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3627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主要包括驱动轴、止推垫圈、油泵盖、滚针、转子系统、油泵体、衬套和被动齿轮。驱动轴依次穿过油泵盖、转子系统和油泵体,并和被动齿轮固定连接。驱动轴穿过油泵盖一端套有止推垫圈。所述驱动轴固定被动齿轮的一端套有衬套。油泵盖和油泵体构成一个腔体。转子系统通过滚针固定在油泵盖和油泵体构成的腔体内。转子系统主要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啮合方式为二齿差摆线内啮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油泵的容积效率,避免出现气蚀现象,降低油泵的噪音。

An Oil Pump for D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il pump for D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hich mainly includes driving shaft, thrust washer, oil pump cover, needle hobbing, rotor system, oil pump body, bushing and passive gear. The driving shaft passes through the oil pump cover, the rotor system and the oil pump body in turn, an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passive gear. A thrust washer is sleeved at one end of the drive shaft through the oil pump cover. One end of the driving shaft fixing the passive gear is sleeved. The oil pump cover and the oil pump body form a cavity. The rotor system is fixed in the cavity composed of the oil pump cover and the oil pump body by a needle roller. The rotor system mainly includes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ors. The meshing mod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otors is two teeth difference cycloid internal meshing. The invention improves the volume efficiency of the oil pump, avoids cavitation and reduces the noise of the oil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
本专利技术涉及于汽车自动变速器
,具体是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
技术介绍
在汽车DCT自动变速器中,油泵作为自动变速器整个液压操控系统的动力源和箱内各摩擦副润滑装置,是关系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等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油泵的工作原理是相啮合的油泵转子组件旋转,通过改变相啮合的转子与具有吸入端口和排出端口的壳体形成的容积变化来吸入和排放流体。按油泵转子的结构形式,自动变速器油泵分为外啮合齿轮泵和内啮合齿轮泵两种。与内啮合齿轮泵相比,外啮合齿轮泵存在流量脉动率高、噪音较高、困油严重等缺点,从而导致自动变速器NVH水平较低。然而由于变速器结构的制约,现有汽车自动变速器,尤其是DCT自动变速器中多采用外啮合齿轮泵。为了改善DCT自动变速器的NVH,急需一种能够满足DCT自动变速器结构要求的内啮合自动变速箱油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轴、止推垫圈、油泵盖、滚针、转子系统、油泵体、衬套和被动齿轮。所述驱动轴依次穿过油泵盖、转子系统和油泵体,并和被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套接止推垫圈后穿过油泵盖。所述驱动轴延伸出油泵体的一端套接衬套后固定被动齿轮。所述油泵盖和油泵体构成一个腔体。所述油泵盖主要包括定位销、螺钉和油泵盖主体。所述定位销限制油泵盖主体的自由度。若干所述螺钉将油泵盖主体和油泵体固定连接为一个腔体。所述转子系统通过滚针固定在油泵盖和油泵体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子系统主要包括内转子和外转子。所述内转子和外转子的啮合方式为二齿差摆线内啮合。所述外转子和内转子偏心设置,外转子和内转子的中心距为5.5~6.5mm。所述内转子中心和外转子中心的连线记为l。所述内转子带动外转子转动。所述外转子的厚度为15mm~17mm,外圆直径为73mm~78mm,齿顶圆直径为51mm~57mm。所述外转子的齿数为10。所述内转子的厚度为15mm~17mm,所述内转子的中心具有供所述驱动轴穿过的通孔。所述内转子齿顶圆直径为52.4mm~58.4mm。所述内转子的齿数为8。所述油泵体主要包括进油口、低压腔、月牙板、缓冲槽、高压腔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开设在油泵体的一端。所述进油口和低压腔连通。所述月牙板开设在内转子和外转子之间。所述缓冲槽开设在油泵体内。所述缓冲槽共有5个,分别记为缓冲槽I、缓冲槽II、缓冲槽III、缓冲槽IV和缓冲槽V。