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793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8 0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和连接轴,连接轴上安装有轴肩齿轮,底座上安装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轴肩齿轮上,底座上还安装有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连接轴上套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轴肩齿轮相啮合,扇形齿轮上固定着试管夹持杆,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和试管夹持杆组成了试管夹持模块,试管夹持模块至少为3个,试管夹持模块构成的空间形成对试管的夹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作用是:提供一种定位精准、稳定、夹持长度更长且能适应不同管径的自适应试管座,实现在不同管径的试管混合使用及不同实验阶段使用的自适应、自保持试管轴向中心线一致,从而改善试管的定位精度和稳定性。

An Adaptive Test Tube Sea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daptive test tube seat,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 test tube sleeve cover and a connecting shaft are installed on the base, a shoulder gear is installed on the connecting shaft, a spring is installed on the base, the other end of the spring is fixed on the shoulder gear, a fan-shaped gear connecting shaft is installed on the base, a fan-shaped gear is sleeved on the connecting shaft of the fan-shaped gear, and the fan-shaped gear is meshed with the shoulder gear. The test tube clamping rod is fixed on the fan gear. The connecting shaft of the fan gear, the fan gear and the test tube clamping rod constitute the test tube clamping module.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test tube clamping modules. The space of the test tube clamping module forms the clamping of the test tub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viding an adaptive test tube seat with precise positioning, stability, longer clamping length and adaptability to different pipe diameters, realizing the self-adapting and self-maintaining of the axial center line of the test tube used in different pipe diameters and different experimental stag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test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试管座
本技术涉及临床检验样本前处理
,特别是一种自适应试管座。
技术介绍
在临床检验样本前处理设备中,试管座装置一般由试管套筒、弹性卡圈、弹性片簧、连接底座组成,其工作流程为:首先样本试管由试管抓手抓起,向下插入放置在试管套筒内;弹性卡圈和弹性片簧受力,对试管产生反向的包裹作用力,使试管限位及固定在试管座上,进行下一环节的运转及试验;之后,试管抓手从试管座向上抓取试管、转移;试管样本继续进行后续的实验环节。目前,市面应用在临床检验样本前处理设备上的试管座装置,弹性卡圈及弹性片簧由于是受力后产生的反向作用力,有效行程偏短,且集中在试管的下底部,导致试管容易出现放置偏心、晃动不稳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定位精准、稳定、夹持长度更长且能适应不同管径的自适应试管座。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和连接轴,连接轴上安装有轴肩齿轮,底座上安装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轴肩齿轮上,底座上还安装有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连接轴上套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轴肩齿轮相啮合,扇形齿轮上固定着试管夹持杆,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和试管夹持杆组成了试管夹持模块,试管夹持模块至少为3个,试管夹持模块构成的空间形成对试管的夹持。所述试管夹持杆的顶端为锥形,便于试管的插入,所述试管夹持杆的夹持部分长度至少为试管总长度的1/3,其作用是提高试管夹持的稳定性,所述试管夹持杆与扇形齿轮连接轴不同轴,其作用是使试管插入时,通过试管夹持杆产生一个切向力,带动扇形齿轮翻转。所述扇形齿轮连接轴底部套有轴承,轴承固定在底座上,其作用是使扇形齿轮的翻转顺畅。所述连接轴底部套有连接轴轴承,连接轴轴承固定在底座上,其作用是使轴肩齿轮的转动顺畅。。所述试管夹持模块呈均匀或对称分布,其作用是使试管受到的夹持作用力均匀、同步,同时为轴肩齿轮的轴心方向受力,试管自动适应、自动保持与轴肩齿轮的轴心线一致。所述底座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将所述试管夹持模块罩在其中,其作用是使自适应试管座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环境。所述底座上设有凸台,凸台紧靠扇形齿轮的一侧,其作用是对扇形齿轮进行限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试管夹持杆,2-扇形齿轮,3-扇形齿轮连接轴,4-轴承,5-弹簧,6-连接轴轴承,7-底座,8-连接轴,9-试管夹持模块,10-轴肩齿轮,11-试管套筒盖,12-试管。具体实施方式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特征和所实现的目的和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包括底座7,底座7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11和连接轴8,连接轴8上安装有轴肩齿轮10,底座7上安装有弹簧5,弹簧5的另一端安装在轴肩齿轮10上,底座7上还安装有扇形齿轮连接轴3,扇形齿轮连接轴3上套有扇形齿轮2,扇形齿轮2与轴肩齿轮10相啮合,扇形齿轮2上固定着试管夹持杆1,扇形齿轮连接轴3、扇形齿轮2和试管夹持杆1组成了试管夹持模块9,试管夹持模9块至少为3个,试管夹持模块9构成的空间形成对试管12的夹持。所述试管夹持杆1的顶端为锥形,所述试管夹持杆1的夹持部分长度至少为试管12总长度的1/3,所述试管夹持杆1与扇形齿轮连接轴3不同轴。所述扇形齿轮连接轴3底部套有轴承4,轴承4固定在底座7上。所述连接轴8底部套有连接轴轴承6,连接轴轴承6固定在底座7上。所述试管夹持模9块呈均匀或对称分布。所述底座7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11,将所述试管夹持模块9罩在其中。所述底座7上设有凸台,凸台紧靠扇形齿轮2的一侧。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试管12向下插入试管夹持模块9所构成的空间中,试管夹持杆1受力并产生一个切向力,带动固定其上的扇形齿轮2向外翻转,扇形齿轮2向外翻转的过程时,通过啮合带动轴肩齿轮10转动,轴肩齿轮10转动带动弹簧5受力,从而对轴肩齿轮10、扇形齿轮2产生反向的扭力,扇形齿轮2带动试管夹持杆1对试管12产生包裹夹持作用力,使试管12限位及固定在试管座上。通过上述结构及其工作流程可知,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试管12受到的夹持作用力均匀、同步,同时为轴肩齿轮10的轴心方向受力,试管自动适应、自动保持与轴肩齿轮10的轴心线一致;另一方面,试管夹持杆1的夹持部分长度至少为试管总长度的1/3,相对于传统的更长,因此,试管12的定位及限位精度更高,夹持更稳定。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和连接轴,连接轴上安装有轴肩齿轮,底座上安装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轴肩齿轮上,底座上还安装有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连接轴上套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轴肩齿轮相啮合,扇形齿轮上固定着试管夹持杆,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和试管夹持杆组成了试管夹持模块,试管夹持模块至少为3个,试管夹持模块构成的空间形成对试管的夹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有试管套筒盖和连接轴,连接轴上安装有轴肩齿轮,底座上安装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轴肩齿轮上,底座上还安装有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连接轴上套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轴肩齿轮相啮合,扇形齿轮上固定着试管夹持杆,扇形齿轮连接轴、扇形齿轮和试管夹持杆组成了试管夹持模块,试管夹持模块至少为3个,试管夹持模块构成的空间形成对试管的夹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试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试管夹持杆的顶端为锥形,所述试管夹持杆的夹持部分长度至少为试管总长度的1/3,所述试管夹持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惠权廖艳军李运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爱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