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6815 阅读:1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以将气缸筒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前后方向的姿势将发动机主体装载在车身架上、将构成可使水冷套内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散热器在气缸筒的侧部安装到发动机主体上的车辆中,在避免增大成本的同时,提高冷却装置的空气排出性能和注水性能。为此,把给水嘴88可装卸地安装到从沿车身架的前后方向的上部箱体77的一端向上方延伸的给水管87的上端上,为使给水嘴88处于冷却装置83内最上方位置处,将散热器72以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姿势安装到发动机主体25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气缸筒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的前后方向的姿势把发动机主体装载在车身架上、备有上部及下部箱体以及将这些箱体之间连接起来的冷却管的散热器构成可循环水冷套的冷却水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在前述气缸筒的侧部安装到发动机主体上的车辆,特别是涉及对散热器装载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从实开昭59-78128号公报等中,已知将散热器以配置在发动机主体所配备的气缸筒侧部的方式安装到装载于车身架上的发动机主体上的车辆。在上述实开昭59-7812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发动机,将其气缸筒以上下方向竖起的姿势装载在车身架上,在这种车辆中,设在发动机主体上的水冷套也是沿上下方向成长形的,所以冷却装置中的导管在上下方向的配管自由度大,有足够的水压,也能很好地从冷却装置中排出空气。然而,在把气缸筒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前后方向的姿势将发动机主体安装到车身架上的车辆中,设在发动机主体上的水冷套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缩小,冷却装置的导管在上下方向的配管自由度小,水压也低,从冷却装置中排出空气需要花费时间,注水时间也加长。为加大水压,考虑采用给水嘴从上部箱体向上突出很长的特殊形状的散热器,同时,在连接到散热器上、与该散热器分开配置的箱体上设置给水嘴,但,这种结构会导致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该结构可避免增加成本且可提高冷却装置中的空气排出性能及注水性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在具有气缸筒的发动机主体以把前述气缸筒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的前后方向的姿势装载到车身架上、中间经冷却管将上部及下部箱体连接形成的散热器构成可使设于发动机主体上的水冷套的冷却水循环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并将该散热器在前述气缸筒的侧部安装到前述发动机主体上的车辆中,其特征为,将给水嘴可装卸地安装到沿前述车身架的前后方向从上部箱体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的给水管的上端上,在前述给水嘴以处于前述冷却装置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姿势的状态下,将前述散热器安装到发动机主体上。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使备有上部及下部箱体以及将它们之间连接起来的冷却管的一般形状的散热器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将安装在设于上部箱体的一个端部的给水管的上端的给水嘴置于冷却装置的最上方位置处,从而可以避免因把散热器制成特殊形状而引起的成本增加,使冷却装置内的水压差加大,可提高从给水管中排出空气的性能及注水性能。同时,本专利技术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其特征为,除上述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结构外,在沿前述车身架前后方向的前述下部箱体的另一端部上,设置连接引导冷却水的第一导管的连接管,以使连接管处于前述冷却装置内的最下方的位置的形式,设定前述散热器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姿势,采用这种结构,不必增大散热器中冷却管的长度,可将空气从冷却装置的下部很好地排出,更进一步地提高注水性能。进而,本专利技术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其特征为,除上述方案1或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结构外,在从侧面观察时,将前述散热器于至少与前述上部箱体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设置在前述发动机主体的气缸体上,前述上部箱体及气缸体配置在从前述侧面观察时的重叠的范围内、基本上水平延伸的第二导管,其一端以通到水冷套上的方式连接到气缸体上,第二导管的另一端连接到上部箱体上,采用这种结构,缩短使冷却水在水冷套及散热器之间的第二导管,可使冷却装置的冷却水的循环回路紧凑化。