所述缓冲槽I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j。j=20°~27°。所述缓冲槽II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e。e=20°~27°。所述缓冲槽III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k。k=20°~27°。所述缓冲槽IV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f。f=25°~32°。所述缓冲槽V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内转子中心的直线距离记为h。h=4mm~6mm。所述缓冲槽V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直线p的夹角记为g。g=7°~13°。所述缓冲槽V位于月牙板的尾端。缓冲槽I、缓冲槽II、缓冲槽III、缓冲槽IV和缓冲槽V均为半椭圆型凹槽。所述高压腔和出油口连通。所述出油口开设在油泵体的另一端。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毋庸置疑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二齿差摆线内啮合转子,显著降低了油泵的流量脉动率,从而改善了油泵的流体噪音。本专利技术通过设计油泵体内的缓冲槽,提高了油泵的容积效率,避免出现气蚀现象,降低油泵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油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油泵示意图;图3为内转子示意图;图4为外转子示意图;图5为油泵体的油槽结构示意图;图6为油泵体油槽中的缓冲槽I、缓冲槽III位置示意图;图7为油泵体油槽中的缓冲槽II、缓冲槽IV、缓冲槽V位置示意图;图8为驱动轴结构示意图;图9为定位销结构示意图;图10为衬套7结构示意图;图11为被动齿轮8结构示意图;图中:驱动轴1、止推垫圈2、油泵盖3、滚针4、转子系统5、油泵体6、衬套7、被动齿轮8、定位销31、螺钉32、油泵盖主体33、内转子51、外转子52、进油口61、低压腔62、月牙板63、高压腔65、缓冲槽I641、缓冲槽II642、缓冲槽III643、缓冲槽IV644和缓冲槽V645和出油口6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该理解为本专利技术上述主题范围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上述技术思想的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各种替换和变更,均应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11,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轴1、止推垫圈2、油泵盖3、滚针4、转子系统5、油泵体6、衬套7和被动齿轮8。所述驱动轴1依次穿过油泵盖3、转子系统5和油泵体6,并和被动齿轮8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1的一端套接止推垫圈2后穿过油泵盖3。所述驱动轴1延伸出油泵体6的一端套接衬套7后固定被动齿轮8。所述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一个腔体。所述油泵盖3主要包括定位销31、螺钉32和油泵盖主体33。所述定位销31限制油泵盖主体33的自由度。定位销是参与限制物体自由度的零件,在一些机械运动的设备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主要用于二维空间的位置确定定位销是以工件孔作为定位基准,参与限制物体自由度的零件,控制物品在X、Y、Z三个轴向的直线运动,和绕着X、Y、Z的旋转运动的六个自由运动度。在由两部分或更多部分构成的模具中,使模具相邻两部分准确定位而设计的销。若干所述螺钉32将油泵盖主体33和油泵体6固定连接为一个腔体。油泵盖主体和油泵体6相配合。所述转子系统5通过滚针4固定在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子系统5主要包括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所述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的啮合方式为二齿差摆线内啮合。所述外转子52和内转子51偏心设置,外转子52和内转子51的中心距为5.5~6.5mm。所述内转子51中心和外转子52中心的连线记为l。所述内转子51带动外转子52转动。所述外转子52的厚度为15mm~17mm,外圆直径为73mm~78mm,齿顶圆直径为51mm~57mm。所述外转子52的齿数为10。所述内转子51的厚度为15mm~17mm,所述内转子51的中心具有供所述驱动轴1穿过的通孔。所述齿顶圆直径为52.4mm~58.4mm。所述内转子51的齿数为8。所述油泵体6主要包括进油口61、低压腔62、月牙板63、缓冲槽、高压腔65和出油口66。所述进油口61开设在油泵体6的一端。所述进油口61和低压腔62连通。所述月牙板63开设在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之间。所述缓冲槽开设在油泵体6内。所述缓冲槽共有5个,分别记为缓冲槽I641、缓冲槽II642、缓冲槽III643、缓冲槽IV644和缓冲槽V645。所述缓冲槽I641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j。j=20°~27°。所述缓冲槽II642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e。e=20°~27°。所述缓冲槽III643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k。