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22255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USB端,一个电荷泵升压电路,一个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和两个用于储存电量的锂电池,所述USB端接口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与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并联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与两个所述锂电池充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路简单、成本低、零辐射,通过电荷泵升压电路和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实现双节锂电池充电及管理监控,保证了锂电池的正常充电,增加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
本技术涉及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
,具体为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环保无污染,无记忆效应等显著优点逐步成为能源及电子产品的首选。在现有的电子产品中,例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蓝牙耳机、智能手环、MP3播放器、数码摄像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这类电子产品几乎都采用USB接口充电方式,但目前基于5V-USB接口的双节锂电池充电方案必须使用电感式升压电路,把5V电压升压至9V再给7.4V电池充电,这种方案给双节锂电池充电存在以下问题:1、辐射大,电感升压型电路工作时,电感上的电流是瞬态快速变化的。变化的电流在电感上会产生电磁场,电感升压型电路是最主要EMI辐射来源。2、成本高,电感升压电路使用的电感和其它元器件要求质量高,其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采用电荷泵式升压电路模块组成的7.4V充电电路在成本上较低,辐射小的优点,解决了上述技术背景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USB端,一个电荷泵升压电路,一个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和两个用于储存电量的锂电池,所述USB端接口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与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并联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与两个所述锂电池充电连接。优选的,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有充电状态指示灯,所述充电状态指示灯与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包括有用于输出方波信号的MUCU2、NPN三极管(Q1、Q7)、PNP三极管(Q2、Q4)、二极管(D2、D3、D4、D5)、电容(C2、C4、C5、C9、C13、C14)、限流电阻R14和场效应管(MOS1、MOS2),所述USB端的VBUS线经过限流电阻R14与U2的2号引脚连接,并给MCUU2供电;所述MCUU2的1号引脚与NPN三极管Q7和PNP三极管Q4组成的前置驱动连接,该前置驱动与场效应管MOS2的2、4号引脚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输出引脚5、6、7、8依次与二极管(D3、D5)、电容(C5、C13、C14)连接,并形成一个通电升压回路;MUCU2的3号引脚依次与NPN三极管Q1和PNP三极管Q2组成的前置驱动、场效应管MOS1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输出引脚5、6、7、8与电容(C2、C4、C9)、二极管(D2、D4)连接,并形成一个通电升压回路。优选的,所述MCUU2的型号为STC15F104W,且MCUU2的1号引脚与3号引脚的信号相位相反。优选的,所述场效应管(MOS1、MOS2)的型号为NCE4606。优选的,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有二极管D1、充电管理芯片U1、电阻R13、和半导体场效应管Q9,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输出的电压经半导体场效应管Q9、二极管D1与两个所述锂电池的正极连接,两个所述锂电池的负极经电阻R13与地线连接,形成充电回路,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1的5号引脚与半导体场效应管Q9连接,并控制半导体场效应管Q9的导通与截止。优选的,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有温度感应电阻RT1,所述温度感应电阻RT1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7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锂电池的负极连接,并实时感应两个所述锂电池的温度变化。优选的,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1的型号为XT9502-A840。优选的,所述充电状态指示灯为发光二极管D6和发光二极管D7,所述发光二极管D6和发光二极管D7分别于充电管理芯片U1的3号、2号引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电路简单、成本低、零辐射,通过电荷泵升压电路和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实现双节锂电池充电及管理监控,保证了锂电池的正常充电,增加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原理框架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荷泵升压电路;图3为本技术的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1、USB端;2、电荷泵升压电路;3、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4、锂电池;5、充电状态指示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USB端1,一个电荷泵升压电路2,一个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3和两个用于储存电量的锂电池4,所述USB端1接口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2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2与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3并联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3与两个所述锂电池4充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2包括有用于输出方波信号的MUCU2、NPN三极管(Q1、Q7)、PNP三极管(Q2、Q4)、二极管(D2、D3、D4、D5)、电容(C2、C4、C5、C9、C13、C14)和场效应管(MOS1、MOS2),所述USB端的VBUS线与U2的2号引脚连接,并给MCUU2提供5V电压;所述MCUU2的1号引脚与NPN三极管Q7和PNP三极管Q4组成的前置驱动连接,该前置驱动与场效应管MOS2的2、4号引脚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输出引脚5、6、7、8依次与二极管(D3、D5)、电容(C5、C13、C14)连接,并形成一个通电升压回路;MUCU2的3号引脚依次与NPN三极管Q1和PNP三极管Q2组成的前置驱动、场效应管MOS1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输出引脚5、6、7、8与电容(C2、C4、C9)、二极管(D2、D4)连接,并形成一个通电升压回路,将5V的电压提升到10V。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3包括有二极管D1、充电管理芯片U1、电阻R13、和半导体场效应管Q9,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2输出的电压经半导体场效应管Q9、二极管D1与两个所述锂电池5的正极连接,两个所述锂电池5的负极经电阻R13与地线连接,形成充电回路,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1的5号引脚与半导体场效应管Q9连接,并控制半导体场效应管Q9的导通与截止。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3还包括有温度感应电阻RT1,所述温度感应电阻RT1一端与充电管理芯片U1的7号引脚连接,另一端与锂电池4的负极连接,并实时感应两个所述锂电池4的温度变化。本实施例的充电电路还包括有充电状态指示灯5,所述充电状态指示灯5为发光二极管D6和发光二极管D7,所述发光二极管D6和发光二极管D7分别于充电管理芯片U1的3号、2号引脚连接,通过充电管理芯片U1实时显示锂电池4的充电状态。本实施例中MCUU2的型号为STC15F104W,且MCUU2的1号引脚与3号引脚的信号相位相反,采用型号为STC15F104W的芯片作为方波输出,使电荷泵升压电路2更稳定、高效,所述场效应管(MOS1、MOS2)的型号为NCE4606,所述充电管理芯片U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USB端,一个电荷泵升压电路,一个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和两个用于储存电量的锂电池,所述USB端接口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与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并联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与两个所述锂电池充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USB端,一个电荷泵升压电路,一个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和两个用于储存电量的锂电池,所述USB端接口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电连接,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与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并联连接,所述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与两个所述锂电池充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有充电状态指示灯,所述充电状态指示灯与锂电池充电管理电路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荷泵式双节锂电池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泵升压电路包括有用于输出方波信号的MUCU2、NPN三极管(Q1、Q7)、PNP三极管(Q2、Q4)、二极管(D2、D3、D4、D5)、电容(C2、C4、C5、C9、C13、C14)、限流电阻R14和场效应管(MOS1、MOS2),所述USB端的VBUS线经过限流电阻R14与U2的2号引脚连接,并给MCUU2供电;所述MCUU2的1号引脚与NPN三极管Q7和PNP三极管Q4组成的前置驱动连接,该前置驱动与场效应管MOS2的2、4号引脚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输出引脚5、6、7、8依次与二极管(D3、D5)、电容(C5、C13、C14)连接,并形成一个通电升压回路;MUCU2的3号引脚依次与NPN三极管Q1和PNP三极管Q2组成的前置驱动、场效应管MOS1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输出引脚5、6、7、8与电容(C2、C4、C9)、二极管(D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德成余文涛罗佳君张威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金文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