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20776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结构,具有定位点;固定结构,用以固定测距仪;第一调节结构,设置在定位结构与固定结构之间,用以调节固定结构的角度。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巷道的移近量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Position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osition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positioning structure with a positioning point, a fixed structure for fixing a range finder, and a first adjusting structure whic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ositioning structure and the fixed structure for adjusting the angle of the fixed structure.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inaccurate measurement of roadway proximity in the prior 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矿压观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顶底板移近量是矿压观测中的“三量”之一,两帮移近量能直观的反映两帮的压力显现情况,对研究矿压观测和结论总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移近量观测的方法需要截取巷道某一个断面,取上下左右四个观测点,上下观测点用于观测顶底板移近量,左右观测点用于观测两帮移近量。通常巷道的顶板、两帮具有锚杆支护,且顶、帮的锚杆支护排距往往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顶板、两帮的锚杆会出现在同一个断面上。我们可以选取两帮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锚杆的顶部作为定位基点,用激光测距仪尾部顶在一根锚杆头(定位基点)上,激光点打在对面的锚杆头(定位基点)上。测得的结果即为两帮之间的距离,间隔一定周期再次测量,结果与前一次之差就是两帮移近量。当观测顶底板移近量时,需要选取顶板锚杆头部作为定位基点,在顶板定位基点正下方的巷道底板上施工一水泥钉作为底板定位基点,用激光测距仪尾部顶在水泥钉上(定位基点)上,激光点打在刚选取的顶板锚杆头(定位基点)上。测得的结果即为顶底之间的距离,间隔一定周期再次测量,结果与前一次之差就是顶底板移近量。上述测量方式适用范围广、测量方便。但是,在上述方法中,由于激光测距仪的尾部是平面,因此每次测量时激光测距仪与定位基点(如水泥钉)之间的相对位置可能会有差别,这就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同,测量数据不准确,而不准确的测量数据对矿压观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巷道的移近量测量不准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结构,具有定位点;固定结构,用以固定测距仪;第一调节结构,设置在定位结构与固定结构之间,用以调节固定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杆,定位杆的底端形成定位点。进一步地,定位结构还包括定位支撑杆,定位支撑杆与定位杆的侧壁连接以支撑定位杆。进一步地,定位支撑杆与定位杆通过第二调节结构连接,以使定位支撑杆与定位杆之间的角度可调。进一步地,第一调节结构和/或第二调节结构为球形调节轴。进一步地,固定结构包括与第一调节结构连接的固定座以及设置在固定座上的卡紧结构,测距仪通过卡紧结构固定在固定座上。进一步地,卡紧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座上的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测距仪卡设在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之间。进一步地,第一卡块以及第二卡块可移动地设置在固定座上,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在连接结构不受外力时,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进一步地,第一卡块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第二卡块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连接结构为螺杆,螺杆穿设在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内。进一步地,第一卡块包括第一卡块本体以及设置在第一卡块本体上的第一凸耳,第一螺纹孔设置在第一凸耳上,第二卡块包括第二卡块本体以及设置在第二卡块本体上的第二凸耳,第二螺纹孔设置在第二凸耳上。