k=20°~27°。所述缓冲槽IV644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f。f=25°~32°。所述缓冲槽V645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内转子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轴(1)、止推垫圈(2)、所述油泵盖(3)、滚针(4)、转子系统(5)、油泵体(6)、衬套(7)和被动齿轮(8);所述驱动轴(1)依次穿过油泵盖(3)、转子系统(5)和油泵体(6),并和被动齿轮(8)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1)的一端套接止推垫圈(2)后穿过油泵盖(3);所述驱动轴(1)延伸出油泵体(6)的一端套接衬套(7)后固定被动齿轮(8);所述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一个腔体;所述转子系统(5)通过滚针(4)固定在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子系统(5)主要包括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所述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的啮合方式为二齿差摆线内啮合;所述内转子(51)中心和外转子(52)中心的连线记为l;过所述内转子(51)中心,且垂直于进油口(61)端面的直线记为p;所述内转子(51)带动外转子(52)转动;所述油泵体(6)主要包括进油口(61)、低压腔(62)、月牙板(63)、缓冲槽、高压腔(65)和出油口(66);所述进油口(61)开设在油泵体(6)的一端;所述进油口(61)和低压腔(62)连通;所述月牙板(63)开设在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之间;所述缓冲槽开设在油泵体(6)内;所述缓冲槽共有5个,分别记为缓冲槽I(641)、缓冲槽II(642)、缓冲槽III(643)、缓冲槽IV(644)和缓冲槽V(645);所述缓冲槽I(641)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j;所述缓冲槽II(642)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e;所述缓冲槽III(643)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k;所述缓冲槽IV(644)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f;所述缓冲槽V(645)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内转子中心的直线距离记为h;所述缓冲槽V(645)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直线p的夹角记为g;所述缓冲槽V(645)位于月牙板(63)的尾端;所述高压腔(65)和出油口(66)连通;所述出油口(66)开设在油泵体(6)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DCT自动变速器的油泵,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驱动轴(1)、止推垫圈(2)、所述油泵盖(3)、滚针(4)、转子系统(5)、油泵体(6)、衬套(7)和被动齿轮(8);所述驱动轴(1)依次穿过油泵盖(3)、转子系统(5)和油泵体(6),并和被动齿轮(8)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1)的一端套接止推垫圈(2)后穿过油泵盖(3);所述驱动轴(1)延伸出油泵体(6)的一端套接衬套(7)后固定被动齿轮(8);所述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一个腔体;所述转子系统(5)通过滚针(4)固定在油泵盖(3)和油泵体(6)构成的腔体内;所述转子系统(5)主要包括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所述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的啮合方式为二齿差摆线内啮合;所述内转子(51)中心和外转子(52)中心的连线记为l;过所述内转子(51)中心,且垂直于进油口(61)端面的直线记为p;所述内转子(51)带动外转子(52)转动;所述油泵体(6)主要包括进油口(61)、低压腔(62)、月牙板(63)、缓冲槽、高压腔(65)和出油口(66);所述进油口(61)开设在油泵体(6)的一端;所述进油口(61)和低压腔(62)连通;所述月牙板(63)开设在内转子(51)和外转子(52)之间;所述缓冲槽开设在油泵体(6)内;所述缓冲槽共有5个,分别记为缓冲槽I(641)、缓冲槽II(642)、缓冲槽III(643)、缓冲槽IV(644)和缓冲槽V(645);所述缓冲槽I(641)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j;所述缓冲槽II(642)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e;所述缓冲槽III(643)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k;所述缓冲槽IV(644)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中心连线l夹角记为f;所述缓冲槽V(645)的曲线中点的切线和内转子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礼均吴松王大维景玲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