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0700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5 0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10),该防撞结构具有保险杠横向承载件(20),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22)分别通过碰撞吸能盒(30)与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连接,其中,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分别沿车辆横向方向(y)超出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其中,向对应的车轮罩(2)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元件(25)分别布置在端部区域(24)上,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第一支撑元件撞击在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上分别布置第二支撑元件(26),该第二支撑元件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撞击在碰撞吸能盒(30)与纵向承载件(40)之间的对应连接区域(32)上。

Anti-collis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nti-collision structure (10) for a vehicle, which has a bumper lateral bearing member (20), and the end section (22) of the bumper lateral bearing member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longitudinal bearing member (40) through the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box (30), in which the end area (24) of the end section (22) exceeds the corresponding longitudinal bearing member (40) along the lateral direction (y) of the vehicle, where the longitudinal corresponding part (40) corresponds. The first supporting element (25) with prominent direction of wheel cover (2) is arranged on the end region (24)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accident with small overlap rate of the accident opposite party, the first supporting element impacts on the corresponding longitudinal bearing element (40).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a second support element (26) is arranged on the end region (24) of the end section (22), which impacts on the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area (32) between the impact energy absorbing box (30)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ring member (40) in the case of an accident where the accident overlap rate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类型的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多种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这些防撞结构用于吸收在事故中产生的力。在事故对方达到100%至30%的重叠率的事故情况中,产生的力例如可以通过受冲击的车辆的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碰撞吸能盒和纵向承载件或车门槛结构由于这些结构的变形而被吸收。还已知的是,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区域在车辆横向方向上超出对应的纵向承载件。在该端部区域上,可以分别布置向对应的车轮罩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元件。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例如在重叠率为25%时,第一支撑元件撞击在对应的纵向承载件上。通过在支承元件与纵向承载件之间的形锁合可以将事故能量传递到纵向承载件上,并由此至少部分地耗散事故能量。从文献DE102014216478A1中已知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该防撞结构包括纵向承载件装置、保险杆横向承载件和支撑元件。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紧固在纵向承载件装置的端部上,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在横向方向上超出纵向承载件装置。支撑元件紧固在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上并沿车辆纵向方向向后方延伸规定的长度。支撑元件优选基本上平行于纵向承载件装置延伸。支撑元件相对于纵向承载件装置以规定的间距布置或设计。支撑元件还如此地形成及布置,即,在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由于事故对方以较小的重叠率碰撞而变形的情况下,该支撑元件将端部段支撑在纵向承载件装置上。通过端部段的支撑作用,防止了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在纵向承载件装置的方向上的进一步变形。从文献DE102013019522A1中已知一种车辆车身,该车辆车身包括横向承载件和至少一个纵向承载件。在至少一个纵向承载件上设有用于吸收碰撞能的部件,在事故对方以较小的重叠率碰撞的情况下这些部件选择性地保证负荷路径被导入至少一个纵向承载件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车辆提供一种防撞结构,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防撞结构具有更佳的碰撞性能。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为车辆提供的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防撞结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的实施形式和改进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说明。为了针对车辆提供一种在事故对方以较小的重叠率发生事故时具有更佳的碰撞性能的防撞结构,在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的端部区域上布置相应的第二支撑元件,该第二支撑元件在具有较小的事故对方重叠率的事故情况下撞击在碰撞吸能盒与纵向承载件之间的对应连接区域上。防撞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被理解为如下组件,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保险杠横向承载件、两个碰撞吸能盒和两个纵向承载件。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具有布置在两个纵向承载件之间的中间部段。保险杠横向承载件还包括两个端部段,这两个端部段分别通过布置在这个部段中的碰撞吸能盒与对应的纵向承载件连接。端部段还具有端部区域,支撑元件布置在该端部区域上。保险杠横向承载件可以布置在车辆前部和/或车辆尾部上。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所涉及的端部段可以由于起作用的力和/或能量而变形。两个对应的支撑元件有利地随着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向对应的纵向承载件的方向运动,并撞击在纵向承载件上的两个不同的撞击区域上。两个支撑元件可以有利地与纵向承载件啮合,并在此将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支撑在纵向承载件上。