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803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包括依次组装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以及第三镜筒,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与第三镜筒形成的镜腔中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镜片、第一隔圈、第二镜片、第二隔圈、第三镜片、第一压圈、第三隔圈、第四镜片、第四隔圈、第五镜片、第五隔圈、第六镜片、第七镜片、第六隔圈、第八镜片、第九镜片、第二压圈、第十镜片、第七隔圈、第十一镜片、第八隔圈、第十二镜片、第十三镜片、第九隔圈、第十四镜片、第十五镜片、第十六镜片、第十隔圈、第十七镜片、红外滤光片以及第三压圈,第一镜筒外固定有光阑环,第三镜筒外设置有第四压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镜头模拟人眼构造,实现机器判定,对品质稳定与效率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A Near-Eye Detection Le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眼检测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
,具体为一种近眼检测镜头。
技术介绍
科技的飞速发展,AI镜头的进一步普及允许消费者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捕捉更多的光线和细节,以获得高像素的高品质图像,并利用人工智能(AI)和智能稳定技术实现更专业的摄影,目前市场上各种各样的AI镜头眼花缭乱,AI镜头品质参差不齐,AR/VR光学系统成像是否合格,通常是通过人眼观察来判定,主观意识较强,对个人的技能要求也更高,容易出现误判,如何确认AI镜头品质一个业界很难攻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近眼检测镜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包括依次组装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以及第三镜筒,所述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与第三镜筒形成的镜腔中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镜片、第一隔圈、第二镜片、第二隔圈、第三镜片、第一压圈、第三隔圈、第四镜片、第四隔圈、第五镜片、第五隔圈、第六镜片、、第七镜片、第六隔圈、第八镜片、第九镜片、第二压圈、第十镜片、第七隔圈、第十一镜片、第八隔圈、第十二镜片、第十三镜片、第九隔圈、第十四镜片、第十五镜片、第十六镜片、第十隔圈、第十七镜片、红外滤光片以及第三压圈,所述第一镜筒外固定有光阑环,所述第二镜筒外设置有调焦环与C接口,所述第三镜筒外设置有第四压圈。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三镜片、第四镜片、第五镜片、第六镜片、第七镜片、第八镜片、第九镜片、第十镜片、第十一镜片、第十二镜片、第十三镜片、第十四镜片、第十五镜片、第十六镜片以及第十七镜片均采用玻璃材质制成。作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C接口通过第一螺丝与第二螺丝分别固定所述第二镜筒与所述第三镜筒。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镜头模拟人眼构造,以此来代替人工检测,实现机器判定,确保AR/VR光学成像系统清晰,满足视场角FOV等指标的需求,实现品质稳定与效率的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镜片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镜筒;2-第二镜筒;3-第三镜筒;4-第一镜片;5-第二镜片;6-第三镜片;7-第四镜片;8-第五镜片;9-第六镜片;10-第七镜片;11-第八镜片;12-第九镜片;13-第十镜片;14-第十一镜片;15-第十二镜片;16-第十三镜片;17-第十四镜片;18-第十五镜片;19-第十六镜片;20-第十七镜片;21-第一隔圈;22-第二隔圈;23-第三隔圈;24-第四隔圈;25-第五隔圈;26-第六隔圈;27-第七隔圈;28-第八隔圈;29-第九隔圈;30-第十隔圈;31-红外滤光片;32-光阑环;33-C接口;34-第一压圈;35-第二压圈;36-第三压圈;37-第四压圈;38-第一螺丝;39-第二螺丝;40-调焦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包括依次组装连接的第一镜筒1、第二镜筒2以及第三镜筒3,所述第一镜筒1、第二镜筒2与第三镜筒3形成的镜腔中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镜片4、第一隔圈21、第二镜片5、第二隔圈22、第三镜片6、第一压圈34、第三隔圈23、第四镜片7、第四隔圈24、第五镜片8、第五隔圈2、第六镜片9、、第七镜片10、第六隔圈26、第八镜片11、第九镜片12、第二压圈35、第十镜片13、第七隔圈27、第十一镜片14、第八隔圈28、第十二镜片15、第十三镜片16、第九隔圈29、第十四镜片17、第十五镜片18、第十六镜片19、第十隔圈30、第十七镜20片、红外滤光片31以及第三压圈36,所述第一镜筒1外固定有光阑环32,所述第二镜筒2外设置有调焦环40与C接口33,所述第三镜筒3外设置有第四压圈3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镜片4、第二镜片5、第三镜片6、第四镜片7、第五镜片8、第六镜片9、第七镜片10、第八镜片11、第九镜片12、第十镜片13、第十一镜片14、第十二镜片15、第十三镜片16、第十四镜片17、第十五镜片18、第十六镜片19以及第十七镜片20均采用玻璃材质制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C接口33通过第一螺丝38与第二螺丝39分别固定所述第二镜筒2与所述第三镜筒3。因为人眼的瞳孔会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大小,通常是在1~5mm之间变化,因此该镜头设计满足最大5mm孔径的成像要求,最大光阑孔径(Fno.1.9)设定为5mm,确保5mm以下孔径都可满足成像要求。如图1所示,该镜头的结构非常复杂,有17片玻璃镜片、1片红外滤光片外加3个镜筒,因为要模拟人眼,故光阑环放在镜头的最前面,类似人眼的瞳孔;整个镜头影响因素有很多,要求制造精度很高,一个镜片有两个面,影响因素有:面型(2个),亚斯(2个),矢高(2个),中心厚度,偏心,外径,共9个;整个系统间隔有15个,再加上镜筒3个,因此,各因素组合,至少影响整个系统成像效果的因素有:C917*15*3=1093950个;因此,在制造中每个指标都要严格掌控,确保达到公差要求,才能在最后的组装环节确保镜头成像质量满足要求。本专利技术通过将镜头模拟人眼构造,以此来代替人工检测,实现机器判定,确保AR/VR光学成像系统清晰,满足视场角FOV等指标的需求,实现品质稳定与效率的提升。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组装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以及第三镜筒,所述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与第三镜筒形成的镜腔中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镜片、第一隔圈、第二镜片、第二隔圈、第三镜片、第一压圈、第三隔圈、第四镜片、第四隔圈、第五镜片、第五隔圈、第六镜片、、第七镜片、第六隔圈、第八镜片、第九镜片、第二压圈、第十镜片、第七隔圈、第十一镜片、第八隔圈、第十二镜片、第十三镜片、第九隔圈、第十四镜片、第十五镜片、第十六镜片、第十隔圈、第十七镜片、红外滤光片以及第三压圈,所述第一镜筒外固定有光阑环,所述第二镜筒外设置有调焦环与C接口,所述第三镜筒外设置有第四压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眼检测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组装连接的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以及第三镜筒,所述第一镜筒、第二镜筒与第三镜筒形成的镜腔中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镜片、第一隔圈、第二镜片、第二隔圈、第三镜片、第一压圈、第三隔圈、第四镜片、第四隔圈、第五镜片、第五隔圈、第六镜片、、第七镜片、第六隔圈、第八镜片、第九镜片、第二压圈、第十镜片、第七隔圈、第十一镜片、第八隔圈、第十二镜片、第十三镜片、第九隔圈、第十四镜片、第十五镜片、第十六镜片、第十隔圈、第十七镜片、红外滤光片以及第三压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鼎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