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8437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内侧壁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气液混合泵,所述气液混合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远离气液混合泵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的内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气液混合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冲洗机构和连接管、支管和连接板的配合作用,这样利用高压空气定时对阳极形成更强冲刷,从而彻底解决传统电絮凝装置的堵塞问题,通过顶盖、限位机构、气液混合泵、把手、转轴、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协同作用,这样操作者通过打开顶盖对本装置内部的气液混合泵和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进行安装拆卸。

Swirling Closed Tubular Electric Flocculation Water Treatmen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wirling closed tubular electric flocculation water treatment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ewage treatment tank. The inner and lateral walls of the sewage treatment tank are connected with a gas-liquid mixing pump through a limit mechanism, and the input end of the gas-liquid mixing pump is fixed with an intake pipe. The end of the intake pipe far from the gas-liquid mixing pump runs through the inner and outer walls of the sewage treatment tank and extends outward. The output end of the pump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n outle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combines the swirling closed tubular electroflocculation monomer, the flushing mechanism and the connecting pipe, branch pipe and connecting plate, so that the anode can be washed more strongly by using high pressure air timing, thereby thoroughly solving the blockag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roflocculation device. Throug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top cover, the limit mechanism, the gas-liquid mixing pump, the handle, the rotating shaft, the inlet and outlet pip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pressure air timing, and can completely solve the blockage problem of The sample operator installs and disassembles the gas-liquid mixing pump and the swirling closed tubular electroflocculating unit inside the device by opening the top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尤其涉及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电絮凝就是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使可溶性阳极(牺牲阳极)产生大量阳离子对废水进行絮凝,从而将污染物去除的水质净化技术,它兼有电化学氧化、絮凝和气浮三者的特点。现有的电絮凝水处理过程中,主要通过气液混合泵将污水排入电絮凝中,通过可溶性阳极对废水进行絮凝,从而将污染物去除,然而现有的电絮凝,会出现絮凝堆积,出现电絮凝装置的堵塞问题,导致废水无法与可溶性阳极发生化学反应,进行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导致废水的输送和净化的效率降低,无法高效进行水处理。为此,我们设计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絮凝堆积堵塞的问题,而提出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内侧壁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气液混合泵,所述气液混合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远离气液混合泵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的内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气液混合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所述污水处理池内设有多支串联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顶部通过连接板与污水处理池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底部侧壁设有进水口,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顶部侧壁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外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污水处理池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冲洗机构,所述冲洗机构通过连接机构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的进水口连接。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污水处理池内侧壁的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所述气液混合泵插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之间,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板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栓,另一个所述限位板上设有两个与螺栓对应的螺孔。优选地,所述冲洗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污水处理池顶部上的空压机,所述空压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管上的多个支管,所述支管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底部与进水口的内底部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污水处理池的顶部设有顶盖,所述污水处理池的顶部设有与顶盖对应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顶盖转动套接在转轴上,所述顶盖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优选地,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内底部设有与限位块对应的限位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冲洗机构和连接管、支管和连接板的配合作用,这样利用高压空气定时对阳极形成更强冲刷,从而彻底解决传统电絮凝装置的堵塞问题;2、通过顶盖、限位机构、气液混合泵、把手、转轴、进液管和出液管的协同作用,这样操作者通过打开顶盖对本装置内部的气液混合泵和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进行安装拆卸。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向视图。图中:1污水处理池、2气液混合泵、3进液管、4出液管、5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6连接板、7出水管、8限位板、9螺栓、10空压机、11连接管、12支管、13顶盖、14转轴、15限位块、16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2,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1,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设有顶盖13,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设有与顶盖13对应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转轴14,顶盖13转动套接在转轴14上,顶盖1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把手16,这样操作者通过打开顶盖13对本装置内部的结构进行安装拆卸,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气液混合泵2,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污水处理池1内侧壁的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8,气液混合泵2插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8之间,其中一个限位板8上螺纹连接有两个螺栓9,另一个限位板8上设有两个与螺栓9对应的螺孔,这样利用螺栓9和限位板8的限位作用,保证气液混合泵2不会再运行输送污水的过程中,发生偏转,导致输水的效率降低。其中,气液混合泵2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3,进液管3远离气液混合泵2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并向外延伸,气液混合泵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4,污水处理池1内设有多支串联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5,污水处理池1的内底部设有与限位块15对应的限位槽,这样利用限位块15的限位作用,防止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在受到高压空气和污水的冲刷,会发生偏转,导致后续的污水处理受到影响。其中,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通过连接板6与污水处理池1内侧壁固定连接,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底部侧壁设有进水口,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侧壁设有出水管7,出水管7远离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外侧壁并向外延伸,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冲洗机构,冲洗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污水处理池1顶部上的空压机10,空压机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管11,这样利用空压机10对本装置中输送高压空气,防止絮凝堵塞发生,冲洗机构通过连接机构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进水口连接,连接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管11上的多个支管12,支管12远离连接管11的一端底部与进水口的内底部固定连接,这样利用支管12,使每个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都能被输送高压空气进行冲洗絮凝。本技术中,首先打开气液混合泵2,其中,气液混合泵2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污水在气液混合泵2的作用下以1m/s的流速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下端侧面进入,由上部另一侧的出水管7排出,污水在每一单体内成螺旋流,污水在装置内为高速旋转流,在流经阳极表面的同时利用旋转流的强冲刷能力对阳极表面进行冲刷,可有效避免阳极产生的絮体堆积,每隔10分钟(时间可调)打开空压机10运行30s(时间可调),其中,空压机1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将高压空气通过连接管11,输送到支管12,再由支管12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口鼓入与污水混合,其中支管12的直径小于进水口的直径,便于污水从进水口进入,污水从出水管7排出,同时利用高压空气定时对阳极形成更强冲刷,从而彻底解决传统电絮凝装置的堵塞问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气液混合泵(2),所述气液混合泵(2)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3),所述进液管(3)远离气液混合泵(2)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气液混合泵(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4),所述污水处理池(1)内设有多支串联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通过连接板(6)与污水处理池(1)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底部侧壁设有进水口,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侧壁设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远离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外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冲洗机构,所述冲洗机构通过连接机构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进水口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通过限位机构连接有气液混合泵(2),所述气液混合泵(2)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进液管(3),所述进液管(3)远离气液混合泵(2)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的内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气液混合泵(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出液管(4),所述污水处理池(1)内设有多支串联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通过连接板(6)与污水处理池(1)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底部侧壁设有进水口,所述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顶部侧壁设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远离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一端贯穿污水处理池(1)外侧壁并向外延伸,所述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冲洗机构,所述冲洗机构通过连接机构与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单体(5)的进水口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密闭型管式电絮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污水处理池(1)内侧壁的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8),所述气液混合泵(2)插设两个对称设置的限位板(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东张立利刘垚周劲张毛毛林青颖石菁
申请(专利权)人:太原市政和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