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测距仪固定在定位装置上,定位装置具有定位点,在每次测量之前需要将定位点对准巷道上的定位基点,然后再进行测量,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在每次测量时,测距仪与定位基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从而保证测量数据准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近量测量不准确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定位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的定位装置的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的定位装置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1的定位装置的B-B向的剖视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1的定位装置的C-C向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图6示出了图1的定位装置所处的巷道的截面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巷道;10、定位结构;11、定位杆;111、定位点;12、定位支撑杆;20、固定结构;21、固定座;211、滑槽;22、卡紧结构;221、第一卡块;222、第二卡块;223、第一卡块本体;224、第二卡块本体;225、第一凸耳;226、第二凸耳;30、第一调节结构;40、第二调节结构;50、连接结构;60、顶板锚杆;61、顶板定位基点;70、水泥钉;71、底板定位基点;80、第一帮部锚杆;81、第一帮部定位基点;90、第二帮部锚杆;91、第二帮部定位基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结构10、固定结构20以及第一调节结构30。其中,定位结构10具有定位点111。固定结构20用以固定测距仪。第一调节结构30设置在定位结构10与固定结构20之间,用以调节固定结构20的角度。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测距仪固定在定位装置上,定位装置具有定位点111,在每次测量之前需要将定位点111对准巷道1上的定位基点,然后再进行测量,上述结构能够保证在每次测量时,测距仪与定位基点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同,从而保证测量数据准确,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巷道的移近量测量不准确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巷道1需要测量顶底板移近量以及两帮移近量以反映顶底板以及两帮的压力显现情况。如图6所示,巷道1的顶板上穿设有顶板锚杆60,顶板锚杆60伸入于巷道1的端部具有顶板定位基点61,巷道1的底板上对应于顶板锚杆60的位置上设置有水泥钉70,水泥钉70伸入于巷道1的端部具有底板定位基点71。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个顶板定位基点61与底板定位基点71之间的距离b,每次观测的距离b之差即为顶底板移近量。同理,巷道1的左右两帮分别设置有第一帮部锚杆80和与第一帮部锚杆80对应的第二帮部锚杆90,第一帮部锚杆80伸入于巷道1的端部具有第一帮部定位基点81,第二帮部锚杆90伸入于巷道1的端部具有第二帮部定位基点91,顶板定位基点61、底板定位基点71、第一帮部定位基点81以及第二帮部定位基点91位于巷道1的某一截取平面内。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个第一帮部定位基点81与第二帮部定位基点91之间的距离a,每次观测的距离a之差即为两帮移近量。顶底板移近量的得出步骤如下:步骤S01:先将定位装置的定位结构10的定位点111对准底板定位基点71,使得定位初始值相同;步骤S02:通过调节第一调节结构30使固定测距仪的激光射线对准顶板定位基点61;步骤S03:按下测距仪的测量按钮,所得出的数值即为距离b;步骤S04:间隔一定时间后,重复步骤S01:至步骤S03,取两次测量所得出的距离b之差即可得出这段时间内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的得出步骤如下:步骤S11:先将定位装置的定位结构10的定位点111对准第一帮部定位基点81,使得定位初始值相同;步骤S12:通过调节第一调节结构30使固定测距仪的激光射线对准第二帮部定位基点91;步骤S13:按下测距仪的测量按钮,所得出的数值即为距离a;步骤S14:间隔一定时间后,重复步骤S11至步骤S13,取两次测量所得出的距离a之差即可得出这段时间内两帮移近量。上述结构保证不同的测量人员在每次测量中能快速准确的找到定位基点,保证了每次测量时的定位基点、定位初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结构(10),具有定位点(111);固定结构(20),用以固定测距仪;第一调节结构(30),设置在所述定位结构(10)与所述固定结构(20)之间,用以调节所述固定结构(20)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结构(10),具有定位点(111);固定结构(20),用以固定测距仪;第一调节结构(30),设置在所述定位结构(10)与所述固定结构(20)之间,用以调节所述固定结构(20)的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10)包括定位杆(11),所述定位杆(11)的底端形成所述定位点(1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10)还包括定位支撑杆(12),所述定位支撑杆(12)与所述定位杆(11)的侧壁连接以支撑所述定位杆(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杆(12)与所述定位杆(11)通过第二调节结构(40)连接,以使所述定位支撑杆(12)与所述定位杆(11)之间的角度可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结构(30)和/或所述第二调节结构(40)为球形调节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20)包括与所述第一调节结构(30)连接的固定座(21)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21)上的卡紧结构(22),所述测距仪通过所述卡紧结构(22)固定在所述固定座(21)上。7.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民帅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