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拉与剥离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5040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22 0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拉与剥离组件,包括提拉钳和剥离杆,所述剥离杆包括杆主体、分别位于杆主体两端的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所述扁弧形端部朝向一侧弯曲、且呈扁弧形,所述圆弧形端部朝向另一侧弯曲、且呈圆弧形,所述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杆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所述扁弧形端部的两侧边缘在靠近杆主体处向内凹陷形成沟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提拉钳与剥离杆的相互配合,能够解决贯穿钛缆时极易伤及颈髓,造成神经损害,甚至有出现呼吸骤停的危险的技术问题。而且,所述提拉与剥离组件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强,适于推广。

Lifting and peeling component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fting and stripping component, which comprises a lifting clamp and a stripping rod. The stripping rod comprises a rod main body, a flat arc end at both ends of the rod main body and a circular arc end respectively. The flat arc end bends to one side and is a flat arc. The circular arc end bends to the other side and is a circular arc. The flat arc end and the circular arc end are curved. In the opposite bending directi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rod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parallel grooves, and the two sides of the end of the flat arc are depressed inward near the rod body to form a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can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easily injuring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ausing nerve damage and even the danger of sudden respiratory arrest when penetrating the titanium cable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lifting forceps and the stripping rod. Moreover, the lifting and peeling componen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easy operation, low production cost and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popular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拉与剥离组件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指一种提拉与剥离组件。
技术介绍
颈椎寰椎不稳或移位,行颈椎后路手术时需用钛缆穿过寰椎后弓。但是,寰椎后弓下贯穿钛缆可能触撞硬脊膜,尤其是寰椎向前移位情况下,后弓腹侧的硬膜外腔隙很小,贯穿钛缆时极易伤及颈髓,造成神经损害,甚至有出现呼吸骤停的危险。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寰椎后路手术中辅助钛缆穿过寰椎后弓的工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提拉与剥离组件,以解决寰椎后弓下贯穿钛缆可能触撞硬脊膜的技术问题。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提拉与剥离组件包括提拉钳和剥离杆,所述提拉钳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穿过第二钳体的通孔,并且互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一锯齿,所述第一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所述第二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二锯齿,所述第二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当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靠近时,所述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两两相对,所述卡接凹槽与卡接凸起相互卡接;所述剥离杆包括杆主体、分别位于杆主体两端的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所述扁弧形端部朝向一侧弯曲、且呈扁弧形,所述圆弧形端部朝向另一侧弯曲、且呈圆弧形,所述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杆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所述扁弧形端部的两侧边缘在靠近杆主体处向内凹陷形成沟道。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杆主体仅在与扁弧形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同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着所述杆主体的径向,所述扁弧形端部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圆弧形端部的横截面为圆形,并且所述扁弧形端部的横截面积大于圆弧形端部的横截面积。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杆主体包括连接套杆和连接插杆,所述连接套杆的一端部向内凹陷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插杆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插杆能够插入连接套杆的空腔内,并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实现连接套杆和连接插杆的相对转动。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拉与剥离组件通过提拉钳与剥离杆的相互配合,能够解决贯穿钛缆时极易伤及颈髓,造成神经损害,甚至有出现呼吸骤停的危险的技术问题。而且,所述提拉与剥离组件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强,适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提拉钳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提拉钳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剥离杆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剥离杆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杆主体的拆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提拉与剥离组件包括提拉钳和剥离杆,所述提拉钳用于夹持寰椎后弓并用力提拉,提拉钳提拉起寰椎后弓,形成间隙,以利于剥离杆穿过寰椎后弓,再用剥离杆沿后弓左右分离,剥离骨膜,以便穿过钢丝固定。