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包括:导体;基础绝缘层,包覆于导体的外表面,基础绝缘层包括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耐压绝缘层,包覆于基础绝缘层的外表面,耐压绝缘层包括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以及耐磨绝缘层,包覆于耐压绝缘层的外表面,耐磨绝缘层包括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与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耐磨绝缘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耐寒三层绝缘线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够有效、稳定地工作,提高了耐寒三层绝缘线的耐低温能力。
Cold Resistant Three-Layer Insulated Wi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耐寒三层绝缘线
本技术涉及绝缘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
技术介绍
三层绝缘线是一种高信号传输、高耐压、高屏蔽的绝缘导线,其是由金属导体以及包覆在金属导体外部的三层绝缘层组成。随着三层绝缘导线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人们对三层绝缘导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高压和高变频
,不光要求其金属导体具有良好的高信号传输、高耐压、高屏蔽性能,而且对其绝缘层的工作环境适应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三层绝缘线的耐低温能力较差,无法在低温环境中有效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旨在解决如何提高耐寒三层绝缘线耐高温能力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耐寒三层绝缘线,包括:导体;基础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导体的外表面,所述基础绝缘层包括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耐压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基础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压绝缘层包括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以及耐磨绝缘层,包覆于所述耐压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磨绝缘层包括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与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优选地,所述耐磨绝缘层还包括二氧化硅材料层,所述二氧化硅材料层、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优选地,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第一聚丙烯材料层,所述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优选地,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第二改性聚丙烯材料层,所述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二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优选地,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改性氧化锌材料层,所述改性氧化锌材料层及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优选地,所述基础绝缘层还包括第二聚丙烯材料层,所述第二聚丙烯材料层及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基础绝缘层。优选地,所述基础绝缘层还包括聚烯烃弹性体材料层,所述聚烯烃弹性体材料层及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基础绝缘层。优选地,所述基础绝缘层还包括第一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所述第一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及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基础绝缘层;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第二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所述第二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及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所述耐磨绝缘层还包括第三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所述第三乙撑双硬脂酰胺材料层、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优选地,所述导体采用铜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基础绝缘层、耐压绝缘层及耐磨绝缘层的厚度为32nm~34nm。本技术耐寒三层绝缘线通过采用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的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作为耐寒三层绝缘线最外层的耐磨绝缘层,既发挥了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又充分发挥了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耐低温的特点,从而使耐寒三层绝缘线在低温环境下也能够有效、稳定地工作,提高了耐寒三层绝缘线的耐低温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耐高温耐寒三层绝缘线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耐高温耐寒三层绝缘线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耐磨绝缘层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耐磨绝缘层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2中耐磨绝缘层又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5中第一材料层c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2中耐压绝缘层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2中耐压绝缘层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2中耐压绝缘层又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9中第一材料层b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2中基础绝缘层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2为图2中基础绝缘层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3为图2中基础绝缘层又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3中第一材料层a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提出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该耐寒三层绝缘线包括:导体10;基础绝缘层20,包覆于所述导体10的外表面,所述基础绝缘层20包括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21;耐压绝缘层30,包覆于所述基础绝缘层20的外表面,所述耐压绝缘层30包括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31;以及耐磨绝缘层40,包覆于所述耐压绝缘层30的外表面,所述耐磨绝缘层40包括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41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42,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与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42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40。在本实施例中,导体10用于导电,基础绝缘层20、耐压绝缘层30及耐磨绝缘层40用以包覆、保护导体10,以保证导体10稳定工作。由于耐寒三层绝缘线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其绝缘层需要具备一定的抗磨抗压能力,以有效延长耐寒三层绝缘线的使用寿命;其中,通过纳米涂层包覆技术,在高温下(300℃-350℃)将基础绝缘层20包覆于导体10的外表面,以使基础绝缘层20紧吸附于导体10的外表面,不会会被轻易剥离,提高基础绝缘层20的吸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基础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导体的外表面,所述基础绝缘层包括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耐压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基础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压绝缘层包括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以及耐磨绝缘层,包覆于所述耐压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磨绝缘层包括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与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体;基础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导体的外表面,所述基础绝缘层包括第一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耐压绝缘层,包覆于所述基础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压绝缘层包括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以及耐磨绝缘层,包覆于所述耐压绝缘层的外表面,所述耐磨绝缘层包括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所述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与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绝缘层还包括二氧化硅材料层,所述二氧化硅材料层、第三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磨绝缘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第一聚丙烯材料层,所述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一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第二改性聚丙烯材料层,所述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及第二改性聚丙烯材料层相互叠加,和/或,相互拼接以形成所述耐压绝缘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寒三层绝缘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绝缘层还包括改性氧化锌材料层,所述改性氧化锌材料层及第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大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