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8751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9: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缸、加固板和连接槽,加固板均与进水缸焊接设置,且加固板分别位于进水缸上下两侧的中部,连接槽位于进水缸的一侧,且连接槽通过螺丝与进水缸贯穿设置,连接槽的一侧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与连接槽贯穿设置,进水缸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缓冲槽,且缓冲槽的一端与进水缸贯穿设置,缓冲槽的一端贯穿设置有出水口。该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结构稳定,且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增强了本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并且可在给水泵出水时对水产生一个分流、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锅炉给水泵
,具体是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
技术介绍
锅炉给水泵流量为25-150m3/h,扬程可达480-1100米。可输送280℃以下的高温清水,适合锅炉给水,工厂及城市给水之用。适于输送温度低于110°C的清水或物理化学性质类似于水的无腐蚀性的其他液体,广泛用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锅炉给水和城市生活供水。然而现有的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的结构设计极为复杂,这使得给水泵在进水时由于内部各个结构的击打、循环运转加大了对水的承压性,在这种承压性增加的同时提高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这会对给水泵造成一定的损坏,此外,现有的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通常在后续出水时由于缺少分流措施而导致水一涌而出,易造成安全事故发生,不利于实际使用。因此需要在现有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以克服现有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于解决现有的锅炉给水泵进水时由于内部各个结构的击打、循环运转加大了对水的承压性的问题,提供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通过设置固定杆、隔离块和漏水开孔,使本装置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增强了本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并且可在给水泵出水时对水产生一个分流、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对锅炉给水泵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缸、加固板和连接槽,所述加固板均与进水缸焊接设置,且加固板分别位于进水缸上下两侧的中部,所述连接槽位于进水缸的一侧,且连接槽通过螺丝与进水缸贯穿设置,所述连接槽的一侧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与连接槽贯穿设置,所述进水缸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缓冲槽,且缓冲槽的一端与进水缸贯穿设置,所述缓冲槽的一端贯穿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进水缸包括固定杆和隔离块,所述固定杆分别位于进水缸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隔离块分别通过螺母与进水缸固定连接,且隔离块均贯穿在固定杆中;所述缓冲槽包括漏水开孔和储水槽,所述漏水开孔均位于缓冲槽内部的一侧,所述漏水开孔的一侧均设有储水槽。优选的,所述漏水开孔的一侧均与进水缸贯穿设置,且漏水开孔依次呈“纵向排列”在储水槽的左侧。优选的,所述漏水开孔的一端均与储水槽贯穿设置。优选的,所述出水口的一侧与储水槽贯穿连接。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均通过螺母与进水缸固定连接,且固定杆均呈“长方形”状。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该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当本装置在使用时,由于固定杆均通过螺母与进水缸固定连接,且由于隔离块均贯穿在固定杆中,使本装置通过隔离块和固定杆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增强了本装置使用的稳定性。(2)、该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当本装置在使用时,由于漏水开孔的一端均与储水槽贯穿设置,且由于漏水开孔的一侧均与进水缸贯穿设置,并且由于漏水开孔依次呈“纵向排列”在储水槽的左侧,使本装置通过漏水开孔和储水槽可在给水泵出水时对水产生一个分流、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综上,整个装置结构稳定,且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增强了本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并且可在给水泵出水时对水产生一个分流、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进水缸局部结构示剖面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缓冲槽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1-进水缸;101-固定杆;102-隔离块;2-加固板;3-连接槽;4-进水口;5-缓冲槽;501-漏水开孔;502-储水槽;6-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3,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中的储水槽502和连接槽3均可从市场购买或定制获得,具体型号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不再进行赘述。实施例一: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缸1、加固板2和连接槽3,加固板2均与进水缸1焊接设置,且加固板2分别位于进水缸1上下两侧的中部,连接槽3位于进水缸1的一侧,且连接槽3通过螺丝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连接槽3的一侧设有进水口4,且进水口4与连接槽3贯穿设置,进水缸1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缓冲槽5,且缓冲槽5的一端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缓冲槽5的一端贯穿设置有出水口6,进水缸1包括固定杆101和隔离块102,固定杆101分别位于进水缸1内部的上下两端,隔离块102分别通过螺母与进水缸1固定连接,且隔离块102均贯穿在固定杆101中,缓冲槽5包括漏水开孔501和储水槽502,漏水开孔501均位于缓冲槽5内部的一侧,漏水开孔501的一侧均设有储水槽502。本实施例提供的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结构稳定,且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增强了本装置使用的稳定性。实施例二: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其中,漏水开孔501的一侧均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且漏水开孔501依次呈“纵向排列”在储水槽502的左侧;漏水开孔501的一端均与储水槽502贯穿设置;出水口6的一侧与储水槽502贯穿连接;固定杆101均通过螺母与进水缸1固定连接,且固定杆101均呈“长方形”状。本实施例提供的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可在给水泵出水时对水产生一个分流、缓冲作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时,先检查本产品与外部构件连接的紧固性,当水通过进水口1进入连接槽3时,连接槽3内的水会进入进水缸1内,在水进入进水缸1内后,通过水与隔离块102的碰撞,可对水产生一定的缓冲力,这降低了对水的承压性,同时减少了水对给水泵内部的冲击,在水通过进水缸1流入缓冲槽5后,水可分为三处涌向漏水开孔501,使水产生分流,最后流入储水槽502中,通过出水口6流出。以上的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缸(1)、加固板(2)和连接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2)均与进水缸(1)焊接设置,且加固板(2)分别位于进水缸(1)上下两侧的中部,所述连接槽(3)位于进水缸(1)的一侧,且连接槽(3)通过螺丝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所述连接槽(3)的一侧设有进水口(4),且进水口(4)与连接槽(3)贯穿设置,所述进水缸(1)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缓冲槽(5),且缓冲槽(5)的一端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所述缓冲槽(5)的一端贯穿设置有出水口(6);所述进水缸(1)包括固定杆(101)和隔离块(102),所述固定杆(101)分别位于进水缸(1)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隔离块(102)分别通过螺母与进水缸(1)固定连接,且隔离块(102)均贯穿在固定杆(101)中;所述缓冲槽(5)包括漏水开孔(501)和储水槽(502),所述漏水开孔(501)均位于缓冲槽(5)内部的一侧,所述漏水开孔(501)的一侧均设有储水槽(5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炉给水泵进水结构,包括进水缸(1)、加固板(2)和连接槽(3),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2)均与进水缸(1)焊接设置,且加固板(2)分别位于进水缸(1)上下两侧的中部,所述连接槽(3)位于进水缸(1)的一侧,且连接槽(3)通过螺丝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所述连接槽(3)的一侧设有进水口(4),且进水口(4)与连接槽(3)贯穿设置,所述进水缸(1)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缓冲槽(5),且缓冲槽(5)的一端与进水缸(1)贯穿设置,所述缓冲槽(5)的一端贯穿设置有出水口(6);所述进水缸(1)包括固定杆(101)和隔离块(102),所述固定杆(101)分别位于进水缸(1)内部的上下两端,所述隔离块(102)分别通过螺母与进水缸(1)固定连接,且隔离块(102)均贯穿在固定杆(101)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成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市环保节能锅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