签制作
,特别是一种套印自对准印刷机。
技术介绍
服装用电子标签需要在特定位置印刷图案或文字,电子标签首尾连接呈标签带,现有的标签制作方式为先通过印刷机在底纸上印刷图案或文字,然后将底纸与电子标签复合,这种方式难以保证电子标签与底纸上印刷的图案或文字精准对应,往往出现错位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纸与电子标签复合后再进行印刷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以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及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牵引单元(40)及立式印刷机(30)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包括电子标签识别器(21)、固定于电子标签识别器(21)一侧的安装块(22)、穿过安装块(22)的连接杆(23)、与连接杆(23)的一端连接的滑动块(25)、穿过滑动块(25)的导轨(26)及与导轨(26)连接的固定块(27),安装块(2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连接杆(23)穿过安装块(22)的通孔,安装块(22)上还设有与通孔连通的螺纹槽,螺纹槽内设置有固定螺钉(24),滑动块(25)上设有滑动槽,导轨(26)穿过滑动槽,导轨(26)的两端与固定块(27)连接。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整平单元(50)及第二整平单元(80),第一整平单元(50)及第二整平单元(80)沿工作平台(10)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工作平台(10)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地,还包括若干限位单元(60),所述限位单元(60)排列于工作平台(10)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的两侧。进一步地,还包括打湿组件(70),打湿组件(7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工作平台(10)两侧的夹持单元(71)及连接于两个夹持单元(71)之间的湿巾(7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及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牵引单元(40)及立式印刷机(30)均连接。如此可在底纸与电子标签复合后形成的标签带上根据电子标签的间隔在标签带上印刷图案或文字,保证了印刷的图案或文字与电子标签精准对应,防止错位。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电子标签识别单元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考图1,其为本技术提供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第一整平单元50、限位单元60、打湿组件70、第二整平单元8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请参考图4,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包括电子标签识别器21、固定于电子标签识别器21一侧的安装块22、穿过安装块22的连接杆23,与连接杆23的一端连接的滑动块25、穿过滑动块25的导轨26及固定块27,安装块2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通孔,连接杆23穿过安装块22的通孔,安装块22上还设有与通孔连通的螺纹槽,螺纹槽内设置有固定螺钉24,通过转动固定螺钉24可使得安装块22相对连接杆23固定连接,从而设置电子标签识别器21沿工作平台1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滑动块25上设有滑动槽,导轨26穿过滑动槽,导轨26的两端与固定块27连接,通过设置滑动块25在导轨26上的位置可设置电子标签识别器21沿工作平台10的长度方向的位置。请参考图2,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夹爪气缸42用于驱动夹爪41夹持或松开标签带100,第一伸缩气缸43用于驱动夹爪气缸42及夹爪41在工作平台10的宽度方向移动,第二伸缩气缸44用于驱动第一伸缩气缸43在工作平台10的长度方向移动。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牵引单元40及立式印刷机30均连接。当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识别标签带100上的电子标签时,控制器控制牵引单元40牵引标签带100向前移动固定的距离,并控制立式印刷机30在标签带100印刷特定的图案或文字。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且位于立式印刷机30朝向牵引单元40的一侧,标签带100位于托辊90上,托辊90用于将标签带100向上托起,从而使得标签带100与工作平台10形成一定的间隙,便于夹爪41的部分伸入到标签带100的下方,从而便于夹持标签带100。第一整平单元50、限位单元60、打湿组件70、第二整平单元80均位于工作平台10上且位于立式印刷机30远离牵引单元40的一侧。第一整平单元50及第二整平单元80沿工作平台10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与工作平台10之间具有间隙,用于整平标签带100,限位单元60排列于工作平台10沿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的两侧,用于从工作平台10的宽度两侧对标签带100进行限位,防止标签带100偏移。请参考图3,打湿组件7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标签带100两侧的夹持单元71及连接于两个夹持单元71之间的湿巾72,湿巾72的中部与标签带100接触,用于适度地润湿标签带100,使得标签带100更为平整,防止标签带100局部地翘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及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及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牵引单元(40)及立式印刷机(30)均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平台(10)、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立式印刷机(30)、牵引单元(40)、托辊(90)及控制器,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及立式印刷机(30)间隔地设置于工作平台(10)的上方,牵引单元(40)及托辊(90)位于工作平台(10)上立式印刷机(30)远离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的一侧,牵引单元(4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牵引件,每一牵引件包括夹爪(41)、与夹爪(41)连接的夹爪气缸(42)、与夹爪气缸(42)连接的第一伸缩气缸(43)及与第一伸缩气缸(43)连接的第二伸缩气缸(44),控制器与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牵引单元(40)及立式印刷机(30)均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印自对准印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标签识别单元(20)包括电子标签识别器(21)、固定于电子标签识别器(21)一侧的安装块(22)、穿过安装块(22)的连接杆(23)、与连接杆(23)的一端连接的滑动块(25)、穿过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雪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