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胡风云专利>正文

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1006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1:11
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防褥疮床垫不能完全避免褥疮的发生的技术问题,本气垫包括气源泵、空气转换阀门、气垫、翻身架以及翻身架控制机箱,翻身架控制机箱中齿轮啮合传动,通过翻身架驱动一侧气垫单体绕另一侧气垫单体向上翻转45±5度,气垫单体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大气囊和小气囊,气源泵通过导气管分别向大气囊和小气囊中周期性交替充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翻身功能巧妙的结合在防褥疮气垫床上,多维度调整与患者的受力点,缓解患者局部持续受压引起的缺氧坏死,有效避免褥疮的发生。

A medical anti-bedsore air cush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edical anti-bedsore air cushion,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devices, which solves the technical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anti-bedsore mattress can not complet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bedsore. The air cushion comprises an air source pump, an air conversion valve, an air cushion, a turning frame and a turning frame control cabinet. The turning frame controls the gear meshing transmission in the cabinet and drives one side of the air cushion single body around the other side of the air cushion single body through the turning frame. Turn upward 45 +5 degrees.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air cushion unit is spaced with an air bag and a small air bag. The air source pump fills the air bag and the small air bag periodically alternately through the air duct,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integrates the turning-over function skillfully on the anti-bedsore air cushion bed, adjusts the stress points of the patients in multi-dimensions, alleviates the hypoxic necrosis caused by the persistent local pressure of the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avoids the occurrence of bedsor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
技术介绍
医用气垫床,又叫做防褥疮床垫,广泛用于瘫痪、烧伤、骨折牵引、内科、外科等术后恢复领域,是预防长期卧床人员发生褥疮的床垫。使用气垫床,可以使发生褥疮的几率降低很多。褥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身体表面皮肤持续受压,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皮肤组织产生坏死和溃烂。而气垫床使长期卧床人员皮肤受压分散,对皮肤和全身供氧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促进全身血液的流通和循环作用,降低局部压力,使细胞不会坏死。还可以保持皮肤干燥,减轻汗液浸渍,预防了局部皮肤的浸润损伤。从而预防痤疮、褥疮等疾病的发生。目前市面上的防褥疮床垫,多为条状横管或菱形小块内间歇交替充气放气,使得卧床病人与床垫接触点不断发生改变,缓解局部持续受压引起的缺氧坏死,通过床垫内气囊自动充放气达到病人翻身相似的效果。但临床上即便使用了气垫床,仍不能完全避免褥疮的发生,究其原因,长期卧床病人多为意识障碍及躯体活动障碍患者,此类患者长期卧床且自行翻身困难,仅仅依靠气垫床并不能完全解决压疮问题,长期卧床带来的肺部感染更是常见。因此,在使用气垫床的同时,定时侧卧及翻身护理也是防止压疮形成,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操作,目前市面上协助翻身的工具包括翻身床、翻身垫和翻身枕,翻身床因为价格昂贵和使用繁琐并没有大范围普及,翻身垫和翻身枕比较普及,但翻身垫和翻身枕是翻身完成后协助固定的器具,翻身过程仍需护理人员完成。对于此类病人,临床上常常需要每隔2小时翻身1次,常用的方法是将患者侧卧后,利用枕头或者现在市面上的翻身垫垫在其背部以固定。实际操作完成很困难,常需要多人协作,对护士人员数目和体能要求较高,对于家庭护理而言,往往人手不足,且以女性和老人为主,完成病人的翻身护理更是难上加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现有的防褥疮床垫不能完全避免褥疮的发生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医用可翻身防褥疮气垫。