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2186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9 0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包括回水管底座、回水钢管,回水管底座包括回水管底座主体及连接在回水管底座主体相邻两侧的回水钢管对接口和水泵座对接口,水泵座对接口由回水管座底面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由回水管底座主体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与水泵座对接口相互垂直,回水钢管对接口的外侧端面为回水钢管压入面,回水管座顶面及回水管座底面分别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底座主体远离回水钢管压入面一端端面为与回水钢管压入面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座端面分别与回水管底座主体的回水管座顶面及回水管座底面垂直,回水钢管一端与回水钢管对接口相互对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避免回水管与缸盖产生干涉风险。

A Composite Engine Backwater Pipe Structure

The combined engine backwater pipe structure comprises a backwater pipe base and a backwater pipe. The backwater pipe base includes a backwater pipe base body and a backwater pipe pair interface connecting two adjacent sides of the backwater pipe base body and a pump base pair interface. The pump base pair interface is formed by vertical downward extension of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ackwater pipe base, and the backwater pipe pair interface is extended outward from the main side of the backwater pipe base body. As a result, the interface between backwater pipe and pump base is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The outer end face of backwater pipe interface is the pressure surface of backwater pipe. The top face of backwater pipe seat and the bottom face of backwater pipe seat are parallel planes respectively. The main body of backwater pipe base is far from the pressure surface of backwater pipe, and the end face of backwater pipe seat is parallel to the pressure surface of backwater pipe, and the end face of backwater pipe seat is parallel to the pressure surface of backwater pipe respectively. The top surface of the backwater pipe seat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backwater pipe seat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seat are vertical, and one end of the backwater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utt joint of the backwater pipe. The invention can avoid interference risk between the return pipe and the cylinder he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的回水管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如图1、2所示,目前汽车发动机回水管是通过将无缝钢管进行折弯成型,再压装到水泵座上形成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回水管在铅垂方向上高度受到折弯角度、折弯位置的影响,由于角度公差不易控制,折弯点需要配备专用的折弯夹持工装辅助,零件制造难度较大,同时在铅垂方向上的高度不便于控制,存在与气缸盖干涉的风险。具体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如图1,折弯角度φ难于控制在一固不变定值,导致回水管高度H高度存在较大偏差,存在与缸盖干涉风险;2、如图1、2所示,折弯点在生产中选取具有一定随机性,折弯点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回水管高度H,存在与缸盖干涉风险;3、如图1,在压装过程中,压装位设定于水平段L上,受墩包Ⅱ2、墩包Ⅲ3影响,压装过程中使得压入段H1不是在压入方向上受力,压装时不能保证垂直压入,易产生压装不到位的现象,影响到回水管高度H,存在与缸盖干涉风险;4、在压装过程中,压装位置与压入段H1不在同一直线上,压装过程中易导致倾斜压入,使得回水管无法压装到墩包Ⅰ1限位处,导致回水管高度H增加,存在与缸盖干涉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高度能够稳定控制的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避免回水管与缸盖产生干涉风险。