根据上述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可以避免将散热器制造成特殊的形状,也可避免在与散热器另外配置的箱体上设置给水嘴,从而避免加大成本。在冷却装置内水压较大,可提高从给水管排出空气的性能和注水性能。同时,根据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不必增大散热器中冷却管的长度,可从冷却装置的下部很好地排出空气,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注水性能。进一步,根据方案3记载的专利技术,缩短了散热器和气缸体之间连接的导管,可使冷却装置中的冷却水循环回路紧凑化。附图说明图1、是小轮式摩托车的总体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图2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4-4线的向视侧视图。图5、是对应于卸下散热器罩的状态下的图4的侧视图。图6、是图4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7向视平面图。图8、是散热器和散热器罩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式。图1~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小轮式摩托车的总体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向视侧视图,图5是对应于在卸下散热器罩的状态下的图4的侧视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7向视平面图,图8是散热器及散热器罩的透视图。首先,在图1及图2中,备有由转向手柄11掌舵的前轮Wf以及由摆动式动力装置P驱动的后轮Wr的小轮式摩托车V的车身架F被划分为前车身架12,中间车身架13,后车身架14三个部分。前车身架12由整体配备的车头管12a,下管12b及脚踏板支承部12c的铝合金铸件构成。经由枢轴15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动力装置P的中间车身架13由铝合金铸件构成,结合到前述前车身架12的后端上。沿动力装置P的后上方延伸的后车身架14由环状管材构成,燃料箱16支承在其上面。在中间车身架13的上面,支撑着头盔箱17,由和车座18成一整体的盖19将头盔箱17和燃料箱16可开闭地覆盖。动力装置P由水冷式单缸四冲程发动机E、以及从发动机E的左侧面向车身后方延伸的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构成,无级变速机T的后部上面经过后缓冲垫20结合到中间车身架13的后端上。无级变速机T的上面支撑着空气滤清器21。在无级变速机T的右侧面上,支承着消音器22,在发动机E的下面支撑着可竖起·倒伏的主支架23。在图3~图5中,发动机E的发动机主体25,备有由沿曲轴31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分割面30划分开的第一发动机缸体32及第二发动机缸体33,第一发动机缸体32成一整体地配备有设置气缸筒41的气缸体32a以及与第二发动机缸体33一起构成曲轴箱的曲轴箱半体32b,气缸盖34结合到第一发动机缸体32的前端上,气缸盖罩35结合到气缸盖34的前端上。这种发动机主体25,以使前述气缸筒41的轴线L稍稍向前上方倾斜、基本上沿车身架F的前后方向的方式,装载在车身架F上,设在第一发动机缸体32上部的链轮27经由支承缓冲橡胶28可摆动的支承在固定于车身架F的中间车身架13上的枢轴15上。皮带式无级变速机T备有相互结合的右侧箱体37及左侧箱体38,右侧箱体37的前部右侧面结合到第一和第二发动机缸体32,33的左侧面上。进而,减速机箱体39结合到右侧箱体37的后部右侧面上。可自由滑动地配合到第一发动机缸体32所备有的气缸筒41内部的活塞42,经由连杆43连接到曲轴31上。凸轮轴44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气缸盖34上,由前述凸轮轴44开闭地驱动设在气缸盖34上的吸气阀和排气阀(图中未示出)。在设于第一发动机缸体32上的链轮通路40内容纳正时链45,该正时链45卷绕在设于曲轴31上的驱动链轮46与设于凸轮轴44上的从动链轮47上。借此,曲轴31每旋转两周,凸轮轴旋转一周。在突出到右侧箱体37及左侧箱体38内部的曲轴31的左端上,设置驱动皮带轮54。该驱动皮带轮54备有固定在曲轴31上的固定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车辆中的散热器装载结构,在具有气缸筒(41)的发动机主体(25)以使前述气缸筒(41)的轴线基本上沿车身架(F)的前后方向的姿势装载到车身架(F)上、备有上部及下部箱体(77,78)以及连接这些箱体(77,78)之间的冷却管的散热器(72)构成的使设于前述发动机主体(25)上的水冷套(82)的冷却水能够循环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同时,将前述散热器(72)于前述气缸筒(41)的侧部安装到发动机主体(25)上的车辆中,所述散热器装载结构的特征为,给水嘴(88)可装卸地安装在从沿前述车身架(F)的前后方向的上部箱体(77)的一个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给水管(87)的上端,以使前述给水嘴(88)处于前述冷却装置(83)内最上方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姿势、将前述散热器(72)安装到前述发动机主体(25)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城健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