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2294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31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养殖舱以及与若干个养殖舱配合的若干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连接一进水管,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接;养殖舱的底部中央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一具有两个出水通道的出水管;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以及集水槽;集水槽供循环泵吸入水体,循环泵为两个,其中一个循环泵的出口与增氧锥的进口连接,增氧锥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另一个循环泵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紧凑、适合船用环境、容积利用率高、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使得养殖舱内的水体环境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范围内。

Marine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hip-borne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which includes several aquaculture tanks and several recirculating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cooperated with several aquaculture tanks. The four end corners of the aquaculture tank are respectively provided with a water inlet,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n intake pipe, and the intake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intake pipe; the bottom of the aquaculture tank is provided with an outlet, and the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an outlet with two outlets. Water pipe; Circulating water treatment system includes biological filter, CO2 degasser, ultraviolet disinfector, aeration cone, circulating pump and collecting tank; The collecting tank is used for circulating pump to inhale water body, and there are two circulating pumps, one of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let of aeration cone, and the outlet of aeration cone is connected to the intake main pipe; the oth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let of the intake main pipe. The invention has compact structure, is suitable for marine environment, high volume utilization rate, and adopts circulating water treatment system to keep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aquaculture tank in a good r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养殖系统,特别涉及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发展深远海养殖,关键是安全可靠的设施装备,我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了用于深远海养殖工船的具备完善的循环水系统功能的循环水养殖舱,适用于经济鱼类的高密度养殖。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在挪威、丹麦等地已广泛应用。一般情况下,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有如下特征:养殖池、循环水处理系统分开布置;养殖池的深度直径比例约为1:3-1:5,养殖池呈扁平状;单个养殖池的容积较小,多个养殖池共用一个循环水处理系统。总的说来,因为陆地建设时可用的面积较充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单位面积的平均养殖容积较低,约为1.2m3/m2,总的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适合船用环境、容积利用率高的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养殖舱以及与若干个养殖舱配合的若干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连接一进水管,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接;养殖舱的底部中央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一具有两个出水通道的出水管;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以及集水槽;生物滤池设置在养殖舱的一侧,生物滤池由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组成,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之间通过水密板分隔,水密板接近池底处开有若干通流孔;第一生物滤池的上方设有若干微滤机,微滤机的旁边设有残饵粪便分离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设置在养殖舱与生物滤池相邻的另一侧;集水槽设置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的下方,集水槽供循环泵吸入水体,循环泵为两个,其中一个循环泵的出口与增氧锥的进口连接,增氧锥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另一个循环泵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养殖舱的的内表面喷涂保温层。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养殖舱的四周设有悬空的行走平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养殖舱由钢板焊接而成,养殖舱的深度、直径比例为1:1~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养殖舱中的水位略高于生物滤池的水位,微滤机的进水管位置与生物滤池的水位持平,残饵粪便分离器的溢流口的高度低于养殖舱水位,高于微滤机的进水管高度,生物滤池的水位高于CO2除气器,CO2除气器的安装位置高于循环泵所在的集水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进水管的上端封闭,进水管的外壁上设有排列成竖排的孔。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水管的上端封闭,出水管的上端外壁上设有若干均布的圆形小孔,出水管的下端外壁上设有一个环形的出水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微滤机的筛网孔径为30-90μm。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循环泵为轴流泵。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生物滤池中填充有滤料,充填率约为40%-60%,生物滤池的底部均布有曝气管,曝气管与风机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可用于深远海养殖工船,开展经济鱼类的高密度养殖,最大养殖密度可达80kg/m3以上,比内陆水域养殖、近岸海洋网箱养殖和深远海超大型网箱养殖的密度5-20kg/m3有大幅提高,从而提高单船养殖产量,摊薄整船运营成本,改善经济效益。