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08195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1 07: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该把手由一立管连结于一前叉竖管,而该立管设有一立管座及一把手座,该把手座设有一对夹耳部以通过一枢接组件供枢接于该立管座的一枢接部;其中,避震装置至少包含有:至少一压抵部、至少一吸震组件以及一调整件,该吸震组件装设于该压抵部与该把手座的主体间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该吸震组件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或该把手座的主体接触,让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遇到不平整道路产生震动而使得前叉竖管上下动作时,可通过压抵部压抵于吸震组件来缓冲并吸收上述震动力,而该调整件由该把手座的主体伸入该压抵部而与该吸震组件接触,用以调整该吸震组件之的变程度,以达到不同吸震效果。

Bicycle Handle Shock Absorb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icycle handle shock absorber, which is connected by a riser to a front fork vertical pipe, and the riser is provided with a riser seat and a seat. The handle seat is provided with a pair of clamping ears to be pivoted to a pivotal joint of the riser seat through a pivotal assembly. The shock absorber device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ressure counterpart, at least one shock absorber component and an adjustment. Th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is installed in the space formed between the compression part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handle seat.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s of th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compression part or the main body of the handle seat. When the user rides a bicycle and encounters an uneven road, the front fork vertical pipe moves up and down, the vibration can be buffered and absorbed by the compression and offset part by the shock absorber assembly. Force, and the adjusting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hock absorber by extend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seat into the shock absorber to adjust the variation of the shock absorber so as to achieve different shock absorption effe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主要应用于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以人力的踩踏为其动力来源,无需使用电力或汽油,极具环保概念,非常适合作为一般交通工具或是休闲运动装置来使用。且由于自行车兼具有免能源及运动的效果,所以现代人愈来愈多人以自行车来作为代步的工具,一般自行车以把手来控制其行进的方向,而手把则通过一把手立管来与自行车的前叉管相连结,如此自行车骑士可透过转动把手来控制前叉管转动,进而来控制改变自行车的行进方向。然而一般现有的自行车把手立管大都仅具有连结把手与前叉管的功能而已,但以目前的环境来说,鲜少有完全平坦的路面存在,使得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遇到崎岖凹凸不平的道路,或于登山行驶于石头路、有落差地势等路面时,自行车将会因为地面的不平稳而产生震动,而前轮所受到的震动很容易会经由前叉管及把手立管传递到把手上,轻者会因此一震动而影响到自行车骑士握住把手时的舒适感,长时间骑乘下来容易引起双手发麻的不适症状,重者则会妨碍到骑士对自行车的操控性,而影响到自行车行进时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其可实现吸震功能,且提升骑乘的舒适性,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该把手由一立管连结于一前叉竖管,而该立管设有一立管座及一把手座,该把手座设有一对夹耳部以一枢接组件供枢接于该立管座的一枢接部,该避震装置主要包含有至少一压抵部、至少一吸震组件及一调整件;该压抵部由该立管座的枢接部朝该把手延伸而成,该压抵部与把手座的主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或该把手座的主体接触;该调整件由该把手座的主体伸入于该压抵部而与该吸震组件接触。优选的,进一步设有一垫片,该垫片位于该压抵部及该吸震组件之间。优选的,该压抵部具有一穿孔可供穿设该调整件。优选的,该穿孔具有内螺纹,而该调整件具有相对应的外螺纹。优选的,该把手座的主体具有一开孔,可相对让该调整件一端外露。优选的,该压抵部朝该开孔处形成一凸垣,而该凸垣外套设有一吸震体,该吸震体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或该把手座的主体接触。优选的,该吸震体为弹性材质。优选的,该压抵部外周围处朝该把手座的主体延伸形成一围边,用以包覆于该吸震组件的侧边,其中,该吸震组件为弹性材质。优选的,该枢接组件具有可相互对组固定的第一、第二迫紧件,该第一、第二迫紧件的外端部配合该对夹耳部形成一盖板,该第一迫紧件具有一螺孔可供该第二迫紧件锁固,该螺孔并延伸至该第一迫紧件的该盖板,另有一调整件可从该第一迫紧件的该盖板锁入该螺孔。