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它包括气源泵、空气转换阀门、气垫、翻身架以及翻身架控制机箱,其中:所述气垫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气垫单体,两侧气垫单体相邻侧壁之间通弹性带过渡连接,一侧气垫单体交替绕另一侧气垫单体向上翻转45±5度,所述气垫单体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大气囊和小气囊,大气囊和小气囊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颗粒;气源泵通过管道分别与大气囊导气管和小气囊导气管连通,大气囊导气管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大气囊连通,小气囊导气管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小气囊连通,所述大气囊导气管和小气囊导气管上分别安装有空气转换阀门;所述翻身架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翻身架单体,翻身架单体对应设置于气垫单体的下方,翻身架单体的下表面与病床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若干缓冲弹簧,翻身架单体的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位置处均设置有滑轨;所述翻身架控制机箱固定设置于病床的尾端,翻身架控制机箱中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子上安装有驱动轮,驱动轮与从动轮相啮合,从动轮安装于从动轴上;所述驱动轮上同轴设置有左侧翻身架控制轮,左侧翻身架控制轮的1/4圆周上设置有轮齿,左侧翻身架控制轮与左侧凸轮的大圆端相啮合,左侧凸轮安装于左侧凸轮轴上,左侧凸轮的偏心位置处与左侧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左侧连杆的另一端在左侧的翻身架单体下表面设置的滑轨内往复滑动;所述从动轮上同轴设置有右侧翻身架控制轮,右侧翻身架控制轮的1/4圆周上设置有轮齿,右侧翻身架控制轮与右侧凸轮的大圆端相啮合,右侧凸轮安装于右侧凸轮轴上,右侧凸轮的偏心位置处与右侧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右侧连杆的另一端在右侧的翻身架单体下表面设置的滑轨内往复滑动;所述左侧翻身架控制轮上设置的轮齿与右侧翻身架控制轮上设置的轮齿不同时与其相应的凸轮啮合,左右两侧的翻身架单体不同时处于翻折状态;首尾两端设置的翻身架控制机箱中的左侧凸轮轴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前后两侧翻身架控制机箱中的右侧凸轮轴之间亦通过传动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大气囊和小气囊在气垫单体的上表面上间隔不均匀布置。进一步地,所述大气囊和小气囊上表面的形状均为菱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巧妙地将翻身功能结合于现有的防褥疮气垫床上,可以更有效的预防长期卧床病人发生褥疮和肺部感染,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2、本技术的大气囊与小气囊均采用菱形气室,且表面均匀分布大小适中的颗粒,使用过程中与患者接触面的摩擦力较大,病人在翻身过程中也不易下滑;3、本技术控制大气囊与小气囊间歇交替充放气,使得患者的受力区域周期性替换,翻身更加及时,不会因为护理人员的疏忽导致病人不适。4、本技术成本低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可广泛推广。总之,本技术将翻身功能巧妙的结合在防褥疮气垫床上,提供一种新型的可协助患者翻身的防治褥疮气垫,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易普及,在临床和家庭应用均可以明显较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也能有效减少病人压疮形成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左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为齿轮或者凸轮的转动方向。图中,1为气垫单体,11为大气囊,12为小气囊,13为大气囊导气管,14为小气囊导气管,15为空气转换阀门,16为弹性带,2为翻身架单体,21为缓冲弹簧,22为滑轨,3为翻身架控制机箱,31为驱动电机,32为驱动轮,33为从动轮,34为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5为左侧凸轮,36为左侧凸轮轴,37为左侧连杆,38为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9为从动轴,310为右侧凸轮轴,311为右侧凸轮,312为右侧连杆,4为气源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的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它包括气源泵4、空气转换阀门15、气垫、翻身架以及翻身架控制机箱3,其中:所述气垫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气垫单体1,两侧气垫单体1相邻侧壁之间通弹性带16过渡连接,一侧气垫单体1交替绕另一侧气垫单体1向上翻转45±5度,所述气垫单体1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颗粒;气源泵4通过管道分别与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连通,大气囊导气管13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大气囊11连通,小气囊导气管14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小气囊12连通,所述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上分别安装有空气转换阀门15;所述翻身架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翻身架单体2,翻身架单体2对应设置于气垫单体1的下方,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与病床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若干缓冲弹簧21,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位置处均设置有滑轨22;所述翻身架控制机箱3固定设置于病床的尾端,翻身架控制机箱3中安装有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的转子上安装有驱动轮32,驱动轮32与从动轮33相啮合,从动轮安装于从动轴39上;所述驱动轮32