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包括回水管底座、回水钢管,回水管底座包括回水管底座主体及连接在回水管底座主体相邻两侧的回水钢管对接口和水泵座对接口,水泵座对接口由回水管座底面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由回水管底座主体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与水泵座对接口相互垂直,回水钢管对接口的外侧端面为回水钢管压入面,回水管底座的回水管座顶面及回水管座底面分别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底座主体远离回水钢管压入面一端端面为回水管座端面,回水管座端面是与回水钢管压入面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座端面分别与回水管底座主体的回水管座顶面及回水管座底面垂直,回水钢管一端与回水钢管对接口相互对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回水管底座在竖直方向的高度M小于水泵座上表面到曲轴箱上端面的距离。本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由回水管底座、回水钢管构成的组合式结构回水管,回水管底座的回水管座顶面与回水管座底面的相互平行的平面,水泵座对接口由回水管座底面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压装过程中受力面与压入面处在同一方向上,保证压装过程的一致性、可靠性。以回水管底座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回水管总成的高度,能够保证高度的一致性避免与缸盖干涉的风险、以回水钢管对接口和水泵座对接口两个管路的夹角作为回水管总成的折弯角度,角度固定统一;同时回水管底座可以采用铸造方式生产、提供生产效率、降低产品制造难度、保证产品质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发动机回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发动机回水管安装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的剖视图;附图标号说明:1-墩包Ⅰ,2-墩包Ⅱ,3-墩包Ⅲ,4-折弯点,5-水泵座,6-回水管,7-缸盖,8-组合式回水管,9-回水管底座,10-回水管座顶面,11-回水钢管压入面,12-回水钢管,13-回水管座底面,14-水泵座对接口,15-回水管座端面,16-回水管底座主体,17-回水钢管对接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简称“组合式回水管”),包括回水管底座9、回水钢管12。回水管底座9包括回水管底座主体16及连接在回水管底座主体16相邻两侧的回水钢管对接口17和水泵座对接口14,水泵座对接口14由回水管座底面13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由回水管底座主体16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与水泵座对接口14相互垂直,即回水钢管对接口17的中轴线与水泵座对接口14的中轴线相互垂直。回水钢管对接口17的外侧端面为回水钢管压入面11,回水钢管对接口17中设有内螺纹。回水管底座9的回水管座顶面10及回水管座底面13分别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底座主体16远离回水钢管压入面11一端端面为回水管座端面15,回水管座端面15是与回水钢管压入面11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底座9的回水管座端面15分别与回水管底座9的回水管座顶面10及回水管座底面13垂直。回水钢管12是一条直管,回水钢管12一端设有外螺纹,回水钢管12的外螺纹与回水钢管对接口17的内螺纹相互对接。回水管底座9在竖直方向的高度M小于水泵座上表面到曲轴箱上端面的距离。回水管底座9和回水钢管12组合后形成组合式回水管8,组合式回水管8压装于水泵座(图中未示出)上形成回水通道。组合式回水管8上的回水钢管对接口17与水泵座对接口14的夹角λ由回水管底座9直接控制,回水管底座9回水管座顶面10设计为与回水管底座9回水管座底面13平行的平面,将组合式回水管8压装在水泵座上时保证回水管底座9压入方向(竖直方向)与受力方向(也是竖直方向)一致,回水管底座9底部为平面,水泵座对接口14装入水泵座中时,水泵座对接口14周缘平面与水泵座上端口平面相互贴合,通过平面贴合的方式限制回水管底座9与水泵座压人深度,保证组合式回水管8压装后回水管底座9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M即为回水管总成的竖直高度。安装后避免组合式回水管8与缸盖干涉。以上实施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列举的形式,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水管底座(9)、回水钢管(12), 回水管底座(9)包括回水管底座主体(16)及连接在回水管底座主体(16)相邻两侧的回水钢管对接口(17)和水泵座对接口(14),水泵座对接口(14)由回水管座底面(13)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由回水管底座主体(16)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与水泵座对接口(14)相互垂直,回水钢管对接口(17)的外侧端面为回水钢管压入面(11),回水管底座(9)的回水管座顶面(10)及回水管座底面(13)分别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底座主体(16)远离回水钢管压入面(11)一端端面为回水管座端面(15),回水管座端面(15)是与回水钢管压入面(11)相互平行的平面,回水管座端面(15)分别与回水管底座主体(16)的回水管座顶面(10)及回水管座底面(13)垂直,回水钢管(12)一端与回水钢管对接口(17)相互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发动机回水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回水管底座(9)、回水钢管(12),回水管底座(9)包括回水管底座主体(16)及连接在回水管底座主体(16)相邻两侧的回水钢管对接口(17)和水泵座对接口(14),水泵座对接口(14)由回水管座底面(13)垂直向下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由回水管底座主体(16)一侧向外延伸形成,回水钢管对接口(17)与水泵座对接口(14)相互垂直,回水钢管对接口(17)的外侧端面为回水钢管压入面(11),回水管底座(9)的回水管座顶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成阎秀丽雷正雨廖乃坚曾科勋
申请(专利权)人: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