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安装在养殖工船上,开赴深远海海域开展养殖活动,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深远海海域进行开发利用,大幅拓展养殖空间,改变内陆水域、近岸海域过度养殖、严重污染环境的现状。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可安装在养殖工船上,开赴深远海海域开展养殖活动,远离被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排污严重污染的内陆水域、近岸海域,利用深远海的超洁净水源,生产优质、安全的水产品。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与船外的水环境几乎完全隔离,能够自动调控养殖水体的CO2、氧气、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含量等水质参数,并控制PH值、水温和有害菌群的过度繁殖,防止寄生虫危害鱼类,从而实现全程养殖环境稳定可控,降低养殖风险,形成质量优势。根据养殖工船的船用环境和空间尺度特点,创造性的改变了传统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的布置模式,使循环水处理设备紧贴养殖舱布置,缩短了水体循环路径,降低了水头损失。循环水处理系统紧贴养殖舱布置,非常紧凑,养殖容积/占地面积的比值比陆基布置方式大幅提高。循环水处理系统和养殖舱的紧凑型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船上容积的利用率,保证了经济效益。养殖舱的四周设计出悬空的行走平台,既方便了人员通行、日常维护巡检,又不占用养殖容积。单个养殖舱容积很大,达数千立方,每个养殖舱设有独用的循环水处理系统,有利于针对于每个养殖舱设置不同的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参数。不同的养殖舱之间不共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完全隔离,有利于病害防控。生物滤池布置在养殖舱的一侧,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及管路布置在该养殖舱与生物滤池相邻的另一侧。生物滤池划分为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第一生物滤池主要用于去除BOD,兼顾去除TAN;第二生物滤池主要用于去除TAN。有了功能划分后,可以使第一生物滤池中主要寄生异养细菌,第二生物滤池中主要寄生硝化细菌,提高处理效率。微滤机紧靠养殖舱布置,管路距离短,降低养殖舱出水中固体颗粒物的破碎率,从而提高微滤机去除固体颗粒物的效率。微滤机布置在第一生物滤池的上方,滤后的清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直接进入第一生物滤池,不必经过管道。循环水处理系统中仅设有2台循环泵(轴流泵),为整个系统的循环提供能量,除这两台循环泵之外的水体流动均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节约了能耗。新水经物理过滤后,补充到循环水处理系统的CO2除气器之前,依次流经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和增氧锥,在正常水循环的同时完成了新水处理,不必单独设置新水处理系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布置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原理图;10、养殖舱11、行走平台12、进水管13、出水管20、第一生物滤池30、第二生物滤池40、CO2除气器50、紫外线消毒器60、增氧锥70、循环泵80、微滤机90、曝气管100、风机110、残饵粪便分离器120、水密板130、进水总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若干个养殖舱10以及与若干个养殖舱配合的若干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10和循环水处理系统的个数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此处不加赘述,一个养殖舱配一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10的水平截面设计成八角形(正方形的四个角被倒角后,形成八角形),正方形的倒角边长占总边长的约20%;养殖舱由钢板焊接而成,焊接方式使得养殖舱的内表面无构件,可避免鱼类运动时意外撞击突出物导致受伤;养殖舱的深度、直径比例为1:1~1:3,不对船体主尺度产生不良影响,保障了船舶的航行性能;如果沿用陆基1:3~1:5的深度直径比,如果只布置一层养殖舱,会导致船体扁平化,航行阻力增大,且船体总纵强度难以保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养殖舱以及与若干个养殖舱配合的若干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连接一进水管,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接;养殖舱的底部中央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一具有两个出水通道的出水管;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以及集水槽;生物滤池设置在养殖舱的一侧,生物滤池由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组成,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之间通过水密板分隔,水密板接近池底处开有若干通流孔;第一生物滤池的上方设有若干微滤机,微滤机的旁边设有残饵粪便分离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设置在养殖舱与生物滤池相邻的另一侧;集水槽设置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的下方,集水槽供循环泵吸入水体,循环泵为两个,其中一个循环泵的出口与增氧锥的进口连接,增氧锥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另一个循环泵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

【技术特征摘要】
1.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养殖舱以及与若干个养殖舱配合的若干个循环水处理系统,养殖舱的四个端角处分别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连接一进水管,进水管与进水总管连接;养殖舱的底部中央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连接一具有两个出水通道的出水管;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生物滤池、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以及集水槽;生物滤池设置在养殖舱的一侧,生物滤池由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组成,第一生物滤池和第二生物滤池之间通过水密板分隔,水密板接近池底处开有若干通流孔;第一生物滤池的上方设有若干微滤机,微滤机的旁边设有残饵粪便分离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设置在养殖舱与生物滤池相邻的另一侧;集水槽设置在CO2除气器、紫外线消毒器、增氧锥、循环泵的下方,集水槽供循环泵吸入水体,循环泵为两个,其中一个循环泵的出口与增氧锥的进口连接,增氧锥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另一个循环泵的出口接至进水总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养殖舱的的内表面喷涂保温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载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养殖舱的四周设有悬空的行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黎明王志谢宁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耕海渔业有限公司上海和创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