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方振剑专利>正文

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12576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7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它包括吸痰管本体,该吸痰管本体包括相连通的头端弯曲部分、主体笔直部分、尾端吸引部分;所述头端弯曲部分的顶端偏离主体笔直部分的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cm,头端弯曲部分的顶端为半球形盲端1,头端弯曲部分2的内弯侧中部设有第一吸痰孔;所述弯曲部分和主体笔直部分连接处内弯侧设第二吸痰孔;所述主体笔直部分和吸引部分衔接处设侧孔;不仅能够有效吸除上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同时能够减少吸痰管对病人刺激,减少粘膜出血的发生,减轻吸痰所带来的痛苦。

A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uction tube and s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in particular to a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putum suction tube and a sputum suction method, which comprises a sputum suction tube body, which comprises a connected head bending part, a main body straight part and a tail attracting part;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top of the head bending part and the straight part of the main body is 1 cm, and the top of the head bending part is half. The spherical blind end 1 and the middle part of the inner curved side of the bending part 2 of the head end are provided with a first suction hole; the bending part and the inner curved side of the main body are connected by a second suction hole; the connecting part of the main body's straight part and the suction part is connected by a side hole; not only can the secre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s be effectively sucked,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stimulation of the suction tube to the patient,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ucosal bleeding and reduce it. The pain of light s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吸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日常的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中,医护工作人员对吸痰管的要求越来越高。理想的吸痰管配合吸痰方法,最好能满足以下临床需要:(1)不仅能吸除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最好还能够吸除下呼吸道的痰液;(2)能够让吸痰操作者知道吸痰管进入的长度,其前端大致在病人的哪个解剖位置;(3)头端带有一定的弯曲度,减少误入食管、经鼻吸痰时迷失在鼻腔和进入口腔的机会;(4)吸痰管保持一定的韧性,操作者在尾端旋转时能够带动头端一起旋转,而且不至于在呼吸道内扭曲、打折;(5)对病人刺激小,减轻吸痰所带来的痛苦,减少粘膜出血的发生。但目前临床上在用的吸痰管难以满足上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它包括吸痰管本体,该吸痰管本体包括相连通的头端弯曲部分、主体笔直部分、尾端吸引部分;所述头端弯曲部分的顶端偏离主体笔直部分的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cm,头端弯曲部分的顶端为半球形盲端1,头端弯曲部分2的内弯侧中部设有第一吸痰孔;所述弯曲部分和主体笔直部分连接处内弯侧设第二吸痰孔;所述主体笔直部分和吸引部分衔接处设侧孔;所述主体笔直部距头端弯曲部分的外弯侧1cm处设第三吸痰孔;所述主体笔直部分内侧面上沿杆的径向方向设置有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所述黑色径向标记线一上设置有刻度层;所述主体笔直部分距离头端弯曲部分的距离13cm为A点部位,主体笔直部分距离头端弯曲部分的距离17cm为B点部位;所述主体笔直部分上的A点部位、B点部位之间设置有标记线二;所述尾端吸引部分顶端设有吸引孔。进一步地,所述头端弯曲部分长2.0cm。进一步地,所述头端弯曲部分与主体笔直部分之间呈150°夹角。进一步地,所述标记线二为红色加粗标记线。本设计中的一种下呼吸道的吸痰方法,采用如下步骤:步骤一:经鼻或经口伸入吸痰管时,保持内弯侧(即黑色径向标记线)向脚端,适时负压吸引,直至吸痰管头端到达口咽部;步骤二:头端在口咽部时,将吸痰管旋转180°角,让内弯面向后,配合短时负压吸引,使吸痰管前端到达喉咽,且位于会厌后、下位置;步骤三:头端在喉咽部时,再次将吸痰管旋转180°角,使内弯侧向前,配合短时负压吸引,使吸痰管前端跨过杓间区及杓会咽襞,进入声门、到达主气管。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及吸痰方法,,它不仅能够有效吸除上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同时能够减少吸痰管对病人刺激,减少粘膜出血的发生,减轻吸痰所带来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经下鼻道进入鼻咽部;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经口咽进入喉咽部;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跨过杓间区及杓会咽襞,到达声门上方;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进入声门到达气管;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进入右主支气管;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中的吸痰管进入左主支气管。