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拉与剥离组件能够解决贯穿钛缆时极易伤及颈髓,造成神经损害,甚至有出现呼吸骤停的危险的技术问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提拉钳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提拉钳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剥离杆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剥离杆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杆主体的拆分图。如图1-2所示,所述提拉钳1包括第一钳体11和第二钳体12,所述第一钳体11穿过第二钳体12的通孔,并且互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11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12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一锯齿111,所述第一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穿孔112,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一卡块113,所述第一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图中未示出)。相应地,所述第二钳体12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11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二锯齿121,所述第二钳体12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穿孔122,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11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二卡块123,所述第二卡块123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124。当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12靠近时,所述第一锯齿111与第二锯齿121两两相对,所述卡接凹槽124与卡接凸起相互卡接。当第一钳体11与第二钳体靠近时,寰椎后弓被卡在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之间,与此同时,通过卡接凹槽与卡接凸起的相互卡接保证寰椎后弓被牢固地卡在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之间,从而有利于在术中用所述提拉钳夹持寰椎后弓并用力提拉,以便用剥离杆分离后弓下面的骨膜,形成空隙,穿过钢丝固定。如图3-4所示,所述剥离杆2包括杆主体21、分别位于杆主体21两端的扁弧形端部22与圆弧形端部23,所述扁弧形端部22朝向一侧弯曲、且呈扁弧形,所述圆弧形端部23朝向另一侧弯曲、且呈圆弧形,所述扁弧形端部22与圆弧形端部23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杆主体21的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以增加杆主体的表面摩擦力,防止使用时滑动。提拉钳提拉起寰椎后弓,形成间隙以利剥离杆穿过寰椎后弓,再用剥离杆沿后弓左右分离,剥离骨膜,以便穿过钢丝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扁弧形端部22的两侧边缘在靠近杆主体21处向内凹陷形成沟道221,以减轻扁弧形端部22的重量,便于在术中操作所述剥离杆。可选地,所述杆主体21仅在与扁弧形端部22的弯曲方向相同的一侧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以保证合适杆主体具有合适的表面摩擦力。可选地,沿着所述杆主体21的径向,所述扁弧形端部22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圆弧形端部23的横截面为圆形,并且所述扁弧形端部22的横截面积大于圆弧形端部23的横截面积,以利于操作者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扁弧形端部或者圆弧形端部,即剥离杆的适用性。所述杆主体21包括连接套杆211和连接插杆212,所述连接套杆211的一端部向内凹陷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插杆212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连接插杆212能够插入连接套杆211的空腔内,并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实现连接套杆211和连接插杆212的相对转动,以便于调整杆主体的长度,进而便于调整剥离杆的长度,方便操作者使用。由此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提拉与剥离组件通过提拉钳与剥离杆的相互配合,能够解决贯穿钛缆时极易伤及颈髓,造成神经损害,甚至有出现呼吸骤停的危险的技术问题。而且,所述提拉与剥离组件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强,适于推广。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拉与剥离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提拉钳和剥离杆,所述提拉钳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穿过第二钳体的通孔,并且互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一锯齿,所述第一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所述第二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二锯齿,所述第二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当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靠近时,所述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两两相对,所述卡接凹槽与卡接凸起相互卡接;所述剥离杆包括杆主体、分别位于杆主体两端的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所述扁弧形端部朝向一侧弯曲、且呈扁弧形,所述圆弧形端部朝向另一侧弯曲、且呈圆弧形,所述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的弯曲方向相反,所述杆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凹槽,所述扁弧形端部的两侧边缘在靠近杆主体处向内凹陷形成沟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拉与剥离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提拉钳和剥离杆,所述提拉钳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穿过第二钳体的通孔,并且互相铰接;所述第一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一锯齿,所述第一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一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二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所述第二钳体的一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多道互相平行的第二锯齿,所述第二钳体的另一端部设置有第二穿孔,并且该端部在朝向第一钳体的表面处设置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凹槽,当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靠近时,所述第一锯齿与第二锯齿两两相对,所述卡接凹槽与卡接凸起相互卡接;所述剥离杆包括杆主体、分别位于杆主体两端的扁弧形端部与圆弧形端部,所述扁弧形端部朝向一侧弯曲、且呈扁弧形,所述圆弧形端部朝向另一侧弯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一生张志敬张颉鸿施建东李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