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护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9898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5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颈部护枕,该颈部护枕包括颈部护枕本体、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为柔性体,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所述左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左突耳上,所述右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右突耳上,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护枕,可以通过麦克风组件接收外部噪音声波,通过内置的控制电路板输出与外部噪音声波反相的声波,使得反向声波与外部噪音声波在左耳喇叭与右耳喇叭外部进行叠加,减弱进入耳的噪音声波,从而在人耳附近处产生低分贝区,满足了低噪音的需求。可为3D空间消噪提供了结构基础。

Neck pillow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neck pillow, which comprises a neck pillow body, a left ear horn, a right ear horn and at least one microphone assembly. The neck pillow body is a flexible body. The neck pillow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left protruding ear facing the wearer's left ear and a right protruding ear facing the wearer's right ear. The left ear horn is arranged on the left protruding ear and the right protruding ear facing the wearer's right ear. The ear horn is arranged on the right protrusion ear, and the microphone assembly is arranged on the neck pillow body. According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present utility model, the neck pillow can receive external noise sound wave through microphone module, and output the sound wave which is inverse to the external noise sound wave through the built-in control circuit board, so that the reverse sound wave and the external noise sound wave are superimpos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left ear horn and the right ear horn, and the noise sound wave entering the ear is weakened, thus generating a low-bevel area near the human ear. It's enough for low noise. It can provide a structural basis for 3D spatial denois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颈部护枕
本技术属于智能穿戴
,特别是涉及一种颈部护枕。
技术介绍
目前,人们各式各样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令人十分困扰的噪音,如何实现在嘈杂环境下的舒适是许多人的迫切需求。尤其对于各种交通工具上的驾驶员及乘员而言,该需求更加强烈。个人佩戴的颈部护枕以及交通工具座椅上匹配的头枕主要通过机械结构来满足舒适性及颈椎保护功能,但不能满足低噪音等声学功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颈部护枕不能满足低噪音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颈部护枕。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颈部护枕,包括颈部护枕本体、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为柔性体,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所述左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左突耳上,所述右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右突耳上,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具有前端面、后端面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面与后端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左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所述右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另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可选地,所述左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所述左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一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左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左耳贴附斜面上;所述右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所述右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二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右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右耳贴附斜面上。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呈U形,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包括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所述左臂部与右臂部的连接部,所述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部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颈部配戴槽,所述左突耳形成在所述左臂部上,所述右突耳形成在所述右臂部上。可选地,所述麦克风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内的固定架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的麦克风,所述麦克风露出所述侧面。可选地,所述固定架包括第一筒状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筒状部内端的第二筒状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部外周上的固定爪,所述第一筒状部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麦克风嵌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径,所述第二筒状部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安装槽相通的过线通孔。可选地,所述侧面的横向一侧设置有一所述麦克风组件,所述侧面的横向另一侧设置有另一所述麦克风组件。可选地,设置于所述侧面的横向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与左耳喇叭的距离为5-10mm,设置于所述侧面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与右耳喇叭的距离为5-10mm。可选地,所述颈部护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内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麦克风组件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可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集成有音频处理模块及蓝牙模块,所述音频处理模块上具有主动降噪电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护枕,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左耳喇叭设置在左突耳上,右耳喇叭设置在右突耳上,麦克风组件设置在颈部护枕本体上。这样,可以通过麦克风组件接收外部噪音声波,通过内置的控制电路板输出与外部噪音声波反相的声波,使得反向声波与外部噪音声波在左耳喇叭与右耳喇叭外部进行叠加,减弱进入耳的噪音声波,从而在人耳附近处产生低分贝区,满足了低噪音的需求。可见,本技术实施例的颈部护枕,为3D空间消噪提供了结构基础。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颈部护枕本体;11、左突耳;111、左耳贴附斜面;112、第一弧面;12、右突耳;121、右耳贴附斜面;122、第二弧面;13、前端面;14、后端面;15、侧面;16、左臂部;17、右臂部;18、连接部;19、颈部配戴槽;2、左耳喇叭;3、右耳喇叭;4、麦克风组件;41、固定架;411、第一筒状部;4111、安装槽;412、第二筒状部;4121、过线通孔;42、麦克风。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部护枕,包括颈部护枕本体1、左耳喇叭2、右耳喇叭3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4。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为柔性体,颈部护枕本体1可进行表面装饰。左耳喇叭2及右耳喇叭3均可由一个或多个喇叭构成。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11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12,所述左耳喇叭2设置在所述左突耳11上,所述右耳喇叭3设置在所述右突耳12上,所述麦克风组件4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上。如图1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具有前端面13、后端面14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面13与后端面14之间的侧面15,所述左突耳11形成在所述前端面13的横向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13,所述右突耳12形成在所述前端面13的横向另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1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左突耳11的外表面包括左耳贴附斜面111及第一弧面112,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一弧面112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及第一弧面112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13相接,所述左耳喇叭2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左耳贴附斜面111上。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右突耳12的外表面包括右耳贴附斜面121及第二弧面122,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二弧面122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及第二弧面122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13相接,所述右耳喇叭3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右耳贴附斜面121上。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呈U形,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包括左臂部16、右臂部17及连接所述左臂部16与右臂部17的连接部18,所述左臂部16、右臂部17及连接部18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颈部配戴槽19,所述左突耳11形成在所述左臂部16上,所述右突耳12形成在所述右臂部17上。通过所述颈部配戴槽19,可将颈部护枕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侧面15的横向一侧设置有一所述麦克风组件4,所述侧面15的横向另一侧设置有另一所述麦克风组件4。设置于所述侧面15的横向一侧(左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4与左耳喇叭2的距离为5-10mm,设置于所述侧面15的横向另一侧的所述麦克风组件4与右耳喇叭3的距离为5-10mm。即该实施例中,在左耳喇叭2的周围及右耳喇叭3的周围分别布置一个麦克风组件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麦克风组件4包括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1内的固定架41及固定在所述固定架41上的麦克风42,所述麦克风42露出所述侧面15。优选地,所述固定架41包括第一筒状部411、连接在所述第一筒状部411内端的第二筒状部412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筒状部412外周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部护枕,其特征在于,包括颈部护枕本体、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为柔性体,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所述左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左突耳上,所述右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右突耳上,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部护枕,其特征在于,包括颈部护枕本体、左耳喇叭、右耳喇叭及至少一个麦克风组件,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为柔性体,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设置有朝向佩戴者左耳的左突耳及朝向佩戴者右耳的右突耳,所述左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左突耳上,所述右耳喇叭设置在所述右突耳上,所述麦克风组件设置在所述颈部护枕本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护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具有前端面、后端面及连接于所述前端面与后端面之间的侧面,所述左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所述右突耳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横向另一侧并突出于所述前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护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所述左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一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左耳贴附斜面及第一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左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左耳贴附斜面上;所述右突耳的外表面包括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所述右耳贴附斜面的顶部边线与所述第二弧面的顶部边线相接,所述右耳贴附斜面及第二弧面的底部边线与所述前端面相接,所述右耳喇叭的出音孔设置在所述右耳贴附斜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护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呈U形,所述颈部护枕本体包括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所述左臂部与右臂部的连接部,所述左臂部、右臂部及连接部的内侧表面之间形成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刘时锴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