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枝芳专利>正文

背带的减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52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带的减压结构,包括套合部与气垫部,该套合部左右两端设有相对应的贴合区,且该两端的贴合区可向中央弯折而相互贴合,并与套合部中端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供气垫部与背包的背带容置,借助套合部的贴合区可贴合的设计,可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套设在背包背带上,并可利用气垫部的充气结构对气囊结构充气,使气囊结构常常保持适度的弹性,令使用者在使用背包时,护肩部不会因弹性疲乏而失去缓冲的功用,并通过气囊达到分散压力,减轻酸痛等功效。(*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一、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尤其涉及一种可套设在背带上,以气垫做为减压缓冲而降低肩部酸痛现象的背带的减压结构。二
技术介绍
背包是用于容置各种物品,并以一条或数条背带供使用者背负以方便携带的一种生活用品。然而,现有的背包在使用时,使用者的肩部需承受其所有的重量,因此在背负的物品较重,或背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容易有肩部酸痛或其它不舒适的情况生成,故,此种对肩部不具有保护设计的背包背带仍有待改进。有鉴于此,该行业的从业者,在背包的背带增设纤维布或海棉等柔软物质以形成护肩部,以期能够通过该护肩部来减少使用者肩部所承受的压力,从而减轻因压力所造成的不舒适感。但是,这种现有的护肩部是以纤维布或海棉制成,该护肩部虽稍微具有减轻和分散肩部压力的功效,可是因其弹性系数过小,故,若使用时间较长,或背包内的物品较重时,该护肩部不但无法起到有效保护肩部的作用,更容易因弹性疲乏而变形僵化,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所以,现有的护肩部在出厂后便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而逐渐失去弹性,就整体而言,其实用性较差,确实有加以改进的必要。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背带的减压结构,其包括套合部与气垫部,通过套合部贴合区可贴合的设计,而可将其套设在背包背带上,并可利用气垫部的充气结构对气囊结构进行充气,使气囊结构永远保持适度的弹性,令使用者在使用背包时,该护肩部不会因弹性疲乏而失去缓冲的功用,利用该气囊而达到分散压力减轻酸痛等功效,克服了现有背包背带护肩部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多而逐渐弹性疲乏失效等缺点,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合部与一气垫部;该套合部左右两端设有贴合区,两端贴合区与套合部中端构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供气垫部与背带容置,套合部两端的贴合区向中央弯折并相互贴合,使气垫部与背带套固于容置空间内;该气垫部前端为一气囊结构,后端为一对该气囊结构灌入气体的充气结构,通过该充气结构对气囊结构进行充气以维持气囊的弹性系数。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气垫部设置在套合部内而固结一起。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套合部两端的贴合区可重覆贴合、分离。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气垫部的气囊结构表面设有至少一个补强肋。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气垫部的充气结构露出套合部之外。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套合部设有至少一个气孔。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背带上形成套合部,该套合部容设有一气垫部,该气垫部前端为一气囊结构,后端为一对气囊结构灌入气体的充气结构,通过该充气结构对气囊结构充气以维持气囊的弹性系数。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套合部两端的贴合区可重覆贴合、分离。前述的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中气垫部的气囊结构表面设有至少一个补强肋。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其可改善现有背包背带护肩部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多而逐渐弹性疲乏失效等缺点。其包括套合部与气垫部,套合部左右两端设有相对应的贴合区,且该两端的贴合区可向中央弯折而相互贴合,并与套合部中端形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供气垫部与背包的背带容置,通过套合部贴合区可贴合的设计,而可将其套设在背包背带上,并可利用气垫部的充气结构对气囊结构进行充气,使气囊结构永远保持适度的弹性,令使用者在使用背包时,该护肩部不会因弹性疲乏而失去缓冲的功用,利用该气囊而达到分散压力减轻酸痛等功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值得推广应用,使用效果理想。四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组合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使用状态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使用状态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另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又一实施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立体结构外观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组合结构立体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使用状态侧视图。图12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使用于安全带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中主要部件标号说明1套合部、11贴合区、12容置空间、13气孔、2气垫部、21气囊结构、22充气结构、23导气管、24补强肋、3背带。五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这种背带的减压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套合部1与一气垫部2;其中该套合部1为一长形带状物,其左右两端可向中央弯折,左端上侧与右端下侧设有相对应的贴合区11,且左右两端的贴合区11可相互贴合,该两端的贴合区11与套合部1中端之间围合成一容置空间12,该容置空间12可供气垫部2与背带3容置;该气垫部2前端为一气囊结构21,另一端为一充气结构22,该气囊结构21表面形成有数条补强肋24,借助该补强肋以增强气囊结构21的强度,防止气囊结构21在长久使用或所受压力过大而破损,该气囊结构21与充气结构22通过一导气管23而相互连通,当按压该充气结构22时,可令空气由导气管23流入气囊结构21,使气囊结构21充气澎涨形成气垫(此乃一般现有的充气结构22,并不属于本技术所要申请的专利技术范畴,在此不多加赘述),利用气囊结构21内的气体生成弹性缓冲,以达到分散肩部所受背带3的压力,进而减少使用背包时的不舒适感,且气垫部2可随时利用充气结构22对气囊结构21进行充气,使气囊结构21不会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而逐渐失去弹性,令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可持续发挥分散压力的功效,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参阅图3至图4所示,本技术在使用时,须先使套合部1、气垫部2与背包的背带3结合,其是将气垫部2与背包的背带3置于套合部1的容置空间12内,令气垫部2在背带3之下,而后将套合部1左右两端的贴合区11相互贴合,使气垫与背带3被套合固定于套合部1的容置空间12内,这样,便完成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的组装。组装完成后可按压气垫部2的充气结构22,令气囊结构21充气澎涨(如图4所示),当气垫部2的气囊结构21充气澎涨后便可发挥气垫缓冲减压,分散压力的功效,使用者在通过背带3背负背包时更为舒适,并可避免肩部酸痛的情况发生。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因套合部1两端的贴合区11可重覆贴合或分离,故,可套设于不同种类的背包背带3上,其不仅可配合单一背带3的背包使用(如图5所示),也可配合具有数条背带3的背包使用(如图7所示),令使用者不论使用何种背包,都可通过套设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而达到保护肩部的功效。参阅图8所示,其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者,在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在使用上更为简便,也可将该套合部1与气垫部2直接成型而固定于背包的背带3上,令使用者在使用背包时无需再将套合部套设于背包上,便可利用气垫部2的充气结构22调整气囊结构21,达到分散减轻肩部压力的功效。参阅图9至图11所示,其为本技术背带的减压结构的第三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者,在此不再赘述,如下仅就不同结构进行说明,为使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带的减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合部与一气垫部;该套合部左右两端设有贴合区,两端贴合区与套合部中端构成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供气垫部与背带容置,套合部两端的贴合区向中央弯折并相互贴合,使气垫部与背带套固于容置空间内;该气垫部前端为一气囊结构,后端为一对该气囊结构灌入气体的充气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枝芳
申请(专利权)人:罗枝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