上同轴设置有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的1/4圆周上设置有轮齿,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与左侧凸轮35的大圆端相啮合,左侧凸轮35安装于左侧凸轮轴36上,左侧凸轮35的偏心位置处与左侧连杆37的一端固定连接,左侧连杆37的另一端在左侧的翻身架单体2下表面设置的滑轨22内往复滑动;所述从动轮33上同轴设置有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8,右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它包括气源泵(4)、空气转换阀门(15)、气垫、翻身架以及翻身架控制机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气垫单体(1),两侧气垫单体(1)相邻侧壁之间通弹性带(16)过渡连接,一侧气垫单体(1)交替绕另一侧气垫单体(1)向上翻转45±5度,所述气垫单体(1)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颗粒;气源泵(4)通过管道分别与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连通,大气囊导气管(13)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大气囊(11)连通,小气囊导气管(14)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小气囊(12)连通,所述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上分别安装有空气转换阀门(15);所述翻身架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翻身架单体(2),翻身架单体(2)对应设置于气垫单体(1)的下方,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与病床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若干缓冲弹簧(21),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位置处均设置有滑轨(22);所述翻身架控制机箱(3)分别固定设置于病床的首尾两端,翻身架控制机箱(3)中安装有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的转子上安装有驱动轮(32),驱动轮(32)与从动轮(33)相啮合,从动轮安装于从动轴(39)上;所述驱动轮(32)上同轴设置有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的1/4圆周上设置有轮齿,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与左侧凸轮(35)的大圆端相啮合,左侧凸轮(35)安装于左侧凸轮轴(36)上,左侧凸轮(35)的偏心位置处与左侧连杆(37)的一端固定连接,左侧连杆(37)的另一端在左侧的翻身架单体(2)下表面设置的滑轨(22)内往复滑动;所述从动轮(33)上同轴设置有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8),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8)的1/4圆周上设置有轮齿,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8)与右侧凸轮(311)的大圆端相啮合,右侧凸轮(311)安装于右侧凸轮轴(310)上,右侧凸轮(311)的偏心位置处与右侧连杆(312)的一端固定连接,右侧连杆(312)的另一端在右侧的翻身架单体(2)下表面设置的滑轨(22)内往复滑动;所述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上设置的轮齿与右侧翻身架控制轮(38)上设置的轮齿不同时与其相应的凸轮啮合,左右两侧的翻身架单体(2)不同时处于翻折状态;首尾两端设置的翻身架控制机箱(3)中的左侧凸轮轴(36)之间通过传动轴连接,前后两侧翻身架控制机箱(3)中的右侧凸轮轴(310)之间亦通过传动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防褥疮气垫,它包括气源泵(4)、空气转换阀门(15)、气垫、翻身架以及翻身架控制机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垫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气垫单体(1),两侧气垫单体(1)相邻侧壁之间通弹性带(16)过渡连接,一侧气垫单体(1)交替绕另一侧气垫单体(1)向上翻转45±5度,所述气垫单体(1)的上表面间隔设置有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大气囊(11)和小气囊(12)的上表面均匀分布有颗粒;气源泵(4)通过管道分别与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连通,大气囊导气管(13)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大气囊(11)连通,小气囊导气管(14)通过喷嘴分别与每一个小气囊(12)连通,所述大气囊导气管(13)和小气囊导气管(14)上分别安装有空气转换阀门(15);所述翻身架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水平设置的翻身架单体(2),翻身架单体(2)对应设置于气垫单体(1)的下方,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与病床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若干缓冲弹簧(21),翻身架单体(2)的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位置处均设置有滑轨(22);所述翻身架控制机箱(3)分别固定设置于病床的首尾两端,翻身架控制机箱(3)中安装有驱动电机(31),驱动电机(31)的转子上安装有驱动轮(32),驱动轮(32)与从动轮(33)相啮合,从动轮安装于从动轴(39)上;所述驱动轮(32)上同轴设置有左侧翻身架控制轮(34),左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燕胡风云韩斌卲雯常乔乔薛嫱
申请(专利权)人:胡风云王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