附图标记说明:1、半球形盲端;2、头端弯曲部分;3、第一吸痰孔;4、第二吸痰孔;5、第三吸痰孔;6、黑色径向标记线一;7、主体笔直部分;8、A点部位;9、标记线二;10、B点部位;11、刻度层;12、侧孔;13、吸引孔;14、尾端吸引部分;15、吸痰管本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它包括吸痰管本体15,该吸痰管本体15包括相连通的头端弯曲部分2、主体笔直部分7、尾端吸引部分14;所述头端弯曲部分2的顶端偏离主体笔直部分7的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cm,头端弯曲部分2的顶端为半球形盲端1,头端弯曲部分2的内弯侧中部设有第一吸痰孔3;所述弯曲部分2和主体笔直部分7连接处内弯侧设第二吸痰孔4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和吸引部分14衔接处设侧孔12;所述主体笔直部7距头端弯曲部分2的外弯侧1cm处设第三吸痰孔5;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内侧面上沿杆的径向方向设置有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所述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上设置有刻度层11;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3cm为A点部位8,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7cm为B点部位10;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上的A点部位8、B点部位10之间设置有标记线二9;所述尾端吸引部分14顶端设有吸引孔13。进一步地,所述头端弯曲部分长2.0cm。进一步地,所述头端弯曲部分2与主体笔直部分7之间呈150°夹角。进一步地,所述标记线二9为红色加粗标记线。本设计中的一种下呼吸道的吸痰方法,采用如下步骤:步骤一:经鼻或经口伸入吸痰管时,保持内弯侧(即黑色径向标记线)向脚端,适时负压吸引,直至吸痰管头端到达口咽部;步骤二:头端在口咽部时,将吸痰管旋转180°角,让内弯面向后,配合短时负压吸引,使吸痰管前端到达喉咽,且位于会厌后、下位置;步骤三:头端在喉咽部时,再次将吸痰管旋转180°角,使内弯侧向前,配合短时负压吸引,使吸痰管前端跨过杓间区及杓会咽襞,进入声门、到达主气管。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1、吸痰管的头端为半球形,顶端为盲端,不设吸痰孔,减少头端在吸痰过程中对粘膜的刺激和损伤,材质选用硅胶。2、吸痰管头端呈弯曲状,长度2.0cm,头端弯曲部分2与主体笔直部分7呈一定的夹角,角度为150°,顶端偏离管身纵轴1cm,且在弯曲起始部及下方设第二吸痰孔、第一吸痰孔,主体笔直部分设置第三吸痰孔,材料选用韧性较好的聚氯乙烯(PVC)。3、.吸痰管保持一定的硬度,至少在距头端17~20cm处旋转时能够带动前端弯曲部一起旋转,不至于因为痰液的粘稠在气道内扭曲,如需在气管隆突层面控制进入左右支气管的方向,吸痰管的韧性要适当加强。4、在吸痰管头端内弯起始,在纵轴上有黑色径向标记线、且线上标记有刻度(至少5cm标一数值),将距头端13cm~17cm之间的径向标记线设为红色加粗(标记线二9)。本设计以经鼻吸痰为例,陈述利用吸痰管来进行吸痰操作方法:a.吸痰管伸入鼻前庭后,保持内弯侧向下,适时负压吸引,保持吸痰管在下鼻道前行;b.吸痰管前端到达口咽部时(设定进入长度为13cm时),将吸痰管旋转180°角,使内弯侧向后,必要时短时负压吸引,保持圆头前端贴着咽后壁到达喉咽,避免吸痰管前端进入会厌谷;c.进入喉咽后(设定进入长度为17cm时),再次将吸痰管旋转180°角,使内弯面向前,必要时短时负压吸引,以利于吸除声门上方痰液,并有利于吸痰管进入声门、到达主气管;d.吸痰管进入气管,在到达隆突前,将吸痰管旋转90°角,适时方负压吸引,以利于吸痰管贴近气管左侧或右侧壁,从而根据吸痰者意愿,选择性进入左主支气管或右主支气管。因在咽喉部位,气管位于食管右前方,故建议吸痰管由右侧鼻孔进入,在进入声门及主气管前,操作者持捏吸痰管部位及右侧鼻孔、喉结最好在病人的前正中矢状面上。本设计的吸痰管,在实现下呼吸道吸痰的使用操作流程如下:(1)如图2所示,吸痰管伸入鼻前庭后,保持内弯侧(即黑色径向标记线)向脚端,适时负压吸引,保持吸痰管在下鼻道前行,直至鼻咽部。(2)吸痰管到达口咽部时(吸痰管距头端13cm处8到达鼻尖时),将吸痰管旋转180°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吸痰管本体(15),该吸痰管本体(15)包括相连通的头端弯曲部分(2)、主体笔直部分(7)、尾端吸引部分(14);所述头端弯曲部分(2)的顶端为半球形盲端(1),头端弯曲部分(2)的内弯侧中部设有第一吸痰孔(3);所述弯曲部分(2)和主体笔直部分(7)连接处内弯侧设第二吸痰孔(4);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和吸引部分(14衔接处设侧孔(12);所述主体笔直部(7)距头端弯曲部分(2)的外弯侧1cm处设第三吸痰孔(5);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内侧面上沿杆的径向方向设置有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所述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上设置有刻度层(11);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3cm为A点部位(8),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7cm为B点部位(10);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上的A点部位(8)、B点部位(10)之间设置有标记线二(9);所述尾端吸引部分(14)顶端设有吸引孔(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呼吸道吸痰管,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吸痰管本体(15),该吸痰管本体(15)包括相连通的头端弯曲部分(2)、主体笔直部分(7)、尾端吸引部分(14);所述头端弯曲部分(2)的顶端为半球形盲端(1),头端弯曲部分(2)的内弯侧中部设有第一吸痰孔(3);所述弯曲部分(2)和主体笔直部分(7)连接处内弯侧设第二吸痰孔(4);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和吸引部分(14衔接处设侧孔(12);所述主体笔直部(7)距头端弯曲部分(2)的外弯侧1cm处设第三吸痰孔(5);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内侧面上沿杆的径向方向设置有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所述黑色径向标记线一(6)上设置有刻度层(11);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3cm为A点部位(8),主体笔直部分7距离头端弯曲部分2的距离17cm为B点部位(10);所述主体笔直部分7上的A点部位(8)、B点部位(10)之间设置有标记线二(9);所述尾端吸引部分(14)顶端设有吸引孔(13)。2.一种下呼吸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振剑沈惠萍
申请(专利权)人:方振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