在两个撞击区域上起作用的力可以有利地通过支撑元件导入相应的纵向承载件中。此外,通过支撑元件的支撑作用可以妨碍或完全阻止端部段向着车辆内部空间的方向的进一步运动。由此可以实现车辆在事故对方处的滑移,并可以有利地减小事故对方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重叠率。还可以通过车辆的滑移至少妨碍起作用的力和/或能量向对应的车轮罩中的传导并保持了车轮罩的结构完整性。还可以减小或完全阻止这个区域中的其它元件、例如保险杠的裙板单元的变形。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二支撑元件可以设计得比第一支撑元件短。第二支撑元件还可以布置在碰撞吸能盒的连接装置与第一支撑元件之间。位于内部的较短的第二支撑元件有利地形成端部段的内部支撑部,而位于外部的较长的第一支撑元件形成端部段的外部支撑部。支撑元件可以通过外形尺寸规定端部段相对于纵向承载件的间距。还可以通过支撑元件的外形尺寸规定车轮罩与端部段的重叠率,由此阻止或至少妨碍事故对方侵入车轮罩中。还可以通过端部段的外形尺寸规定两个支撑元件在纵向承载件上的撞击位置。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二支撑元件可以与碰撞吸能盒的撞击板卡合并沿车辆纵向方向使纵向承载件变形。有利地可以将起作用的力和/或能量导入纵向承载件中,从而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将纵向承载件一同合并到负荷路径中。在此,纵向承载件可以沿纵向方向被压缩并向车辆中部变形。由此纵向承载件可以有利地阻隔朝向动力设备或背离碰撞的一侧,并以这种方式建立可能导致车辆的部分滑移的强横向力。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支撑元件可以撞击在纵向承载件的侧面并使该纵向承载件沿车辆横向方向变形。通过沿车辆横向方向导入力和/或能量,以有利的方式可以一同使用具有大质量的车辆设备总成或其它适合的构件用于能量耗散和/或力耗散。还可以沿车辆横向方向远离车辆内部空间引导起作用的力和/或能量。由此还可以有利地减小A柱上的负荷,并因此改善车辆的结构完整性。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两个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与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区域一体形成。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区域或端部段还可以与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中间部段一体形成。因此端部段例如可以在中间部段上形成。另选地,保险杠横向承载件还可以设计为多件式的,其中,端部段可以与中间部段例如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和端部段以及中间部段还可以分别设计为挤压型材。有利地,挤压型材是稳定的并可以简单及成本有利地制造。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另一有利的设计方案中,两个支撑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设计为楔形的。带有朝向纵向承载件的并且呈尖角形收拢的端部区域的楔形形状有利地实现了在纵向承载件上的简单的钩住。附图说明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面的说明中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实施相同的或类似的功能的部件或元件。在此:图1示出处于初始位置中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车辆的碰撞机构的实施例的下部部分的示意图,图2示出在事故对方发生撞击时图1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下部部分的示意图,图3示出图1和图2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防撞结构的上部部分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从图1至图3中看到的,在示出的示例中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10具有保险杠横向承载件20,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22分别通过碰撞吸能盒30与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连接。该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分别在车辆横向方向y上超出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在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上分别布置有向对应的车轮罩2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元件25,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第一支承元件撞击在纵向承载件40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相应的第二支撑元件26也布置在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上,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第二支撑元件撞击在碰撞吸能盒30与涉及的纵向承载件40之间的对应连接区域32上。如从图1至图3中进一步看到的,仅仅示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10),该防撞结构具有保险杠横向承载件(20),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22)分别通过碰撞吸能盒(30)与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连接,其中,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分别沿车辆横向方向(y)超出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其中,向对应的车轮罩(2)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元件(25)分别布置在端部区域(24)上,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第一支撑元件撞击在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上,其特征在于,在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上分别布置第二支撑元件(26),该第二支撑元件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撞击在碰撞吸能盒(30)与纵向承载件(40)之间的对应连接区域(32)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12 DE 102016012183.11.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撞结构(10),该防撞结构具有保险杠横向承载件(20),该保险杠横向承载件的端部段(22)分别通过碰撞吸能盒(30)与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连接,其中,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分别沿车辆横向方向(y)超出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其中,向对应的车轮罩(2)的方向突出的第一支撑元件(25)分别布置在端部区域(24)上,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该第一支撑元件撞击在对应的纵向承载件(40)上,其特征在于,在端部段(22)的端部区域(24)上分别布置第二支撑元件(26),该第二支撑元件在事故对方重叠率较小的事故情况中撞击在碰撞吸能盒(30)与纵向承载件(40)之间的对应连接区域(3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元件(26)设计得比第一支撑元件(25)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元件(26)布置在碰撞吸能盒(30)的连接装置(27)与第一支撑元件(25)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齐雷尔T·哈恩M·克拉克A·考夫曼M·康普特M·桑德福特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