优选的,该枢接组件进一步设有二个垫片,分别套设于该对夹耳部与该枢接部之间且相对位于该第一迫紧件外。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使用者在骑乘自行车遇到不平整道路产生震动而使得前叉竖管上下动作时,可通过压抵部压抵于吸震组件来缓冲并吸收上述震动力,减少使用者手部因自行车晃动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以达到提高自行车行驶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效果;并可利用该调整件调整该吸震组件的应变程度,以达到不同吸震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的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的结构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本创作的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自行车把手1由一立管连结于一前叉竖管4,而该立管设有一立管座2及一把手座3,前叉竖管4下方则连接自行车的前轮(图未示),立管座2一体设有一枢接部21及一套管部22,套管部22套设于前叉竖管4顶端,把手座3一体设有一对夹耳部31以及一套接部32,套接部32套接自行车的把手1,而一对夹耳部31通过枢接组件8供枢接于枢接部21,以构成把手1与前叉竖管4的连结。本创作避震装置至少包含有:至少一压抵部5、至少一吸震组件6以及一调整件7;其中:压抵部5由该立管座的枢接部21朝该把手1延伸而成,该压抵部5与把手座3的主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51;吸震组件6装设于该容置空间51,该吸震组件6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5或该把手座3的主体接触;调整件7由该把手座3的主体伸入于该压抵部5而与该吸震组件6接触。请同时参阅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压抵部5相对位于该吸震组件6的下侧,而该吸震组件6则抵压于该把手座3主体的下方,该压抵部5外周围处朝该把手座3的主体延伸形成一围边52,用以包覆于该吸震组件6的侧边,可将吸震组件6稳固定位于该容置空间51内,该压抵部5具有一穿孔53可供穿设该调整件7,该穿孔53具有内螺纹,而该调整件7具有相对应的外螺纹,利用相对应的内外螺纹,可调整调整件7于穿孔53内的相对位置;且该把手座3的主体具有一开孔33,该开孔33与该穿孔53相对应,可相对让该调整件7一端外露,便于让使用者进行调整使用;另外,可进一步具有一垫片54,该垫片54位于该压抵部5及该吸震组件6之间。当使用者骑乘自行车行驶至不平整的道路,使得自行车产生晃动时,立管座2的套管部22所套合的前叉竖管4将会上下动作,此时把手座3随之晃动时,压抵部5会压抵于吸震组件6,由吸震组件6吸收前叉竖管4上下震动的力道,降低把手座3晃动的程度,让套设于把手座3的把手1不会产生震动或仅会产生些许震动,可有效降低因车身震动而产生的不舒适感。而使用者亦可透过开孔33以手工具调整该调整件7于穿孔53内的相对位置,通过调整吸震组件6被垫片54挤压的程度,用以调整该吸震组件6的应变程度,以达到不同吸震效果。再者,该压抵部5朝该开孔33处形成一凸垣55,该凸垣55环设于该穿孔53外周围,而该凸垣55外套设有一吸震体56,该吸震体56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5或该把手座3的主体接触,同样通过压抵部压抵于吸震体56,由吸震体56吸收震动的力量;而上述实施例中的吸震组件或吸震体可以为弹性材质,例如可以为塑料、橡胶等软质材料所制成。再请参阅图2和图4所示,枢接组件8具有可相互对组固定的第一、第二迫紧件81、82以及二垫片83,该第一、第二迫紧件81、82的外端部配合该对夹耳部31形成一盖板84,该第一迫紧件81具有一螺孔85可供该第二迫紧件82锁固,该螺孔85并延伸至该第一迫紧件的该盖板84,另有一调整件86可从该第一迫紧件的该盖板84锁入该螺孔85,而二垫片83则分别套设于该对夹耳部31与该枢接部21之间且相对位于该第一迫紧件81外;其中,该调整件86锁入螺孔85的深度可调整该第二迫紧件82锁入螺孔85的深度,通过调整该立管座2与该把手座3间枢接的松紧程度。如图4所示之实施例中,该第一迫紧件81内的螺孔85具有两段式螺纹结构,分别供该第二迫紧件82以及该调整件86锁固;当然,该第一迫紧件81内的螺孔85亦可单一螺纹结构,同样可分别供该第二迫紧件82以及该调整件86锁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该把手由一立管连结于一前叉竖管,而该立管设有一立管座及一把手座,该把手座设有一对夹耳部以一枢接组件供枢接于该立管座的一枢接部,该避震装置主要包含有至少一压抵部、至少一吸震组件及一调整件,其特征在于:该压抵部由该立管座的枢接部朝该把手延伸而成,该压抵部与把手座的主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或该把手座的主体接触;该调整件由该把手座的主体伸入于该压抵部而与该吸震组件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该把手由一立管连结于一前叉竖管,而该立管设有一立管座及一把手座,该把手座设有一对夹耳部以一枢接组件供枢接于该立管座的一枢接部,该避震装置主要包含有至少一压抵部、至少一吸震组件及一调整件,其特征在于:该压抵部由该立管座的枢接部朝该把手延伸而成,该压抵部与把手座的主体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装设于该容置空间,该吸震组件的上下两侧与该压抵部或该把手座的主体接触;该调整件由该把手座的主体伸入于该压抵部而与该吸震组件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一垫片,该垫片位于该压抵部及该吸震组件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抵部具有一穿孔可供穿设该调整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穿孔具有内螺纹,而该调整件具有相对应的外螺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把手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座的主体具有一开孔,可相对让该调整件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信隆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